论电影《热的雪》对原著的还原与重构

    田诗洋

    摘要:邦达列夫编剧、叶基阿扎洛夫执导的《热的雪》是战后战争电影发展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作,成为战争全景电影的开山之作。《热的雪》之所以取得了成功,关键是导演能够克服原著当中对于宏观场景着墨不多的局限,把战争的宏观与微观方面结合起来,从原著与事实出发完整地表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真实面貌,突破了原著的局限性,以超越和开拓精神使原著的人物和情节更加丰满、生动。

    关键词:《热的雪》;还原;重构;邦达列夫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3-0078-02

    由邦达列夫编剧、叶基阿扎洛夫执导的卫国战争题材电影《热的雪》取材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电影不仅准确地还原了原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而且以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法重构了故事情节,以不同角度展现了残酷战斗中一个炮兵连的作战活动,直观地展现了原著的“战壕真实”风格,电影在苏联国内外公映后引起强烈的反响,被誉为“引人瞩目的战争电影作品”。

    一、《热的雪》对原著中人物形象的还原

    电影《热的雪》成功还原了集团军司令别宋诺夫、排长库兹涅佐夫等忠于职守、无私无畏的忠勇军人形象。特别是库兹涅佐夫,是影片中塑造的理想的军人形象。库兹涅佐夫是知识分子出身的青年军官,有知识,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上进心,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火与血的战斗洗礼中表现出无比的英勇气概,做到了在面临“严寒、冷风,一块面包干两个人分食,冲锋枪枪栓上冻结的润滑油,套面结霜的无指手套中冻僵的手指,对迟迟不抵前沿的炊事兵的激愤,见到‘容克恣意肆虐时揪心的痛楚,战友们的牺牲……一分钟后你就得去作战,迎头痛击前来杀害你的死敌”的时候,做到了“不断地克服疑虑、动摇、恐惧。”因为在战场上,“士兵的一生全都压缩在这一瞬间,去还是不去,这个牺牲的瞬间。这往往是旁人视听接触不到的哨无声息的英雄主义。”[1](P.87)与战后初期战争电影塑造的军人形象相比,库兹涅佐夫具有人道精神,能够人道的、理性地对待周围的事物。战士戚比索夫腿部负伤行动不便,在赶到堵截阵地的行军途中把背包和卡宾枪放在车上。连长德罗兹多夫斯基生气地命令大家必须在五分钟之内把东西拿走。当库兹涅佐夫知道其中有戚比索夫的一份时放低声音问他:“累了吗?”[2](P.224)不仅如此,当库兹涅佐夫在行军途中看到一匹不胜重负倒在地上的马时,觉得枪毙一匹受伤的马,“就象对弱者残酷地执行枪决似的”。[2](P.239)当库兹涅佐夫所在阵地遭遇空袭时,他冒着炮火跳出壕沟把瞄准镜卸下来,把危险留给自己,体现了一名革命战士的勇敢精神。影片着重还原了原著中库兹涅佐夫的冷静、理智的性格特点。在战斗中,面对连长德罗兹多夫斯基的瞎指挥,库兹涅佐夫反驳道:“向哪儿射击?对着烟雾打吗?提前暴露我们的炮连吗?”[2](P.252)当激战结束,敌人坦克的主力渡过河冲到北岸去了,库兹涅佐夫的炮班只剩下四个人和一门炮并且与主力部队的联系已经被切断时,库兹涅佐夫仍然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坚守阵地——他跑到已经被压毁的其他炮兵阵地上搜寻炮弹,在掩蔽部照顾伤员。后来,有一个事先派去侦察敌情的侦察兵冲破敌人的拦截撤退到他们的阵地,当库兹涅佐夫从这个已受重伤的侦察兵口里知道,前面五百米的弹坑里还有两个侦察兵和一名俘虏时,不顾危险毅然率领两名战士前出至弹坑把侦察兵救了回来并派人将战俘押解至后方。当他发现拉夫达强负重伤、阵地面临失守的风险时候,主动站出来担当指挥的重任,在他的指挥下,炮兵们击退了敌人坦克一波接一波的集团冲锋,充分展现了库兹涅佐夫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以及革命军人的勇敢精神,表现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对党的忠诚和对苏维埃祖国的热爱。

    集团军司令别宋诺夫是《热的雪》当中的重要人物,影片着重还原了别宋诺夫这个不爱说话、态度严厉,对各种事情都力求有自己的观点的优秀指挥员形象。与其他高级军官不同,别宋诺夫极少在指挥所里闭门造车,而是经常深入到前方阵地。在视察炮兵阵地的时候,别宋诺夫特别要求德罗兹多夫斯基大尉,“不要老想着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要想到死”,跳出了对生命的单纯惋惜而走向了更高层次的对普通生命的人道主义礼赞。[2](P.277)当友邻部队的坦克由于惊慌失措退却下来的时候,别宋诺夫就命令把坦克连长叫来见他。坦克连长起先不相信竟会有将军在场,大发脾气道:“见什么将军?将军跟步兵一起行军吗?那么谁呆在司令部呢?”[2](P.292)特别是在前方情况十分紧急、敌人的大批坦克已经渡过河逼近前沿阵地,别宋诺夫仍然头脑冷静地命令:“各条防线务必坚守到最后一个人。无论是谁,都不准离开阵地。”[2](P.336)一直等到证实敌人的力量已经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他才把预备队投入反攻,从而促进了战局的改变。

