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实践

    付波 刘泸生

    〔摘要〕中职生因其过往的成长经历,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面临的问题往往比较突出。面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另辟蹊径,转变问题主导观念,倡导“优势视角”价值理念,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路径,通过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模式创新、工作特色项目创新等,在常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与政府、高校、企业等相关部门合作,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促进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2-0073-05

    一、中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中职学生是我国中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09万所,中职在校生1599.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0.28%[1]。然而,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高中生差,其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研究表明:(1)中国近一半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有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包括自私、说谎、盗窃、对人不宽容等行为问题[2];(2)中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动力不足,学業成绩较差。学业成绩较低以及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使得中职学生相较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更易产生身份认同危机[3];(3)中职学生人际协调能力较差。李爱华[4]的研究发现,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和敌对因子在中职生的心理异常症状中比较突出;(4)中职学生由于家庭因素,更容易具有自卑心理,从而产生不良情绪,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5]。

    中职学生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其原因主要有:(1)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中职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2)由于中职生人际交往、学习生活能力较弱,社会对其常采取轻视态度,往往给他们贴上“差等生”“坏孩子”等负性标签,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3)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中职学校入学门槛降低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不良的学习风气使得本身学习动机就不强的学生更易产生厌学情绪;(4)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难以做到全面地认识自我,加上长期成绩不理想,各方面表现不够突出,常常得不到家长、老师和社会的肯定,这使得他们缺乏自我认同,产生自卑心理,逐渐演化成各种心理问题。

    面对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解决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以保障他们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更好地学习职业技能、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创新实践路径

    (一)转变问题主导观念,推广“优势视角”价值理念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等职业教育受到各种挑战,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王卓琳[6]指出,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中职学生容易被标签化为“问题学生”,这会导致恶性循环,使他们再次陷入过往失败的学校经历中,出现自卑心理,产生认同危机。因此,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需要转变以问题模式为主导的观念,推广“优势视角”价值理念。优势视角强调个体的内在力量,关注积极转变的可能性,重在从创伤、痛苦和困境中看到希望与转变。

    因此,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在结合专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中可多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的机会,帮助其重塑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勇于面对认同危机的挑战。另一方面,学校要促进教师和家长转变观念,从优势视角发掘中职学生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赞赏,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力求充分发掘中职学生的潜能。此外,学校还可积极关注政策动向,加强与政府、高校、企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机会。

    (二)转变常规工作理念,强化针对性和特色化的创新教育思路

    由于中职学生的特殊性,我国中职学校历来重视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工作历程大多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特色期等阶段,目前走向了创新期。下面以蜀兴职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例。

    1.初创期(2002—2012年)。成都市蜀兴职业中学于2002年开始积极谋划和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咨询辅导中心初具雏形,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个别/团体心理咨询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2012年被评为“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

    2. 发展期(2013—2014年)。2013年,在成都市成华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的资助下,成都市蜀兴职业中学建设了“生命绿岛·心灵港湾”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中心。在此阶段,以“生命绿岛”工程为契机,学校进一步建设舞动心灵功能室和团体辅导室等,配置沙箱、宣泄人、宣泄墙、宣泄球、放松椅、躺椅、iPAD平板电脑等心理咨询辅导器材,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提供一流的硬件环境,为青春期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3. 特色期(2014—2016年)。2014年,学校与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合作,并获得该中心授牌,成立了“蜀韵艺术心理辅导中心”,成为西南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实习基地之一。在西南大学心理学专家们的引领下,该中心的教育理念和艺术心理辅导技术进一步提升。2016年,成都市蜀兴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进一步拓宽工作载体空间,全面完善基础设施环境功能,突出表达性艺术心理教育特色,着力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和艺术心理辅导相结合的课程化教学科研。2016年,成都市蜀兴职业中学被评为“成都市首批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并在成都市成华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的支持下建设了“成华区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中心面向全区,常年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4. 创新期(2017—2020年)。2017年,中心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传媒学院、成都大学等高等院校展开积极的业务交流合作,与成都市虚拟与增强现实协会、久远银海、小微云联、成都市四医院等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保持密切的工作协同,开始研究编制四川省地方标准《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应用指导规范》(下文简称《规范》)工作。经过一年多与高校和企业的精心合作,《规范》通过了四川省质监局和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审核和专家答辩,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发布。在此期间,中心(暨成华区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被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精神文明办公室评定为“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优秀示范点”“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特色项目”学校。

    三、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创新工作机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依赖于建立适应教育对象需要的工作机制。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和持续性的制度保障和运行条件。

