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研究

    郑雪珍 赵阳

    ◆摘? 要:随着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出更高的要求。结合疫情防控动态,分析疫情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原因,着重阐述疫情防控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路径,并以高校为主阵地,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疫情防控;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高校主阵地

    自疫情爆发以来,社会面临着严峻形势,为应对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变动,国家对大学生的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结合疫情特殊背景,本文通过查阅广泛的资料、搜寻各类人物事迹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考察疫情期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并对此提出建议。

    一、疫情防控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疫情防控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缺乏,责任行为脱离责任认知;高校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方式也稍显不足;媒体引导以及政府监管能力有限,都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提出了挑战。

    (一)网络舆情环境对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冲击

    疫情防控既是一场“全民战役”,也是一场“舆情战役”。抗疫背景下,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舆情失焦致使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积极作用削弱。在重大疫情危机应对和处理过程中,各类新闻媒体的盲目报道冲击着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利于正确信息的传递,也不利于社责任感的培育。另一方面,信息过载导致大学生消化信息的能力减弱。新冠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备受关注和热议,而渴望获得前沿讯息的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性质不一的消息时不知真假,容易出现认知上的偏差,产生不负责任的行为。加之,政府对网络媒体和舆论的管控力度有限,以及部分媒体的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没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致使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外部渠道受阻。

    (二)高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不足

    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体阵地,应给予更多的重视,其采取的各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面对新冠疫情不断发展的形势,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的短板日渐凸显。一方面,高校宣传、教育的力度还有待提升,尤其是在疫情的特殊形势之下,要紧跟党和政府的政策,适时做好学生的宣传工作,但高校在这方面的力度略显不足。另一方面,受疫情所迫,线上授课和网络教学成为高校主要的教学形式,高校面临着如何利用新的教学方式和网络环境去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并借此契机加深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鼓励学生勇担社会责任的新挑战。在疫情期间,高校采取“停课不停学”的形式,在线上展开各种的教学活动,并且也取得了可观成效,但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责任感培育方面仍存在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力度和创新教学方式仍是必要的。

    (三)责任认知与责任行为的不对称

    1.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缺失

    疫情期间,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缺失阻碍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首先,部分大学生对自己身心健康不负责,尤其是疫情期间,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虚拟空间,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其次,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言行的责任意识不强,言语情绪化明显。由于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对抗疫网络舆情的价值判断易出现偏差,易轻信谣言成为谣言的传播者,甚至成为谣言散播的源头,引发不良的社会影响。此外,由于疫情最先在中国大面积爆发,国外媒体时刻关注中国疫情的进展,部分外媒不仅借机散播“中国威胁论”等谣言,而且还抨击中国的防疫措施,诋毁中国的名誉和形象,许多大学生不辨真伪听信外媒的报道,转发不实的消息,发表过激的言论,造成社会恐慌。疫情之下,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缺乏对个人、社会、国家产生消极影响,为克服不利影响,需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2.责任行为偏离责任认知

    责任行为和责任认知的偏差,也使得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无法落到实处,青年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责任认知,但在具体实践中却达不到预期效果,出现实践与认知偏离的现象。在疫情防控下,大部分大学生都具有社会责任意识,但也存在不佩戴口罩、擅自外出等现象。

    疫情期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要通过志愿服务等方式得到践履,但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大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在开展志愿服务之前,存在事前教育尤其是关于安全的教育不足的状况;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由于专业水平有限,大学生大都重复简单的工作如测温、消毒、派送物资、宣传动员等,加之人生阅历和处事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所承担的责任有限。

    二、疫情防控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

    针对上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面临的现状,将从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三个维度出发,利用抗疫契机,并以高校为主阵地,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以引导,提高大学生抗击疫情责任担当教育的实效性。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媒体要发挥社会责任的宣传引导和监督功能

    大学生群体在新媒体中尤其活跃,是新闻舆論的主要接受者和传播者。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媒体既要加强新闻舆论的正面宣传,掌控舆论主动权和话语权,同时也要发挥监督作用,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方面,媒体要加强宣传引导。对于疫情期间奋战在防控战线上的人和事,媒体要坚持正面宣传报道,向大学生及时宣传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疫情防控工作成效,推送正能量的人物事迹,传播防控知识及相关法律知识。让大学生感悟和体会到中国强大的抗疫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媒体要发挥监督功能。对于一些恶意抹黑的不实言论,进行客观公正地报道,勇于揭露社会不法和不道德的行为,从反面警戒大学生避免做出相似行为。

