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

    欧阳彩凤

    [摘要]对“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定位,要从知识占有本位或能力驱动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整本书阅读”要从随意化散乱化转向规范化常态化,并且要从注重碎片化的形式解析转向注重语文性阅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初中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0-0013-02

    新媒体时代下的快餐式碎片阅读使得初中生的阅读常常流为浅阅读、假阅读、无效阅读。为此,语文教育界将“整本书阅读”引入教育教学之中,力图扭转阅读现状。在培养阅读习性,获取阅读经验,提升阅读质量的良善初心下,语文教育界对“整本书阅读”进行了充分的探索,但囿于一些偏狭的教育思维,使得“整本书阅读”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正其心,从知识占有本位或能力驱动本位转向素养本位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定位,主要指向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品位。但有些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定位有错误的认知。下面主要分析错误的定位。以偏颇的知识占有本位为例,如一些教师在《三国演义》的阅读任务清单上,设置这样一类问题:“以‘三为中心,梳理三国中的三人组合,如三大谋士、三大美女、三大战役等。”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碎片化的知识梳理。客观地说这对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因为阅读经验单薄的初中生天然地对知识的积累与排列具有独特的兴味。但是这也会对初中生的阅读思维产生一定的误导,如许多学生在阅读结束之后,向教师提出:“老师,我看了之后记不住。”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会误以为阅读便是为了求取、囤积、占有碎片化的知识。以狭隘的能力驱动本位为例,如一些教师这样设定阅读目标:“通读《水浒传》,选取若干人物的形象描写,分析其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的特点。”这样的目标实质上把“整本书阅读”矮化为提升应试能力的训练。初中生本就对探究语法、修辞缺少兴趣,在“整本书阅读”中若还要提这些要求,必然使得学生对阅读更加抵触。

    为此,一线教师应该“正其心”,将“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定位从知识占有本位、能力驱动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如关于《三国演义》的”整本书阅读“,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目标:探讨双方主帅的性格对官渡之战胜败的影响,搜集战后双方主帅对于事件的反思。素养本位下的“整本书阅读”,尊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撷取,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利其器,从随意化散乱化转向规范化常态化

    我们知道,“经典阅读”“名著阅读”强调“读什么”的重要性,而“整本书阅读”在强调“读什么”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凸显“整本书阅读”这一阅读方式的价值。人皆能读书,但是不得其法的读书使得阅读品质难以提高。关于初中生的“整本书阅读”指导,常常呈现两极化态势:或是过于功利、呆讷的指导,或是随意、散乱的指导。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兴味、阅读习性、阅读耐性缺少关注,且对“整本书阅读”知之甚少,因此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进而掌握这一阅读方式;另一方面则是教师本身就不是个优秀的阅读者,对于阅读的指导缺乏悟性,难以进入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予以有效点拨。

    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有必要“利其器”。首先,要營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大多数初中生都较为懒散,不愿意阅读,教师所谓的“快乐学习”“幸福教育”在学生那儿也就是走了个过场。笔者以为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基本策略是:通过民主式的探讨,集合众人的兴趣点,师生同读一本书;教师要制订进度方案督促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集体阅读中培养阅读习惯;在阅读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对于学生在阅读中所产生的问题,教师要正确对待,以形成研讨氛围。其次,要传授阅读策略。教师可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与思维导图,告诉他们要带着问题去看书。

    三、发其意,从碎片化的形式解析转向语文性阅读

    “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并获得阅读经验,“整本书阅读”能改变长期以来阅读教学锱铢于语言形式的局面。在阅读过程中,初中生对于语言艺术并不够敏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度聚焦于对语言形式的辨析,而缺少对留白等的探究,那么不仅会阻碍学生认知中国语言特征,也会干扰学生的阅读思维。此前的语文阅读重视的是对于知识的碎片化解析,而当下面向初中生的“整本书阅读”重视的是语文性阅读的得体延展。

    想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性阅读,关键在于把握好情怀的感悟、思辨与坚守语文体性的关系,从读“文”走向读“人”。情怀指向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胸襟与志向;思辨指向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语文体性指向语文教育的独特形式表现。以《藤野先生》教学为例。大部分教师会通过分析鲁迅经历的事件来总结出藤野先生的若干人性优点,这实质上是一种“搭积木”式的平面辨识,不能使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运转。就此,可以换一个视角引导学生。“在鲁迅经历的若干事件中,同学们能推测出青年鲁迅的心性气质吗?”这其实就是通过鲁迅的表现推测他的气性。“面对青年鲁迅,藤野先生是怎样回应、熏陶他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这其实就是将文中两个不同气质的人予以思辨性勾连。“从对藤野先生的描述中可以探究出鲁迅怎样的审美气质呢?”这其实就是从视角择取上识得观察者的审美习性,进而加深对其的了解与认知。

    教育问题一直存在,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如何看待它们。“整本书阅读”的提出,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教师要正视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以发挥“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欣歆.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5):22-26.

    [2]赵彩玲.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3]徐鹏.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J].中学语文教学,2017(1):4-7.

    (责任编辑 王嵩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