    二、电影《热的雪》对原著情节的重构

    电影《热的雪》突破了文字表述的空间局限,以宏大的战场场景展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镜头在着重聚焦于战场上的普通战士的同时,通过镜头在战场与最高统帅部、集团军司令部之间切换,实现了多个场景的有机融合,直观、真实地再现了将军与士兵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和感情活动。影片表现集团军司令部活动的时候较之原著更加详细,在情节上更加突出了集团军司令部的高级军官之间矛盾重重。集团军反谍处处长欧辛上校是影片重点塑造的反面形象之一。欧辛上校为人阴险狡诈,在战役开始后奉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的密令负责“保护”别宋诺夫。有一天欧辛上校在前沿阵地上捡到了一张敌人的传单,上面说别宋诺夫的儿子维克多·别宋诺夫被俘后公然投敌。欧辛上校对这一“关键性证据”如获至宝,一再阻挠别宋诺夫靠前指挥,想尽办法把他控制在集团军司令部以便于监视防止其在兵败之时落入敌手。高级军官之间相互掣肘、互不信任的关系被影片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注重对战争场景的重构,把一场空前规模的大战斗集中到有限的画面之中,把一天一夜的战斗前、战斗中和战斗后的战壕生活表现的非常丰满和紧凑,完整地展现了残酷的战斗实景和战斗者的实感,战争场面扣人心弦。影片在展现战争环境时重点集中在战场上小人物的勇敢战斗,彰显普通战士的人道主义情怀。当库兹涅佐夫看到卡瑟夫惨死于德军炮火中时,镜头立即切换到卡瑟夫生前热爱生活的乐观笑容。拉夫达强的阵地因过早暴露被击中导致伤亡惨重,镜头给了负重伤的拉夫达强一个关键性的特写,突出了拉夫达强的独白:“身负重伤或牺牲都不要紧,只是我一辆坦克都没有击毁就得提前退出战场。”[2](P.400)影片对士兵战场活动的塑造符合战争影片的人物塑造规律,体现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与人道主义的高度统一。而这种高度统一,正是影片对原著情节的艺术重构实现的。影片在表现苏军大反攻的时候,镜头集中在别宋诺夫身上,他疲惫地走出指挥所,看到两个幸存的黑海舰队水兵跳出机枪掩体挥舞水兵帽大喊“全速前进”时,看到库兹涅佐夫的炮位还在战斗时,镜头给别宋诺夫一个特写:将军激动的热泪盈眶,嘴里喃喃地说道:“这些原本应该从战争名册上被注销的炮兵不仅顽强顶住了德军坦克的进攻,而且还存活了下来。这……这简直是生命的奇迹!”[2](P.466)镜头表现了这位久经战阵的将军感动的泪流满面,不仅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影片对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的讴歌。在影片的最后给了别宋诺夫一个特写的镜头,他叮嘱部下备足了红旗勋章,要将之颁发给战场上生还的战士们。在原著中,这部分内容着墨不多,在影片中作为后半部分的重要内容突出出来,展现导演叶基阿扎洛夫以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重新审视斯大林格勒战役、审视战场上的普通人,使电影中的人物充满立体的情感特征而摄人心魄。

    三、对电影《热的雪》的评价

    在战争电影的发展历程当中,叶基阿扎洛夫执导的《热的雪》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热的雪》继承了苏联传统电影表现战争全景的传统,真实地描绘了战争的画面,通过对战争场景的重构,不仅控诉战争,而且讴歌人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影片完整地再现了原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地揭示了战争中普通人的命运,还原了在残酷的战争中英勇战斗的红军战士形象。邦达列夫在将《热的雪》改编为电影剧本过程中,进一步消除了“战壕真实”文学中的“非英雄化”倾向,使原著中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个性更加鲜明,保卫苏维埃祖国的神圣职责感更强,突出了红军不可战胜的力量和普通战士所具有的美好品质,使这部电影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大大超越了原著,使观众在观看之后受到教育,明白了当代和平幸福的生活是”成千上万的阵亡将士用生命换来的,自己在战后度过的岁月,就是他们馈赠给你的最珍贵、最美好的礼品。不应该忘记许许多多的同时代人安息在斯大林格勒郊外,安息在库尔斯克和柏林的城下。”[3]《热的雪》是战争全景式电影的开山之作,它没有像《他们为祖国而战》那样局限于对战争宏大场景的表现,没有像《青年近卫军》那样仅仅将情节集中在狭小的范围之内,它既从微观上表现战争的残酷,挖掘残酷的战争给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带来的变化,表现战争与个人幸福的矛盾冲突,着重探讨了战争中普通士兵的价值问题。它突破了原著当中对卫国战争的宏观展现不足的局限性,基本上做到了比较全面地反映斯大林格勒的真实面貌,正因为如此,它在艺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不仅为战争全景式电影《解放》的编剧和拍摄积累了经验,也影响着当代战争电影的创作。

    参考文献:

    [1]陈敬詠.邦达列夫创作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4.

    [2]邦达列夫.热的雪[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3]潘国玲,仲晨星.“前线一代”的缩影——《最后的炮 轰》中诺维科夫形象评析[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 报,2014,(1).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