    2.政府要为履行社会责任提供途径和政策支持

    广泛的社会载体和资源有助于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有效性。为此,政府要为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有效途径,全力打造社会服务载体和平台,并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对扰乱正常防疫工作的行为加以治理,为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方面,政府要拓展大学生履行责任行为的实践平台,丰富参与抗疫的实践方式。政府通过设置防疫志愿服务站、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开展网络防疫宣传、社区科学防控知识普及等活动,建立长效服务机制,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责任精神的熏陶,又为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感提供实践场所。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治理扰乱疫情防控秩序的乱象,为大学生提供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如造谣惑众和哄抬物价等情形,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依法对其进行惩处,为大学生勇于担责、敢于斗争提供保障。

    (二)发挥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不仅作为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而且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创新思政课堂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党领导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社会实践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实践教材,高校应以此为契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将此次共同抗击疫情作为推进高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实践教材。

    一方面,引导大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高校在大学生群体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教育,增进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筑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础,使其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立足实际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激励大学生学习抗疫英雄人物及其爱国事迹。高校可以从抗疫事迹中选取优秀素材,宣传国家抗疫先锋和模范的突出事迹,引导大学生向抗疫英雄学习,在疫情防控中贡献力量。此外,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爱国主义实践。高校要切实将全民战疫社会大课堂同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极力大学生在疫情防控中做到知行合一,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充分做好安全防护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地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将爱国情转化为报国行。

    2.推进思政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创新

    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是立德树人、增强责任担当的关键课程。抗疫中所反映的“中国力量”“中国效率”和“中国速度”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此机遇下,高校要创新思政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一方面,高校要创新思政课的内容,以“疫”为契机,巧妙运用疫情防控这个“活教材”,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抗疫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作为教学案例融入思政教学,把疫情防控的具体实践转化为鲜活课堂。将疫情中所表现出的中国精神转化为责任感教育的长期素材,做好大学生抗击疫情责任担当教育。另一方面,高校要创新思政课的形式,利用线上打造网络思政教育。结合网络"碎片化"学生群体的行为偏好,高校应积极采用图、文、影、音相结合的网络思政教育发展模式,在系统上设计知识多样化、体系化的网络教学内容。高校通过“云思政”的形式,完成从三尺讲台到“屏对屏”的场景转换,把思政育人的优势转化为战“疫”力量,构建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网络思政格局。

    (三)提升大学生自我责任感教育

    在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中,其自我责任教育是一种最为强大的内部力量。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要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1.参与社会实践,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担当精神的必然路径。新时代大学生要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磨练自我,强化责任担當的主体意识,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相结合。

    青年大学生要注重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社会实践磨练意志、砥砺前行,在社会生活中增强责任感,不断完善自我。在疫情之下,大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在疫情防控中做“宣传员”、“保障员”,协助社区等相关部门进行防疫工作。大学生参与防疫服务既可以充实基层疫情防控队伍,又在实践服务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彰显出大学生是“能上岗”“待得住”“有作为”的社会形象,展现当代青年的担当精神。

    2.提升科学素养,增强理性思维

    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当代中国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大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将自身所学投入到祖国建设之中。在国家处于特殊的疫情时期,大学生应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辩证看待事态发展和舆论走向,坚持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做引领时代发展的青年先锋。大学生须不断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在学校中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也要多涉猎跨学科知识,用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武装头脑。在学习上要坚持自主、创新学习的理念,既要刻苦钻研,又要勤思善学,注重自身全面发展。作为高校学生,大学生应将个人发展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合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建设伟大中国的征程中谱写新篇章。

    三、结语

    新冠疫情是当下亟待解决的全球问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影响着他们在疫情期间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加强社会责任感培育并使其发挥最佳效果,不仅对于解决眼前的危机,而且对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在思想上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需要将做到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行动中,此外,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和网络舆论引导也是培育社会责任感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重任,只有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才能于披荆斩棘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引领者。

    参考文献

    [1]万力.全媒体时代重大疫情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引导[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2):101-107,124.

    [2]梁爱玲.新冠疫情防控视角下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12):55-57.

    [3]王晨,贾彩彩,王明滨.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加强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研究[J].医学教育管理,2020,6(02):123-127.

    [4]丛鹳融.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5]杨丽,刘阳.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20,36(04):52-56.

    [6]卢育强.重大疫情应对中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若干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5):69-73.

    [7]王悦.疫情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微探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03):59-62.

    [8]金薇.新时代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9.

    作者简介

    郑雪珍(1998.09—),女,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人,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大连大学,历史学,本科生。

    赵阳(2001.03—),女,湖南省湘潭人,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大连大学,历史学,本科生。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01125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