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沟通,培养默契

    黄德信

    

    〔关键词〕人际关系;双向沟通;初一

    【活动理念】

    青春期是儿童成长为独立个体的重要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他们会出现较强的自主意识,拓展更加宽广的自我空间,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人际关系的变化。此前,教师以及父母是他们心目中最重要的认同对象,但是到了初中,他们需要在另外一个重要群体——朋友中寻求归属感。所以在人际关系方面,初中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之外,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被同辈团体接纳支持。这种接纳与支持,不仅帮助中学生获得归属感,而且是拓展社交空间、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果的催化剂。初一的学生刚进入新环境,告别了相处六年的同学和老师,面临一张张新面孔,这是一种全新的人际環境。所以,在课堂上以活动的形式帮助同学们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巧,可以帮助他们结交朋友,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促使班级形成和谐相处的氛围。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默契关系,明白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更能形成默契。

    2.通过体验活动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表达具体、认真倾听、主动询问、积极回应。

    【活动对象】

    初一年级学生

    【活动时间】

    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8分钟)

    由老师发出完整指令,指出五官名称,例如:报告鼻子。要求学生迅速反应,用右手迅速触摸指定部位(鼻子),并回答:完毕。

    由老师发出简单指令,指出五官名称,例如:报告鼻子。要求学生迅速反应,用右手迅速触摸指定部位之外的其他地方(如耳朵),并回答:完毕。

    引导:刚才,老师对你们传达了信息,你们迅速完成后又把信息迅速地反馈给老师,这样的信息传递过程我们称之为——沟通。那么,你知道哪些沟通的形式?

    学生回答:QQ、微信、电话、短信,还有手语、古代战争用到的狼烟、旗语,都是沟通的方式。

    小结:QQ、谈话、手势、电话、传真、对讲机、短信……沟通的形式多种多样,而沟通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活动,我们都需要与人交往,交往的结果很多时候取决于交往的双方是否达到有效沟通。大多时候我们做得很好,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不太满意,那么,什么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让我们一起通过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看看同学们是否能够形成有默契的沟通。

    二、活动展开(23分钟)

    (一)你说我画(单向沟通)

    首先,第一轮请一名志愿者上台担任“传达者”,其余人员都作为“倾听者”。“传达者”可以看到图1,并且背对全体的“倾听者”,下达画图的指令。

    注:活动过程中,传达者有可能会尝试使用肢体语言,即比画的方式来描述图形。老师不需要禁止传达者的做法,只需要提醒他,其实这个方法效率不高。

    其次,要求“倾听者”们根据“传达者”的指令画出样图上的图形,不可以发出声音,更不可以提问。

    最后,调查统计有多少位“倾听者”所画的图形和样图上的图形一样。(要求图形大小、线段长度在比例上和样图吻合即可)

    思考与分享:

    (1)在刚才的任务中,为什么我们许多同学都会忍不住提问?

    学生1:因为我们不是很清楚传达者的意思,所以总想提问。

    学生2:因为在平时的谈话和交流中,我们双方都可以说话,只有一方可以说话,沟通起来很不习惯。

    学生3:我看到同桌和我画的很不一样,担心自己画错了,又不知道该问谁,所以想问传达者。

    (2)哪一条规则是我们完成任务的最大障碍?

    学生4:我们在下面不能说话,会让我们很难完成任务。

    小结:在刚才的任务中,虽然规则规定“倾听者”不能提问,但是仍然有许多同学忍不住提问,特别是在自己感觉“传达者”的描述不清楚的时候。而大家认为,像这种只能一方说话的单向沟通规则,是我们完成任务的最大障碍。好的,那么在接下来的任务中,我们可以让“倾听者”自由提问,看看双向的沟通是否比单向沟通更加有效。

    (二)你说我画(双向沟通)

    首先,第一轮请一名志愿者上台担任“传达者”,其余人员都作为“倾听者”。“传达者”可以看到样图,并且背对全体“倾听者”,下达画图的指令。

    其次,“倾听者”们根据“传达者”的指令画出样图上的图形,“倾听者”可以自由提问和讨论。

    最后,调查统计有多少位“倾听者”所画的图形和样图上的一样。(要求图形大小、线段长度在比例上和样图吻合即可)

    该环节共进行四次,样图的难度逐渐提升,依次为图2、图3、图4、图5。

    思考与分享:

    (1)图1和图2难度基本一致,为什么“倾听者”们在画图2时完成的情况比较好?

    学生1:虽然两个图差不多一样难,但是画第二个图的时候我们可以互相沟通和交流,这样就避免了很多错误。

    学生2:可以提问传达者的时候,更容易画图,也画得更准确。

    师:是的,通过图1和图2这两次任务对比可以看出,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让我们的交流更顺畅,也更有默契。

    (2)你认为如何描述样图最清楚,能够让你准确作图而不出错?

