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思政课程中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关系到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革命理想高于天。医学生更需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苍生大医,需要医学院校各学科联动,创立大思政格局。作为思政教师更要紧紧守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学生引领,帮大学生系好人生的扣子。

    关键词:医学院校 思政课程 理想信念 教育 内容 方法

    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

    目前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程,本科院校还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这些课程能够很好地涵盖大学生应该接受的思想教育内容。下面结合思政理论课部分课程分析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医学院校思政课程中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理想信念主导和统领着人的主观世界。2013年5月4日,习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系,也是青年一代應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2]明确讲出了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理想信念的内容。

    (一)《思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从“人生的青春之问”开始,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想教育。为了使医学生能够成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苍生大医,各学科要同向同行,构建大思政格局,避免正面教育被消解。

    (二)《概论》课程中贯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教育、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教育内容。《概论》课程主要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功绩,讲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过上富裕生活的历程,更以较大篇幅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逐步强大的巨大变化。这些课程内容的讲授,能让当代青年了解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成果,让学生从鲜活的事例中看到真实的政党,伟大的政党,强有力的政党,从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根据最新要求和国际国内局势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正面引导学生立志报效祖国。比如今年是建国70周年,《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建国以来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的历史现实,从而坚定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信念,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对自己的人生理想有明确的目标,更加积极地看待中国社会,从而巩固自己的专业思想。

    (四)《医学伦理学》课程主要让学生树立成为“苍生大医”的坚定信念。医学院校是培养人类生命守护神的圣地,要让医学生立志将自己所学所能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运用到为广大人民服务中去。把理想信念的内容传达给医学生,是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神圣使命。要在课程中讲述中国大医,比如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介绍、讲解现当代名医的故事,比如李巧稚、裘法祖、吴孟超等,感动中国的先进人物的事迹。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能增强医学生成为新时代“苍生大医”的理想信念,促使他们更好地读书,学习,训练,提高,成才。

    (五)将中国文化精髓融入到思政各课程的教学中。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比如“家书文化”中不仅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革命文化,还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些优秀的家书,可以作为思政课教学的良好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二.思政课程进行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3]所以,要把道理讲到学生心里去,就必须与学生的成长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确立理想信念教育总目标。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在思政课堂上与学生交真心,讲真话,真正让学生感到思政教学能使他们受益终身。比如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关注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指引切实可行的人生道路,而不是空洞地说教。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伟大梦想不仅成为新时期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用“中国梦”凝聚医学生党员的理想和追求,引导医学生党员对这个伟大梦想从目标认同、道路认同,进而提升到理论认同。

    (二)以学生发展为指导,树立理想信念教育新理念。教师引导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党课讲授党的知识,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入党动机是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习总书记曾要求广大青年“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4]这一讲话反映了党对当代青年给予的厚望,也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

    (三)以学生参与为主体,设计理想信念教育新模式。有的老师授课不接地气,唱高调,说假话,不说真话;说大话,吹牛皮;说空话,不说实话。学生不愿听,听不进。学生即使被收掉手机,也只是陪坐在课堂里,身在课堂,心在飞翔。坚决抵制“闷、板、枯”课堂。有的老师授课内容完全正确,严谨有余,活泼不足,语调平直,缺少变化;课件设计单一,没有色彩变化,没有音视频资料,只凭一张嘴说教,学生必然昏昏欲睡。理想信念教育很容易被认为是遥远的事情,还看不到,摸不着,无法判断教学效果,非常容易出现空洞的说教。课堂是师生共有的互动的课堂,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接受正确的思想。现在的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接受的新鲜事物都多,思想活跃,能力较强,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发言讨论思考的空间、时间,使学生自我教育,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境界得到真正提升。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尝试运用小班上课模式,去除原来的大班授课,避免了思政课变成大讲座、学生不能很好参与课堂教学的缺憾,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思想的同时,教师也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疏导。学生通过小組讨论、撰写发言提纲、开展课堂论辩、进行课堂演讲、书写学习报告等形式,吐露心声,理清思路,廓清认识,矫正偏颇,非常有效,学生有收获感,教师有存在感,也使教学内容更好地贯彻实施。

    (四)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创设理想信念教育新形式。现代传媒手段丰富,已经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合理科学地使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党员参加“学习强国”学习中。在“学习强国”平台上,让学生了解更多最新政策,学习更多正确的知识、有用的知识,更多先进的理念,用党的理论占领学生头脑,充实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思想境界。此外,思政课堂使用“学习通”“雨课堂”等,能传送更多经过严格筛选的思政素材、教学资源,让学生不被无用的信息、无聊的娱乐所左右、绑架。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五)重视实践教学,提高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效果。如《概论》课教师要带领学生到革命纪念馆,瞻仰烈士墓碑,阅读墓志铭,感受长眠于地下的年轻的共产党人的辉煌生命,从心灵上受到震撼,受到教育,自觉辨别和坚决抵制网络中抹黑中国共产党的各种谣言。比如“南阳革命纪念馆”中的烈士墓,多数烈士的年龄都在20-30岁,他们能够为革命赴汤蹈火,抛头颅洒热血,每一个后人到此都会驻足,并油然而生敬仰之情。在南阳“医圣祠”,医学生会为张仲景的“崇仁厚德”之心所打动,从而坚定学做“苍生大医”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其他课程也要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教育资源,通过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和案例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总之,医学院校要主动引导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让“当代大学生珍惜韶华,把学习通党和国家的事业紧紧联系起来、同社会和人民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用青春铺路,让理想延伸。”[5]为成为社会主义医疗事业的接班人而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3.19日第1版

    [2][4][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摘编,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8,第34-35、37页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第30页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和方法研究,课题编号:[2017]-JKGHYB-0335的成果;本文是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习教学研究及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慕课时代医学院校思政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项目编号:宛医专校[2018]16号)的中期成果。

    (作者介绍:冯晓青,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中文教育、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