    (一)健全机构,完善机制

    成华区文明办和成华区教育局对中心工作高度重视,强化行政领导。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成都市蜀兴职业中学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协调、指导全区中职学生及未成年人心理成长工作。中心不断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形成了贯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了教育督导目标并进行考核。

    (二)统筹规划,顶层设计

    中心先后发布了区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具体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了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工作的行动指南。《意见》绘制了成华区心理健康教育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提出了六大工程、二十个任务。2016年以来,区文明办、区教育局着力于做好顶层设计,统筹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拟定工作重点和区域推进策略,建立起了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三)保障有力,规范有序

    1.制度保障,政策配套。

    区教育局先后出台了《成华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评估办法及细则》《成华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预警与应急预案》《成华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规定》《成华区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专业资格标准》《成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分别从人、财、物、制度建设等方面给予了政策保障。

    2.经费保障,加大投入。

    中心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纳入了年度资金开支预算,设立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各个功能室的美化以及设施的添置、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科研以及心理健康特色教育系列活动开展等。截至2020年4月,区文明办、区卫计局、区教育局先后投入120多万元,用于中心软硬件环境建设。

    3.阵地保障,措施得力。

    中心设施设备完善,功能室齐全。目前专用工作场所面积已达340平米,环境温馨舒适,配置高端,在成都市乃至四川省居领先水平。拥有标准配置的个别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减压放松室、沙盘游戏室、情绪宣泄室、多功能室、心理测评区等。功能室包括:办公接待室、个体心理辅导室、宣泄室、团体辅导室、音乐放松室、“宁静的港湾”团体活动室 、心理测评室、“舞动的心灵”沙盘游戏室等。

    中心有基本办公设备、心理测评专用电脑、录音笔、咨询电话、团体心理辅导包、沙盘、蒲团坐垫、心理挂图等,还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量表等心理测验辅助管理系统。

    4.队伍保障,梯级培养。

    目前,中心配有较高水平且有专业资质的专兼职工作人员11名,其中6名以上工作人员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有20名心理教师志愿者,学生志愿者若干,为广大师生服务。按照“因需培养,梯级发展”的策略,区域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员ABC三级认证制度,对成华区中小学心理师资队伍培养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截至2019年底,学校已有18人获得B级资格证书,C级资格证书班主任合格率达100%。此外,成华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体系已开通了心理教育专业职称。学校已拥有四川省首批“教书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名师1名,成都市特级教师1名,心理高级教师1名,市级心理学科带头人1名,区级心理学科带头人1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日渐成熟。

    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创新

    (一)智库建立,专业领航

    中心专门设立了心理专家库,聘请了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郭成教授和刘衍玲教授、西南交大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宁维卫教授、四川传媒学院王家福教授、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文春帆教授等心理学、教育学界等资深专家作为中心的荣誉顾问,长期对中心工作进行悉心指导。

    (二)区域教研,团队成长

    中心坚持开展系统的区级心理教研活动,并将此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组织了形式多样、指导性强的区域研究培训活动,实现了教、培、研一体化。重点开展了心理活动课程建设、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进课堂以及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等有组织、有质量的教研活动,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增强了心理教师的群体归属感和职业价值感,营造了浓厚的区域教研氛围。

    (三)课程建设,多元体系

    中心积极探索和创新推进各项举措,逐步构建了四类课程体系。一是针对专业心理教师的“心理活动课”。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开课课时和课程标准,开展了诸如“心理微课”“同课异构”“1+1”式“主题联动”式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二是针对班主任群体的“心理班会课”,引领广大班主任自觉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加强班级心理辅导。三是针对学生活动的心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校园心理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沙盘进课堂、心理与学科融合课等)。四是针对家长普及心理教育的“家庭幸福课程”以及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等。这四类课程构成了成华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体系,整体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课题研究,科学规范

    中心先后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体系的理论构建及心理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总课题专家组评审,该课题被批准立项列为子课题,项目已结题,并形成两篇一等奖论文成果;参与了“十二五”课题子课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途径与策略”等多项科研工作;参与了《心理健康教育》《中职生职业生涯设计导航》《心理健康教学参考书》等多部心理健康教育教辅材料的编写工作。40余篇论文获得国家、省、市、区级奖励,其中《我是谁——沙盘物语》获得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观摩活动课一等奖。同时,中心在成都市科技局和成华区经科局的支持下,开展“中职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课题研究,该课题获市科技局“2017年第一批成都市科技惠民技术研发项目”立项支持,(5-HM01-00624-SF),目前课题已完成教材编写及系列课件开发,圆满结题。

