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类院校新设专业学生就业工作探索与实践

    刘娇娜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但现有的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为此很多高校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推出很多符合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新开设的专业的毕业生之后又将何去何从,以沈阳药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客观分析本专业背景及就业前景,直面大学生当前就业情况及所面临的问题,根据新专业自身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及有效建议。

    关键词:新设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3-0067-02

    一、生物医院工程专业的就业基础

    (一)专业背景

    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是新近开创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属交叉学科涵盖了生物学、工程学和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各层面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的变化。其初衷是完善医学中的相关问题,为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服务并康复服务保障人类的健康。从学科布局角度看,至2014年底,国内近90余所院校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遍布我国24个省、直辖市,这些院校多为综合性高校及医学类院校,其中仅有4所药学类或医药类专科院校被教育部批准开设医学工程专业。

    (二)社会需求

    生物医学工程是当代最受重视、最具吸引力的高科技领域之一。近几年,被认为是21世纪最活跃的新经济增长点和最被看好的朝阳产业是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医学产品的国际贸易额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销售利润达40%-50%,。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自己生产的生物医学产品就占了全世界总量的40%以上,欧洲占了30%左右,日本占了15%-18%,他们加起来几乎垄断了世界市场。而中国的生物医学产品总产值仅占世界总销售额的2%。但是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国家支持力度的持续投入及改革开放的推广,医疗器械行业在我国大部分区域我国获取了飞跃的发展。截止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总产值达1 000亿元,该数值占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的份额的5%,专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份额将达到25%[2];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突破2 000亿元,不难预测,我国未来的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医疗器械技术创新的大力扶持,医疗器械产业未来10-15年将迎来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新医改方案阐明,国家将持续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和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建设。人们的健康理念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可避免地从传统的“有病治病”演变为“治未病”,从而延伸出“大健康”的观念,即围绕着提高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关注人们自身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关注各类影响人类健康的不良因素与认识误区。健康的保证离不开医疗设备以及疾病诊断技术。因此,熟悉生物检测诊断、生物医用材料和有源医疗器械专业知识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将是未来“大健康”行业发展浪潮的主力军。

    二、生物医院工程专业就业现状

    (一)总体现状

    1.劳动力供大于求矛盾突出。权威资料显示,未来的年限内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大约在2 200万至2 400万人,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8%左右计算大约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800万到1 000万个,如此现状将造成每年1 200万-1 400万人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不良状况。

    2.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2014年被誉为“史上更难就业季”,全国共有727万应届毕业生、30万海归一起面对就业竞争, 2015年毕业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前景形势依旧非常严峻。

    3.大学毕业生签约率走低。根据我国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表明,被调查的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为37%,本科毕业生为38%,硕士毕业生为33%。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城市集中。主要集中在我国沿海城市及北京、上海等地,这些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企业多、机会多、薪酬高,文化氛围浓,成为大学生毕业首选的理想就业地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到上海、北京和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就业者高达65%以上。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中小城市,集中扎堆“北上广”,加剧了这些发达城市的人才过剩和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

    2.就业领域单一。2014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虽报名门槛抬高、基层艰苦岗位增多,但仍吸引了全国141万名大学生报考,“国考”竞争比达64:1。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求稳定的心理,他们往往对工作时间固定、双休日稳定、工作压力较少、工作环境舒适等一些岗位比较“上心”,所以找工作时挑肥拣瘦,更多的愿意去党政机关、大公司、科研单位、大型企业,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

    3.就业期望偏高。有些毕业生期望值过高,要求过多“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有许多中小城市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反映出毕业生求城市、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一部分看重稳定职业和理想环境及较高报酬的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选择单位不切实际,放弃多次选择机会,一味等待观望,甚至不惜主动待业,就业愿望过于理想化,不愿去基层单位和第一线,对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苦脏累的工作,更是不屑一顾。

    4.就业稳定性差。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人平均5年至少更换一次工作。而在高学历人群,这种现象更为凸显。2014年6月发布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13届大学毕业生34%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4%,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3%。中国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跳槽偏高不下,2010届为69%,2009届为71%,2008届为71%[5]。

    (三)我校生物医学工程毕业生就业情况

    相对于其他学校、其他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据调查,我校2012级生物医学工程的大四学生共32人,保送本校研究生的学生1人,考本校及外校研究生的学生12人,有考公务员打算并积极准备中的学生4人,剩余15人均已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书或已经到相关单位实习并有留在实习企业的打算。可以说本专业学生素质普遍很高,就业前景良好。

    三、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建议

    (一)我校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对策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本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于学校雄厚的办学资源和长期的相关专业办学经验,在学校总的专业建设规划的指导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规划,提出建设学科特色鲜明、学科基础坚实、学科内涵明晰的特色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并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专业建设:

    1.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确定科学、合理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

    2.依托学校雄厚的办学资源,积极开拓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基地,探索学校、企业(或医疗机构)实习基地联合办学模式,合理整合学校优势学科和实习基地的医学学科资源,构建医学学科基础坚实、培养方向特色鲜明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3.充分整合学校和实习基地的师资资源,建设稳定、专兼结合、业务素质良好、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专业教师团队。

    4.重视实践教学建设,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努力充实和提升校内实验教学条件、加强企业(或医疗机构)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合作、科学设计实践教学方案、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

    5.加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内涵建设,构建高素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摇篮。

    (二)针对新专业就业的几点建议

    1.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应届毕业学生尽量避免在求职之季过分的挑剔,更要降低自己过高盲目的与不切实际的想法。避免“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正确认识并分析自己所处的就业环境,寻找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制订出符合社会实际的就业目标。为实现职业理想和就业目标,大学生要及时搜集、筛选、分析、整理和利用就业信息。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招聘会等各种渠道,充分地了解就业市场的各种信息,把握好一切就业机会。要掌握充分的就业信息,比如企业岗位的设置、企业文化、工作内容、能力的需求、发展前景、工作方式等信息的收集。在搜集好就业信息后,应积极与有意向的用人单位联系,在求职中要主动出击,及时把握,以免错过时机。

    2.降低就业期望,准确定位自己。大学生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降低就业期望值,拓宽就业范围,树立大众化就业观。不是非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进入国企才是理想的就业,关键是选择适合自己、能够提供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平台的工作岗位。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实事求是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不可好高骛远、要谦虚地看待自己。找准自己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以积极进取的心态迎接社会的选择,这样会更有利于就业。

    3.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知识、能力是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外在表现,对大学生就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求职就业在其本质形式上就是竞争过程,是素质与能力的竞争。大学生拥有的知识程度、知识结构和职业品质将决定其在就业中的竞争力。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严峻挑战,大学生必须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提高社会实践应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入学后就制定学习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逐步确定今后的就业方向,自觉地把大学学习同今后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以适应将来所从事职业岗位的需要。

    4.以创业带动就业,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一种新模式和新途径,是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就业和深造之外的“创新之路”。大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在经济、文化、医药等领域进行创新并开创事业,不仅创造了物质和精神财富,还创造了就业岗位。自主创业有利于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发展和成才,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为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的创业优惠政策,如财政部、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出台了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减免、贷款政策等。这一系列优惠的创业政策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要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和专业特长,积极自主创业,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王麟凯,谢渝霖.大学生就业指导需求特征及对策的调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6).

    [2]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12).

    [3]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发展分析及趋势预测[J].财经界, 2007,(6).

    [4]蔡华娟.浅析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观[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4,(6).

    [5]陈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10).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