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猪误区浅析

    李小玲+刘和+周廉让

    摘要:对农村养猪场的饲养管理、基础设施、疫病防控、生产技术、适时出栏等方面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为农村养猪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养猪;误区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5-0036-01

    “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为了灯油盐巴钱”,这是思南县农村传统养殖业的真实写照。市场经济时代的养殖业需要生产优质、绿色、无公害的有机产品,笔者就农村养猪存在的误区分析如下,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供参考。

    1 圈舍不规范,卫生条件差

    当前思南县农村修建的圈舍五花八门,有的过于简陋不利于猪的生长和疫病防治,有的过于精细增加了成本,有的太靠近公路、村寨容易带来疫病。猪舍内粪便满地,光线不足,阴暗潮湿,冬冷夏热,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容易传播疾病,增加防治成本,甚至影响生产,导致死亡,造成损失。

    对策:圈舍应选择坐北朝南,地势平坦干燥,按1.5㎡/头建造,要求冬暖夏凉,通风向阳,与沼气配套,圈舍地面不能过分光滑,应略微粗糙,并稍呈斜坡,便于排水,安装适用的配套设施。

    2 盲目引猪上圈,质量得不到保证

    在农村由于受资金、技术、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养殖户无法进行一体化饲养,需要时只有从周边集市或流动商贩或附近猪场引猪,无法保证引进猪的质量。科学养猪,品种是关键,目前农村养殖户半数以上养的是土杂猪,甚至用同窝猪繁殖或亲子间繁殖,这些猪品质差、生长速度慢、耗料多、瘦肉率低、经济效益低。

    对策:根据市场及人们生活需要,到持有资质的种猪场购买外二元或外三元杂交猪,其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增重快,育肥周期短,见效快。

    3 重治轻防,不注重驱虫防病

    养殖户防疫、驱虫、消毒意识淡薄、免疫程序不科学等,忽视“防重于治”,在养殖过程中存有侥幸心理,待猪生病后再治,不但多花钱,还易造成疫病传播或流行,降低了养猪效益。

    对策: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防疫、驱虫、消毒、管理制度,确保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提高养殖效益。

    4 饲养方法不科学,管理不善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充分说明了管理才出效益,养猪业也不例外。农村大多数养猪户不讲究饲喂方法,家里有啥喂啥,有时买点配合饲料,也是和其他饲料掺和着饲喂,该生喂的不生喂,该熟喂的不熟喂,一贯采用“清汤灌大肚”的传统饲喂方法,不按科学方法饲喂,造成营养成分流失或供应不足,猪生长发育缓慢,饲养周期长,增加了养殖成本,降低了养殖效益。

    对策:养猪要做到“三心、五定、三净”,即养猪要有信心、耐心、细心,要定期防疫驱虫、定圈饲养、定人管理、定饲养方法、定时饲喂,做到青饲料新鲜干净、料槽干净、圈里圈外干净。

    5 大小猪同圈,养大肥猪

    大小猪同圈饲养常出现大欺小、强欺弱、相互撕咬,不利于小猪和弱猪的饲养,更不利于防疫和合理给料,应按猪的不同生长阶段和用途分开饲养,有效防止以大欺小、相互撕咬现象的发生,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便于资金回收与周转,还便于清扫和消毒圈舍,防止疫病的交叉感染。人们在长期的传统饲养过程中,形成了养大肥猪的习俗,对猪的生长缺乏科学了解,出栏随意性大,忽视了适时出栏的最佳时间,急需用钱时就卖,不急用钱有饲料时就舍不得出栏,最后养成了大肥猪,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低,经济效益低。

    对策:按猪的不同生长阶段和用途分开饲养,了解猪的生长规律,体重在90~100 kg时出售最划算,最经济。

    6 对市场规律不了解,对市场变化不能准确预测

    在农村由于交通不便、网络不通、信息闭塞,养猪户往往不了解市场规律,不能准确预测后期猪市场行情变化,一看到养猪效益较好,就盲目购猪补栏,一旦后期猪价大幅回落,就造成经济损失。

    对策:生猪养殖的市场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性,养殖户应随时注意市场变化规律,正确选择补栏和出栏时间,尽可能做到低价期补栏,高价期出栏,以提高养殖效益。

    7 不进行成本核算

    农村养猪饲料是自己生产的,劳动力是免费的,只知道出栏时收入了多少钱,没有进行人工、饲料等成本核算,养殖效益低下。

    对策:养猪必须算清四本帐,即基础设施、饲料、工人工资及时间帐,必须周密计划,合理安排,认真核算,才能做到养猪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