    学生1:如果传达者可以讲清楚图形的大小就好了,我画的图里面的正方形就比圆形大很多,看起来不整齐。

    学生2:我画图的时候经常听不懂传达者讲的左边是谁的左边,所以可以讲明是我们的左边还是传达者的左边。

    学生3:传达者可以慢慢观察图形,看仔细一些,任务并不限制时间。比如图3里面,直线达到圆的中心。如果不讲清楚,同学们不一定会画到圆的中心。

    师:在作图中,总有同学会在细节上出现问题,例如图形的位置、大小等。这就需要传达者在描述图片时能够表达具体,也需要倾听者们认真倾听。

    (3)作为传达者,如何确定倾听者是否听懂?

    传达者分享:我在讲台上可以看到图片,所以我很想讲清楚图片的样子,但是如果很多人一起提问,我可能会不记得大家究竟问了什么,所以希望大家一个个提问。

    倾听者分享:传达者在台上能看到图片,但是我们不知道,所以在有些复杂的地方,传达者讲完后可以问问我们是否清楚,这样就容易画对。

    师:传达者的主动询问,可以确定倾听者是否听得懂。

    (4)听懂或听不懂描述怎么办?

    學生回答:要多提问。

    主动询问也可以帮助“倾听者”们澄清疑惑;如果听懂了,则需要对传达者积极回应。

    (5)如何形成默契?传达者与倾听者中谁比较重要?

    倾听者1:我认为传达者一定要讲清楚,否则就会像图1一样,画对的人很少,完成不了任务。

    倾听者2:传达者描述的时候我们应该暂时安静,这样我们就能很清楚地听到他讲什么,提问的时候也知道别人在问什么,这样对自己有帮助。

    传达者:站在台上会有压力,怕不能完成任务,所以希望大家多支持我,我会把图片描述清楚的。

    师:二者同样重要,所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双方应该互相支持和互相鼓励。

    小结:在刚才的任务中,我们的样图难度逐渐提高,但是大家仍然能够较为出色地完成这些任务,其中,对表达具体、认真倾听、主动询问、积极回应这四点技巧,大家已经逐渐掌握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在真实的生活中,对以下一些场景,大家是否有默契的沟通。

    三、实践与运用(7分钟)

    场景一:因为要参加跑步比赛,你要买一双跑鞋。去上学之前对妈妈说:我要一双××牌的鞋子,然后飞奔去上学了。

    思考:这样的沟通有什么问题?

    学生1:妈妈根本不清楚你什么时候需要鞋子,还有鞋子的号码。

    学生2:(愤怒)我觉得这是对家人的不尊重,没有谁应该无条件给你想要的任何东西,应该好好商量。

    总结:双向沟通的效果更好,也是对母亲的尊重。

    场景二:学校要大扫除,小组组长给你分配任务:你跟几个同学去打扫音乐教室和美术教室。

    思考:这样的沟通有什么问题?

    学生1:上次我们小组就遇到这样的问题,结果所有人都去打扫音乐教室,只有我和组长打扫美术教室,很晚才打扫完。

    学生2:组长在分配任务的时候应该再讲具体一些。

    总结:表达要具体。

    四、总结

    我们初一的同学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和小学,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携手度过人生美好、宝贵的三年时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拓宽交际空间,在班级中找到位置,更是面对挑战和压力时的有力支持。而良好的沟通就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从现在起,让我们学会沟通,打造一个最有默契的班集体!

    板书设计:

    1.默契关系到双方,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更能形成默契。

    2.有效沟通的技巧:表达具体、认真倾听、主动询问、积极回应。

    【活动反思】

    初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他们在人际关系上最需要做出调整的就是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逐渐改进儿童期沟通时表达模糊、自我中心、缺乏默契的缺点,才能与同学们形成良好的默契并融入班级。这节课根据初一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以活动“你说我画”为载体来触动学生的内心,让他们通过体验检视自己的沟通方式,收到较好的效果。在2013年广西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国培计划活动中,本课作为展示课,得到了同行和专家的肯定与好评。但是通过实践发现,这节课上学生的随机反应较多,生成性强,需要教师做比较多的准备。现在总结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1.活动“你说我画”趣味性强,会过多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学生们会非常关注活动完成的情况,从而忽视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少思考和分享。教师要有较好的引导能力,否则心理活动课会流于形式。

    2.活动中,台上的传达者需要承担较大的责任和心理压力,上课过程中甚至有可能出现倾听者抱怨、攻击传达者的现象,造成心理伤害。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就要有意识地告诉学生:任务不是传达者一个人的游戏,应由全班一起努力完成。

    3.课程要注意和学生真实的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有效沟通的技巧。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南宁,530022)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