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吴佳茹

    

    

    

    [摘? ?要]文章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作为教学内容,以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种植和太湖水稻种植作为案例,探讨了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农业区位因素

    [中图分类号]? ? G633.55?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20)13-0077-0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分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课堂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地理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成的最为迫切的任务。

    笔者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划分,选取了人教版地理必修2教材中“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这一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阐述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课前收集资料,增强地理实践力

    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某一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对该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作出判断。要想分析某一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必须要对该地区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笔者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笔者选取人教版地理必修2教材中《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的第一课时“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分析苏州洞庭山地区的碧螺春茶产业,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农业区位因素。在上课之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课前作业:①搜集茶叶的生长习性资料;②了解洞庭山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特征。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调查并整理好资料。

    二、开展探究学习,培养综合思维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照本宣科早已不符合当代的潮流,单一而枯燥的照本宣科,不仅让学生毫无兴趣,也让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活力。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提出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因此,在课堂中开展探究学习,不仅符合当代教育的发展潮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分析并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笔者以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种植为例,运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抛出问题,组织学生分析所给资料,开展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结合乡土地理资源,精心设计导入

    课堂导入部分,笔者向学生展示了太湖稻田(图1)和澳大利亚大牧场放牧业(图2)两种农业景观,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分析,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即一方面是指农业生产所选择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是指农业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采用苏州市特有的农业景观作为导入内容,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2.小组合作探究,厘清农业区位因素

    在學生理解了农业区位的含义之后,笔者通过三个学生小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农业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布局。

    (1)活动一:自主探究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

    笔者向学生展示他们课前搜集的资料一,具体内容如下:

    茶树喜欢生长在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酸碱度pH值4.5~6.5的沙质土壤中;要求生长区域雨量平均,且年降雨量在1500mm左右,雨量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其生长;其生长地区日平均气温需达到10℃,最低不能低于-10℃,且年平均气温在18~25℃;最好能够生长在有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长有利,在1000米以上会有冻害,一般选择偏南坡为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茶树生长需要满足哪些自然条件。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发现茶树生长需要满足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

    (2)活动二:自主探究洞庭山适合碧螺春茶叶种植的有利自然因素

    在学生了解了茶树生长所需要的自然条件之后,回归主题,即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种植,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二,具体内容如下:

    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一座半岛,宛如一艘巨舟伸进太湖,最高峰336米,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最高峰293.5米。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年降雨量1200~1500mm;太湖水面,水汽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适宜茶树生长。

    笔者让学生小组探究分析苏州洞庭山适合种植碧螺春茶叶的有利自然因素,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罗列出来。学生通过分析材料,绘制思维导图如下:

    (3)活动三:自主探究洞庭山适合碧螺春茶叶种植的有利社会经济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既包括自然地理因素,也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在学生探讨出苏州洞庭山适合茶树生长的自然地理特征之后,笔者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三,具体内容如下:

    ·碧螺春采摘要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

    ·洞庭碧螺春的炒制手法绝对算得上一门艺术。碧螺春价格之所以高,除了茶叶本身的品质外,炒制手法也是原因之一。

    ·1985年中央开始采取除边销茶外全面放开的政策,这给历史名茶碧螺春在江苏的推广带来了机遇,碧螺春的产量也开始逐步提高。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供销体制的改革,茶叶尤其是碧螺春茶的销售也得到了彻底的放开,产销直接见面给生产者带来较高的收益,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苏州水运和陆路交通十分便利,且临近上海、南京等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为洞庭山碧螺春茶叶外运提供了便利。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有利于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和政策等方面。

    学生通过这三个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和政策等方面。

    三、及时迁移应用,培养综合思维

    1.衔接导入内容,培养综合思维

    通过分析苏州碧螺春茶叶种植,学生已经了解了最基本的农业区位因素,但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布局仍然有待探讨。学以致用,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为了与课堂导入相呼应,笔者采用了在课堂导入中所提到的太湖水稻的案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太湖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以及水稻生长习性表,具体内容如下:

    太湖沿岸地区地势低平,地面海拔高度大部在50米以下;土壤类型为典型的水稻土;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20~-1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两熟或三熟;年降水量 1000~1400mm,集中于春、夏两季。该地区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

