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信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卢起凤

    摘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尤其是微信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培养接班人的首要难题,本文从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建议,从文化氛围、微信环境、心灵互动、网上课堂、学生主体、多元价值、入脑入心、社会生态来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和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微信时代;文化氛围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3-0028-02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了能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年轻人的交往方式,也为人们接收各类信息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渠道,一时间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能瞬间从一方传到另一方,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0% 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 5.49 亿,用户覆盖 200 多个国家、超过 20 种语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 800 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 85 000 个,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 4 亿左右。[1]

    微信时代实质上就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有分析称, 到2013年,世界上存储的数据已经达到约1.2泽字节(1 泽就是2的70次方字节), 如果把这些数据全部记在书中,这些书可以覆盖整个美国 52 次; 如果将它存储在光盘上, 这些光盘叠在一起,可堆成5堆, 每一堆都可以伸到月球。而且这一数据量还正在急剧增长,“如今只需两天就能创造出自文明诞生以来到2003年所产生的数据的总量”。如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是人们在大规模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做到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小规模数据的基础上是无法完成的。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大数据还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 他在接受《人民日报》 采访时更是明确提出,“在我看来,大数据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我们面临的是全体数据,而不是随机样本;是混杂性,而不是精确性;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这是一场思维的大变革,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去做大数据,并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与好处。” 大数据的特征可以用“4V”来概括,即Volume(容量)、 Variety(种类)、Velocity(速度)和Value(价值)。Volume是指大数据数据的完整性与巨大的数据量。Variety则意味着要在海量、种类繁多的数据间发现其内在关联。Velocity可以理解为更快地满足实时性需求。Value是指大数据的最终意义[2]。

    传播方式的改变为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学习、社交、资源、信息等提供了相当的便利,微信推进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各种有用的信息以及正能力的意识传递的同时也夹杂着相当数量有害的信息以及负能量的意识传递,除了色情、暴力、谣言、诈骗等低级庸俗的东西外还有许多政治上的杂音,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如何有效的将微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充分发挥微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极为重要课题。

    一、微信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更好地适应微信时代

    一段时间,为了净化网络环境,我们采取了不少措施,在“禁止”方面做了一些事,当然应该禁止的我们一点也不能含糊,决不允许黄、赌、毒的东西继续腐蚀我们的灵魂,决不允许反政府的声音猖獗,但是网络微信的发展是谁也阻遏不了的。光靠“禁”是不行的,更好的办法是靠“疏”。所以我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网络和微信的发展,要创造更加生动灵活的形式让正确的理论“入心入脑”。

    (二)利用微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共同体

    有机化学领域中有一个“共轭效应”的概念,是指由于分子中原子群体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配合和相互影响,从而使整个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更趋稳定、内能内耗减少、分子极性增大的现象。[5]

    由课程、课堂、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这六个要素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共同体有三个特点:共振性、共处性、共生性。

    共振性。物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当外力的频率与振动体的固有频率接近或相同时,外力体的振动会使振幅急剧增大,这种现象称之为“共振效应”。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实现师生心灵“共振”,才能发挥正能量观念由老师嵌入到学生头脑里的作用,才能发生转化功能,才能起到疏导作用。

    共处性。是政治学里的一个概念,专指在社区部落和政治集群之间由于彼此约定并共同遵守一定的政治游戏规则和社会公约,从而实现和谐互动、和平共处、繁荣共享的共同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与老师同学、家庭成员、邻里乡亲、社区单位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交往,发挥社会生态共同体内各要素的“共处效应”,促进共同体的健康发展。

    共生性。共生原是生物学的一个概念,指生物群体生长生活在一起、相依共生的一种现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结合各种教育力量: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自我的,发挥生态共同体内各要素的“共生效应”,形成教育合力,把世界视为“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是一种生态同生共构的关系。

    (三)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现实生活中的人做事、讲话还有所顾及,有一定的分寸,那是因为还会为自己的尊严保留一点含蓄,也就是平时说的大面子上要过得去,但是网络,特别是微信这种虚拟的环境,见不到人,看不到脸,对不上眼,因此说话肆无忌惮。我们要逐渐形成一种气场,要让那些说假话、说大话、说脏话、说反话的人在网络、在微信里也没有市场,这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来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在微信环境里一定要有强大的正能量的声音,这些声音是要靠人发出的。现在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因为网上,或者微信里包括谣言在内的负面的东西太多,许多有正义感的人说,我不用网络、不用微信、不与歪风邪气同流合污,这种自视清高,“出于污泥而不染”的人能洁身自好固然令人敬佩,但没能发挥他正能量的作用,实为不该。因此,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一定要上网、上网、多上网,一定拿起微信这个武器,对负面的东西加以批评甚至批判,让我们的微世界环境越来越充满爱。

    二、微信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

    (一)微信成为拉近与学生心灵距离的工具

    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除了传统面对面地谈心,还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以及关注的公众平台、APP来认识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与学生心灵距离,要让微信成为老师了解学生的主渠道。我们都知道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前提是了解学生,建立班级群,师生在平等的话语沟通环境中更能听到真实的思想动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时解决和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促进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微信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课堂

    课堂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互动性,微信完全可以弥补这个不足,老师可以先通过群聊的形式把自己的理念传送出去,然后根据学生的回复用一对一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困惑。微信更容易组织学生在群里讨论,这样能激发大家的兴趣,能够将现实生活与虚拟场景深度融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一种极好的民主参与气氛,也就是最好的网上课堂。

    (三)微信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微信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主体性地位,从根本上结束了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呆板模式,确立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械式“灌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微信时代信息的获取和交流主要依托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微信时代交心讨论式的交流变得十分普遍,由于见字不见人成为通常的交流形式,促进了性格内向的同学可以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发表个人见解,有时甚至毫无顾忌地发表言论,也可为性格内向同学打开一扇窗口,这一积极的形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多元化的微信强化了学生的价值观

    微信的多元化虽然为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通过网络渗透提供了机会,这使得一部分网络人政治观念模糊、民族意识淡漠。但同时也为宣传我国长期形成的主流价值观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曾经一段时间在网络上中国的民族文化被漫天遍野的西方文化挤压、排斥、歪曲,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曾经面临冲淡的危险,造成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扭曲。网络或者微信这块阵地,正能量的意识不去占领,负能量的东西必然要去占领,现在事情正在起着变化,打开网络或者微信,我们建国六十多年的成就跃然呈现,好人好事也逐渐成为我们追求的时尚。这是怎么达到的?还是多元化带来的。[4]

    总之,在微信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大的变革和转换中才能彻底改变原来枯燥乏味的局面,凤凰涅盘浴火重生。

    参考文献:

    [1]窦文彤.浅析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青年与社会,2014,(7).

    [2]胡树祥.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3]路灿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17).

    [4]曹文泽.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N].光明日报,20130-05 -20.

    [5]李才俊.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N].光明日报, 2015-03-19.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