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和“现实”中寻求文化共鸣

    朱虹

    [摘? ?要]《“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是人教版必修3这本书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按照现行这套高中教科书的专题史编撰体例,这一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小。文章通过四个教学环节在“历史”和“现实”中架构桥梁,融合多种教学手段,寻求文化共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高中历史;文化共鸣;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 ? G633.51?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20)13-0068-02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是人教版必修3这本书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课“三教九流”纷呈,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百家争鸣”和作为单元主线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齐头并进,无论是新课学习还是复习课回顾,对学生来说难度都不小。笔者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导入、课堂、结语和提示四个部分在“历史”和“现实”中架构桥梁,融合多种教学手段,寻求文化共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导入:从现实追溯历史,寻求文化共鸣

    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课堂导入就在大会主题音乐短片《声声慢》中开启。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最热门的文化事件就是奥运会。

    北京是全球首座既举办过夏奥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城市。两次奥运会的logo设计、场馆建设、北京夏奥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都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还有这次北京冬奥会,新建的国家速滑馆有个浪漫的名字——“冰丝带”,其通过晶莹剔透的夹胶彩釉弯弧玻璃,营造出轻盈飘逸的丝带效果,体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融合。中国在传承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也在始终坚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设计分析】正在发生的热点事件是学生最熟悉的“现实”,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就是迅速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主题音乐短片从画面、歌词到孩子们的演绎都体现了不同文明的对话,也是当下的“百家争鸣”。音乐自然而然地引导着学生渐渐走入本课的学习,也让他们对于这本书的文化之旅的开启更加印象深刻。

    二、课堂:在历史中的文化争鸣与融合

    (一)乱世:“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简介

    展示关于春秋战国的描述:是政治上的病痛时代,也是思想上的黄金时代。请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该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礼崩乐坏,诸侯之间彼此征伐,战争带给人类极大的苦难。此时不只是一个刀光闪闪的时代,也是一个破旧立新的大变革时期。大动荡、大变革是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展示春秋战国的图片和史料后,教师补充:“百家争鸣”是时代环境的产物,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设计分析】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的同时也掌握了分析时代背景的方法,还学会了梳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这提升了他们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救世:初识各家药方

    1.争鸣

    乱世让人困扰,但也让更多有头脑的人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时流派很多,不同学派互相诘难驳斥,也彼此吸收融合,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设置情境:有病的世界需要什么药?将学生分为5组,4组代表儒、道、法、墨学派,阐述救世主张,1组代表诸侯国君,阐述自己选择某一学派的理由。

    (1)救世——儒家篇

    展示孔子概括自己一生的史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志向追求是“礼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中高频出现的词是“仁”和“礼”,所以孔子的药方是按照人与人的关系,立出一套礼节规矩,让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都能和谐相处,他认为这样做天下就会安定。

    孟子和荀子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分别是儒家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孟子认为国君应重视“义”而非“利”;国家里面,最尊贵的是人民,其次是宗庙土地,最后才是国君;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人人都按良心做事,天下自然太平——这样的药方,很耿直、很理想。荀子曾做过齐国稷下学宫的领袖,他认为人性本恶,顺着本性发展,一定天下大乱,最好的辦法是,用“礼”来约束人,乃至可以礼法并用,使社会有秩序——这样的药方,很“心机”、很务实。

    (2)救世——道家篇

    介绍老子经历:他是个懂得“藏”的人,把自己的聪明、才华藏起来,从不向人炫耀。结果后来的人,连他的姓名、年龄都弄不清楚,只知道他可能叫李耳。他写了一本五千多字的《道德经》,开头便说:“可以说的道理,就不是真正的道理,真正的道理,是不可以说的。”据说这位神秘的智者,最后出函谷关隐居去了。结合展示《道德经》的史料,可以得出老子的药方——国家越小越好,人民越少越好,生活越简单越好(小国寡民)。治国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3)救世——法家篇

    漫画展示韩非子的药方——法、术、势(君主专制),结合学生从小熟悉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说明“国君政策要因时而变”的道理,使学生能理解法家的主张为何在当时受国君欢迎。

    (4)救世——墨家篇

    展示《鲁问》里一段鲁班和墨子的对话:“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平民领袖的想法:如果人人相亲相爱,不分远近亲疏,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他的做法是长途跋涉去说服国君不要动武,工匠出身的他还搞了很多小发明来帮助小国守城。

    【设计分析】通过有选择地运用史料,让学生在各家的药方中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并结合开篇的时代背景理解国君的所需和所想,就能看出各家药方的差异和它是否有对症下药的作用。

    2.共鸣:再识各家药方

    呼应开始的设置情境,情境再现:在诸侯国君建立的微信群里,各家学派的阐述已经白热化,这时需要总结自己的核心主张,归纳自己的个性配方。(儒家爱亲族,重伦理秩序;道家爱自我,求个人自由;法家爱国君,谋天下统一;墨家爱平民,讲普世价值)

    尽管各家配方不同,但各家都开具了一个共同的药——“爱”。从方向上看,儒墨道爱过去的传统,法家爱变革的现实;从层次上看,儒家讲尊卑,是有等级的爱,墨家无贵贱,是不分差别的爱;从对象上看,墨家爱大众,道家爱自我;从方式上看,儒墨热情,道家冰冷。

    设置问题:在春秋战国,哪家学派迎合了君主需求和时代趋势得到了重用?(法家)

    【设计分析】学生初次学习儒道法墨的学派主张,实际上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是很难达到深入的,也容易造成学生的囫囵吞枣,所以“再识各家药方”实际上是以当时受重用的法家为切入点,分析四家学派主张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加深他们对不同学派的主张的理解;也让学生更能体会“百家争鸣”的含义不仅是“争鸣”(不同学派互相诘难驳斥),也是一种“共鸣”(不同学派也彼此吸收融合);文化的差异不是对立更是一种对话,同时为“历史”到“现实”起到渐进过渡——这是该部分设计的三重意图。

    三、结语:从历史启示现实,提升文化自信

    (一)“百家争鸣”在当时的音效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不同学派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春秋战国,法家思想得到了重用,秦统一六国后也是注重以法治国,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君主需求的变化,儒学重新回到思想舞台的中心,并借鉴着不同学派的思想,使自身充满了生命力。

    (二)“百家争鸣”在现世的回响

    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多种学派的不同和发展,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多角度的智慧资源,让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了多样性;让学生讨论各家流派的古为今用。

    呼应课堂导入播放的微视频《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让学生在“历史”的回味中重新回归“现实”。

    【设计分析】通过认识和讨论,学生在展示课堂主动性的同时对中华文化提升了自信,这种自信既有对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和智慧的赞叹,更有对今日中国和世界需要文化的多元和对话的坚定。

    四、提示:防止从历史中寻求现实答案的刻板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呈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当今世界,尤其在“冷战”结束后,在依然有文明冲突的現实下,去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变得尤为迫切。问题在于,从“百家争鸣”中寻找今天文化共鸣的答案,会不会是刻舟求剑呢?

    千年前的“百家争鸣”,我们感受到诸子百家百花齐放,尽管当时是法家思想得到了重用,但其他各派思想并没有就此消失,在后来的中华文明中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展现着各自的智慧,并且相互融合借鉴。如儒家学说就能与时俱进、不断改造创新,从而充满了生命力。

    今天我们在努力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从古至今,从过程上说,都体现了文化共鸣和文化自信,只是今天在全球化趋势中我们的格局更大些——让文化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时代文化观,以交流超越隔阂,以互鉴超越冲突,以共存超越优越,去迈向命运共同体。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