    中心在省经信厅、省市质监局、市经信委、市文明办、市卫计委、市司法局、市教育局和成华区卫计局、教育局的积极指导和大力支持下,邀请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西南交大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四川传媒学院、成都市教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悉心指导,组织了来自成都市心理健康特色中小学校、医疗机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社会组织、学术团体以及有关企业的一线业务骨干认真研制四川省地方标准《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应用指导规范》,并广泛征求了地、市、州有关单位的意见,目前已发布。我们所研制的这项地方标准在国内尚属首创,它的出台有利于在四川省内率先营造虚拟现实的行业应用氛围,形成示范效应,同时对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高全民心理素质发挥了积极的创新示范作用。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开展了成都市教育科研名师专项课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开发——以放松训练为例”(CY2018M25)的课题研究工作。这一课题是在前期研究项目及成果——四川省地方标准《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应用指导规范》的基础上,对该成果内容的进一步具体落实应用及开发,课题正处于结题整理汇编阶段。

    五、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色项目创新

    学校除持续开展常规项目,如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工作、预防未成年人校园欺凌、禁毒防艾、青春期人际交往等系列讲座活动、定期发行心理健康校报《宝间》、“绿岛书屋”征文、心理健康教育板报、心理健康教育手抄报展示等活动外,还积极创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力探索以表达性艺术心理辅导、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等特色项目。

    (一)艺术心理辅导

    中心采用艺术心理辅导的形式,把最新的心理咨询技术,特别是当前国际上最流行最有效的沙盘游戏疗法、心理剧疗法、心理绘画疗法、舞动治疗、阅读心理疗法等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用艺术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在艺术体验、欣赏、表达、创作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宣泄内心的困扰,促进学生的自我察觉和健康成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7年4月,在以“美丽生命·艺术心灵”为主题的蓉台两地青少年心理成长现场交流活动暨成华区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工作推进会上,中心成功展示了“阅读生命”“锦绣生活”“舞动青春”三种艺术心理辅导活动,获得了两岸专家的高度评价。本次活动较好地发挥了成华区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以及“生命绿岛·心灵港湾”项目的示范作用,促进了成华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及推广。

    (二)青春期性教育

    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大多敏感、多疑、叛逆、迷茫,面对青春期性发展,他们更多地表现出了无助。我们在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还发现他们在情绪、人际关系、青春期生理心理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在提升未成年人人文素养的指导思想下,全面开展青春期性生理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区文明办、区教育局、区卫计局、区教师进修校德育心理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以“生命绿岛·心灵港湾”项目为抓手,将青春期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辐射至家庭和社区,同时促进校与校之间交流学习和推广,使更多学生受益,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开发潜能。

    (三)虚拟现实运用

    21世纪,发达国家把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作为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在国内,2016年被业界视为“VR元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7]要求: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结合VR技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需求,延伸从心理辅导到心理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有研究表明,心理技能训练不仅能有效提升技能学习,而且能提升心理坚韧性[8]。青少年在虚拟环境中的主动操控、不断尝试,加速了青少年的感知过程,从而有效地提升心理认知技能[9]。

    虚拟现实(VR)正在全球广泛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还是空白,因此,中心组建省、市、区三级专家团队,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虚拟现实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创新探索”项目研究。于2019年11月承办了“虚拟现实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专题研讨会”活动,与会的领导、专家和师生代表踊跃体验,与企业代表积极深入交流,VR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激发了体验者和参会者的浓厚兴趣,反响热烈,好评如潮。我们期待将VR技术进一步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让未成年人在科技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综上,成都市蜀兴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成华区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成华区“生命绿岛·心灵港湾”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中心、蜀韵艺术心理辅导中心、名师工作室等机构有效整合,优化硬软件设施,拓展工作载体,秉承“以人为本,育人健心”的教育思想,按照“行政主导,专业引领,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面向全体,以发展为主,预防、矫治为辅”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心理咨询室(辅导室)建设、心理课程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培养和壮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构建常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问题应急处理相结合的心理维护体系,形成了良好的区域发展态势,对深化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范恒,李存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心理月刊,2020(1):1-2.

    [2]陈敏.浅析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0(1):120-121.

    [3]李丝雨,戴健林.中职学生身份认同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当代职业教育,2020(1):70-77.

    [4]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5(5):280-284.

    [5]杨曉春.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农村教育,2020(2):49-50.

    [6]王卓琳.中职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与应对[J].教育学术月刊,2014(10):49-54.

    [7]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教基一〔2012〕15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212/t20121211_145679.html,2012-12-11.

    [8]黄大庆,赵辉,章吉. 虚拟现实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可行性分析.[J]. 教育进展,2017,7(4):210-215.

    [9]Sun H J,Chan G S W,Campos J L. Active navigation and orientation-free spatial representations[J]. Memory & cognition,2004,32(1):51-71.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蜀兴职业中学,成都,610051)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