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误区

    杨承山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1-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强调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课程本着面向成长着的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完成建构。随着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教材的进一步使用,我不断地在探索、研究新课标教材的课堂教学。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围绕学生面临或将要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掌握知识、提炼方法中完成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资源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达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基础上的品德教育的高参与和德育教育功能的多重互动,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但在我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深入其他教师的课堂听课中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基于主客观等因素的影响。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要走出下面几点误区。

    一、探究学习的深与广

    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在学科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探究学习。所谓探究就是指学生的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感受思维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值得探究的问题是有一定的深度的问题,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探究。有效的探究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但道德与法治课自身较强的理论性使许多学生学起来感到有些枯燥。因此,有的老师就用故事、漫画、表演、活动等探究形式,层出不穷,接二连三进行探究活动,学生老跟在老师的后面,被动地去完成教科书上的内容,没有体现出思维的深广度。有些很简单的问题,只是一句话就能解决,但是老师却用了四、五分钟的时间来开展探究活动。探究活动多了,真正值得探究的问题,为了抢时间,老师就一讲而过,没有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在备课前要充分地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更要注重探究问题的深广度,哪些问题值得探究,哪些问题不值得探究要心理有数,一堂课中的探究活动次数要合理,方法要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上,考虑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再设计自身怎样配合、组织、帮助、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才能把探究学习活动落到实处,才能体现出教学的目的。

    二、课堂互动的神与形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小品表演、课堂讨论、知识竞赛、辩论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当中,学生可以直接参与教学,老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了教学的主体。但是有些活动,教师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只是一种点缀,最多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表现在:⑴热闹替代了思考。在小组探究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插花点缀,以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多数情况是刚一开锣,就急于让小组汇报成果,很快又由教师归纳总结。试问没有充分的讨论、冷静的思考,能有创新成果吗?⑵自主滑向了自流。一些探究课堂存在这样的现象,小组成员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行其道,许多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探究、参与讨论,甚至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⑶个别包办了全体。学生虽然团团坐,几个人聚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有的中差生在小组合作中似乎找到了保护伞,马虎应付。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志就是学生思维是否“动”起来,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是否强烈,这里的“动”不是形动,而是行动,更重要的是“神”动,思维在动。只有当我们充分地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学生才真正获得收益,他们才会真正参与到讨论过程中来,从而从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教诲和示范,教育的本质才能真正体现其中。

    三、课标教材的里与面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师如何用教材教。它要求我们用好教材中所提供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把教材内容当作基本的学习资料,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进行开发整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超越教材,进行知识的拓展和迁移,把教材基础知识作为主要内容,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为素材,引领学生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新课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生机,所以我们要学会用教材教。但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部分老师还是穿着新鞋走老路,不是用教材教,而是教教材。教材有什么内容就讲什么内容,有多少就念多少,学生学多少,“精彩”部分就反复读,有的老师认为这些内容就是要考的知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不然学着干什么。更多教师则认为,教材无论改到什么程度,精髓部份仍然在,知识要求仍然按老教材执行,这就把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扔到一边去了。我认为,新课程标准给了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重点是考虑学生如何学,如何进行知识的拓展,不要把教材当圣旨,要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心理活动,一定要学会用好教材教,切不可走教教材的老路,要结合本地区、本校、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四、课堂教学的内与外

    如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个矛盾和一个问题:矛盾的是现实中只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忽视行为、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考试成绩固然不错,但仅仅停留在语言上,思想跟行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问题是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所谓加强行为培养的活动化、开放化教学,我认为,这还是“为活动而活动,为开放而开放”。矛盾和问题的实质还是“高耗低效”,学生在生硬灌输和主动求索中失衡,形成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应付考试尚可,但对行为素质的提高的功效却不大。针对现状,我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自身的资源,避免德育过程的盲目重复高投入,固定、科学、低耗高效的教学模式凸显现实意义和迫切性。初中生是生理心理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易暴、易冲动,可塑性强,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传授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创造条件地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对社会有责任感。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就会通过很多途径来实现,表面来看是教育新课改,然而结果往往相反,這些一味追求形式的现象比比皆是。活动得轰轰烈烈,学生收获却寥寥无几;开放得完完全全,学生却不知所措。总而言之,投入很大,效果很小。在节约和谐发展的今天,教师应做有用心人,随时捕捉思想品德所蕴涵的资源,力求将这本位资源都转变成教育的契机,这样,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才真正体现出价值,得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