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防控简析

    刘欣贝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獻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0)06-132-02

    摘 要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构成单元,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加快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等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成为商业银行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调整期,受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问题影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呈现高发态势,小微企业信贷爆发式增长产生的高违约风险也引起商业银行管理部门的重视。在做好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的同时有效的防控信贷风险,是各大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信贷风险管理

    市场经济格局变化导致我国的金融体系面临诸多的风险问题,商业信贷在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整体管理水平有限。现阶段商业银行的对外业务维持运营发展所需,主要还是依赖信贷业务,申请贷款的企业状况不同,带来的风险性也有所不同,实践证明小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全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实际情况,找出在信贷风险管理阶段的诸多问题,以期能够给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带来积极借鉴参考价值。

    一、小微企业的界定及其风险特点

    (一)小微企业的界定

    一般来说,小微企业是指资产总额5000万元以下,从业人数300人以下,年纳税额300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利企业。事实上,虽然小微企业规模较小,但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却十分巨大。数据显示,我国小微企业在全国企业总数中占比超过96%,提供了75%的就业岗位,贡献了65%以上的GDP、60%的税收收入。同时小微企业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贡献同样巨大,据统计,小微企业贡献了65%的发明专利、80%的产品创新和75%的企业创新。小微企业规模小,组织架构简单,多以家族型企业为组成形式,受限于其自身规模,企业往往存在成本高、税负高、用工难、融资难问题。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我国小微企业发展与其获得的融资总量高度失衡,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国内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本仅为12%,远低于印度尼西亚的27%和印度的29%[1]。

    (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特点

    小微企业往往存在集群化的区域性规模发展模式,再加上小微企业审贷中常见的“互联互保”信贷模式,导致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区域性、行业性集中爆发;同时小微企业的集群式发展,专业分工细化,企业间往往形成上下游的链条式经营,一旦下游企业出现风险,风险会迅速向上游企业传染。因此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往往容易形成区域性、行业性集中爆发。

    二、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意义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补充对象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来讲,能够对一些细节性的工作进行补充。从新阶段我国市场划分实际情况来看,中小企业会将社会产业专业划分精准化,同时能够给大企业提供一定的配套服务条件,其具备的影响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我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产业转型改革发展要求下,显然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逐步紧密起来。如果产业发展想要获得竞争力并突出自身的优势特点,通过大企业主导并拓展小企业群体的途径,中小企业从专业、精准、特殊、创新等几个方面入手,给自身进入大企业产业链提供了基础条件[2]。

    (二)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常态就是竞争为主,而想要达成完全竞争的条件就是市场的企业数量众多。所以中小企业为了更好的参与市场竞争,并将产业发展力增强。探索中小企业发展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必然联系十分关键。经过实践研究表明,我国在应用新经济制度后,中小企业的增长率节节高升,远远超出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速。从其他国家经济体制中的中小企业发展实际来看,其运营资本相对较低,如果是资本相对较为稀缺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持续增长阶段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三、目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及授信体系不健全

    针对存在贷款需求的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与授信是银行衡量是否进行贷款的重要依据,但由于我国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开展时间不长,加之业务涉及内容较为复杂,目前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及授信体系主要依照大型企业评级指标作为参考,但与小微企业信贷存在一定的出入。在评价上主要分为了定量与定性评价两个部分。定量评价主要通过对小微企业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率、周转率等财务指标推算出企业的盈利状况、未来发展前景等。

    (二)前期调查工作不充分

    前期调查工作是银行决定是否进行贷款的关键。在目前的前期调查工作中,由于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思想重视程度等原因,使得前期调查工作不够全面、深入,为后续决策留下了隐患。目前调查工作的角度与来源较为单一,对于企业的资产状况、负债情况等运营关键信息基本全部由各申请企业所提供,对于后续的资金用途也主要以企业所提供的发票作为依据,工作人员对此类资料的核实存在欠缺,致使银行对于企业全面的真实情况难以整体把握[3]。

    (三)融资实际流向把控不严格

    小微企业信贷需要保证所贷款项专款专用,不得私自随便改变贷款用途。在目前的小微企业贷款运用中,由于自身灵活的经营策略及管理者违规操作等不同原因,相应贷款有相当一部分被运用到其他高风险投资领域之中,银行对于资金的实际流向有待加强。另外,部分银行对于资金流向的跟踪手段欠缺,有部分企业经营者将贷款通过不同银行之间的不同账号进行多次转移,最终进入到个人账户之中,但银行对此类复杂的款项转移跟踪不及时。使得贷款资金很多未被投入到企业实际经营生产活动中,但却未被发现,容易造成后续资金失控问题的出现。

    (四)贷后管理工作不到位

    小微企业整体实力偏弱,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差,需要及时对其进行贷后跟踪管理等工作。目前,商业银行对发放环节较为重视,对贷后管理重视程度不够。首先,受制于管理制度不规范、信贷扩张较为盲目以及信用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重贷轻管的思维认识。其次,在目前已有的贷后管理及检测工作中,对于工作的核心把握不够准确。在贷前调查、贷后检查的内容上较为单调,无法对企业日常经营进行全方位的把握[4]。

    (五)实时动态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

    小微企业抵抗风险能力弱,容易在短时间内出现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因此加强对企业实时的风险预警监控便显得尤为关键,但目前商业银行的此类预警机制尚不健全。一方面,对于各类小微企业所处的行业供需动态变化乃至宏观经济政策制度等方面缺乏针对性的监测分析,容易造成某行业大面积小微企业同时出现危机,形成大面积不良贷款。除此以外,对于企业用于信贷的抵押物、担保人担保能力上评估不足,面临第二还款能力不足风险。