    根据以上材料,学生通过探讨可知,太湖流域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满足了水稻种植所必需的气温和降水条件,且太湖流域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平坦的地形、丰富的劳动力都为该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对太湖流域的水稻种植业进行分析,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基本的农业区位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综合思维能力。

    2.拓展延伸,培养发散思维

    笔者在讲解了太湖流域的水稻种植之后,进行拓展延伸,展示中国水稻实际分布略图(图略),让学生把目光拓展至全国,了解水稻在我国的分布,并提出问题:①为什么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适合种植水稻?②为什么降水较少的新疆有水稻分布?③土壤盐碱化的华北地区,为什么也有水稻分布?然后带领学生逐一分析并解决这三个问题。

    四、个案分析,提升区域认知水平

    区域认知素养既包括认识区域的方法,也包括对区域本身的认识。即使是同类型的农业,其区位因素也可能有所不同。通过对水稻习性的分析可知,水稻是一种好暖喜湿的作物,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在气候和降水条件上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但为什么华北平原、新疆和东北平原这些在气候或水源上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求的地区也能种植水稻呢?笔者带领学生具体分析每一地区,看看是不是某一地理因素发生了什么变化。

    1.个案一:东北平原水稻种植现象

    笔者展示材料:

    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夏季南北普遍高温,雨热同期,东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配合得当,能够得到充足的热量和水分,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因此东北地区水稻分布纬度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

    根据材料学生可以发现,我国东北地区虽然纬度较高,但夏季我国南北方普遍高温,因此,夏季我国东北气温条件能够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此外,东北位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夏季的水分条件同样能够满足水稻生长需求。

    2.个案二:新疆水稻种植现象

    笔者展示材料:

    从2004年开始,天业集团经过多年研究,发明了膜下滴灌水稻种植技术。该技术打破了水稻水作的传统,使得水稻可以生长在新疆石河子市。该技术不仅能节水60%以上,还能大幅度提高水肥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降低种植户的劳动强度,实现全程机械化和水肥一体化,提高了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膜下滴灌水稻种植技术使曾经人迹罕至的戈壁荒原稻花飘香。目前,该技术已经辐射推广到新疆昌吉州、阿勒泰等地,還推广到了北京、山东、黑龙江、陕西、宁夏、江苏、河北等省市地区,新疆膜下滴灌水稻种植累计面积达10万多亩。

    学生根据材料可知,虽然新疆气候干旱、水源短缺,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限制新疆水稻生长的水资源问题得到解决,由此可以得知,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某一地区的农业限制性因素。

    3.个案三:华北盐碱地水稻种植现象

    笔者展示材料: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王林庄位于桃源河两岸,在1963年之前,村民在此地种过水稻,长势很好;后来1964年的一场自然灾害,让这儿的稻穗被水泡了三四天,捂烂了;再后来连年干旱,排不出涝去,盐碱地就变成荒地了。20世纪60年代初,这块地还能耕种水稻,那为什么会变成盐碱地呢?原来,离这块地200多米远的地方有一条河,叫桃源河,河流下游20多公里,就是黄海胶州湾,一旦遭遇灾害天气,海水就会顺着河道倒灌到地里,经过几十年海水的浸泡,这些原来种庄稼的耕地,就逐渐变成了现在的盐碱地。不仅种不了庄稼,有的地方连野草都长不出来,就连养鱼养虾也不行,主要是因为土壤盐碱度太高。目前,王林庄社区总人口4000多人,占地面积8000多亩,盐碱地就有4000多亩。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带领团队研发出了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2018年,王林庄桃源河两岸的农民在荒废已久的盐碱地上成功种植海水稻,曾经的不毛之地又稻花飘香了。

    学生根据材料可知,曾经有水稻生长的桃源河两岸,土壤肥沃,但后期海水倒灌使土地盐碱化,无法种植水稻,如今科技进步让耐盐碱水稻成为现实。这说明了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

    以上三个个案都是水稻种植,但每一个案例的农业区位因素都不同。通过对这三个案例的学习,学生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认识,同时也拓展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区域认知素养。

    五、探究案例,升华区域认知,树立人地协调观

    通过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叶和太湖水稻两个案例,学生基本上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笔者最后让学生通过探究课本上的活动案例——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认识到地形对该地区的农业类型起决定性作用。结合之前所学的各个案例,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每一个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都有所不同,人类在发展农业时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