    四、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管理措施研究

    (一)不断完善针对小微企业信贷的信用评价及授信体系

    随着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各个银行逐步建立起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但目前此体系在定量、定性指标权重设置等方面仍存有诸多的不足,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改进。在信用评价指标的制定上分为定性与定量两部分,在定量指标评价上,各银行根据信贷申请地及所处行业实际状况对不同财务报告指标制定出标准值,进而对各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指标数据与标准值进行对比,利用线性插值方法评判出合理得分。在定性指标设置上,要对管理者个人素质及诚信状况、担保人状态、质押物状况、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等涉及到小微企业还款能力的指标全部列入评价范围中,从而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准确全面的把握。对定性与定量指标,应根据实际状况设置合理的指标权重,对于定量指标的权重设置上,应当对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告是否审计加以区分,从而保证权重比例设置更加合理。权重比例的设置应当根据社会整体融资风险、经济运行状况等风险因素及时加以调整,保证信用评价体系的真实有效。在授信方面,应当结合小微企业灵活多变的特点创新不同的授信方式与授信额度,保证授信额度能满足企业合理资金需求的同时,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二)企业风险控制

    中小企业信贷阶段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做好风险管理与防控工作至关重要,也是中小企业信贷在商业银行发展阶段,确保其良性且健康的核心要求。行业风险控制是现阶段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所重点关注的问题。我国的商业银行会建立投向指引,根据地方以及行业发展政策,学习指导文件的内容,做好对中小企业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十分关键。

    (三)加强信贷前期调查工作力度

    信贷前期调查工作对后续银行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优质的前期调查能够提前发现企业隐藏的问题,提前发现风险趋势,从而防范风险。在目前的银行前期调查工作中,调查全面性、主动性较差。对待前期调查工作化被动了解为主动出击,主动借助税务、人力社保等相关部门数据了解企业纳税、社保、薪资发放等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同时对企业数据进行同比与环比分析,了解当前企业经营状态。对担保人的实际情况展开调查,确保担保人具有足够的担保能力,在信贷出现危险时保证具有充分的还款来源。小微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品质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因此在前期调查工作中也要重视对于企业经营者个人素质及管理能力的识别判断,借助目前先进的社会征信系统查询经营者的信用状况,通过经营者周边人员的评价,多渠道、多方向地了解企业经营者综合素质。

    (四)重视小微企业信贷的担保管理

    贷款担保是在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时,银行避免自身损失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对贷款担保提高重视程度。对于担保抵押物的估值上,除了依靠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估值之外,各银行内部也应成立专门的内部评估机构或人员,保证担保抵押物评估价值的准确性。除了企业担保物之外,特殊情况下,可以尝试追加企业法人个人资产划入担保物的一部分,将企业拥有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捆绑,从而促进企业积极发展,减少信贷风险。不断加强与社会资金担保机构的合作,积极寻找优质担保机构,与其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转移银行自身的部分贷款风险。同时也可以引入地方政府担保以及发展再担保模式,促进担保整体规模的扩大与担保能力的提升。不断探索多种风险补偿方式,尝试在信贷过程中与保险公司加强合作,开展贷款相关的保险业务,从而将部分贷款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内,从而在信贷还款危机出现时尽量降低银行自身损失。

    (五)加强对于贷后资金流向的监管

    要在银行与企业的双方贷款合同中明确约定贷款去向,保证贷款适用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防止資金流向生产之外的高风险投资领域。在发放贷款的形式上可以采取实贷实付、受托支付等方式,确定企业使用资金的规模及时限,保证资金及时支付到企业的资金交易方账户中。在后续的资金流向监督中,商业银行要不断拓宽自身信息来源渠道,利用资金结算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实时监督资金去向,防止资金通过多次流转回归原企业的违规现象,将信贷风险降到最低。

    (六)积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应用,加强对于企业经营以及行业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全面把控客户信用状态。落实贷后回访制度,贷款后,加强对企业的实地探访。建立高效的风险预警处理及退出机制,一旦发现企业风险超过正常指标值,及时采取相关处置措施,制定方案,果断清理、处置抵押物,必要时借助法律手段维护银行自身利益。

    (七)信贷人员指导工作

    我国在信贷风险控制阶段,行业银行内部往往还未能建立对应的组织系统,财务管理政策条件未能有效落实。贷款的审批权基本都是围绕静态管理的模式,多年来都未能做出有效性的调整。所以需要加强对信贷管理人员的引导,建立更为详尽的考核办法与处罚机制,确保监督与管理高校,集中控制违法放贷行为。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法人治理结构不为健全的问题需要及时处理,通过将责任制度优化建立。要将行政职务工作目标建立起来,并做好各级岗位工作之间的衔接,形成一个相互约束与引导的机制,自主决策的空间形成约束,确保信贷人员能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各项工作。

    五、结语

    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对银行运营发展有重要影响意义,通过对全新的研究领域进行探索,找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突破的该能见点,将改进与优化方案建立起来,实现对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的约束与管理,提升商业银行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周大林.基于大数据征信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7.

    [2]刘志强,李学迎.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战略的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2017.

    [3]刘建徽,周志波,陈习定.普惠小微金融发展研究——基于安徽、湖北和深圳模式的比较分析[J].当代金融研究,2018.

    [4]崔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险控制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