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何诗静 戴欢 袁伊旻

    摘 要:园林种植设计是一门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有机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对培养园林专业的景观设计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园林种植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理论课时较少、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应采取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优选教材、采用现场教学及案例对比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方式和内容等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园林植物种植中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园林种植设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2-0172-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院校往往侧重于培养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多的工科和农学院校开设了植物应用类课程,如植物造景、植物种植设计、植物配置、植物景观设计等。如何提高植物应用类课程课堂教学效率是民办院校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以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为例,园林专业开设了园林种植设计课程,课程以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园林植物应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对建筑庭院、街头绿地和花境等尺度较小的场地进行植物选择与造景,能对尺度较大的场地进行植物景观设计,如居住区绿地、校园绿地、公园等,同时还需要学生掌握园林植物方案设计、方案的表达以及制图的规范[1]。

    园林种植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设置在大三上学期,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制图是其先修课程。该课程是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园林专业的特色课,也是专业必修课,在整个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开设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奠定基础。

    1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 园林种植设计学时设置为16个理论学时和40个实践学时,教学安排按照先进行理论讲授、后进行项目设计的模式进行,旨在培养学生园林植物应用理论知识和独立完成真实项目中植物选择和设计的能力。学生对园林种植设计没有任何基础,在专业定位上,园林专业以培养植物应用方面的人才为主,因此需要更多的课时进行理论的讲述和实践操作。

    1.2 教学方面 理论课程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老师更多的是讲解知识,容易形成填鸭式教学,课堂上师生缺乏有效互动,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热情不高。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学中主要形式是教师讲解、分析案例等,学生往往是被动接收知识,很少有机会进行实地分析、测量和绘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是记忆,而不是建立在觀察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课程实践部分的作业,大多学生选择以手绘形式完成,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手绘能力,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手绘作业不方便方案的反复修改,无法提高学生的电脑绘图能力,导致学生在自己设计的方案中对植物三维空间的尺度感知较弱[2]。

    教学结果和效果的反馈十分重要[3]。教学效果的评价途径主要是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最能直观反馈教学效果。在实践课程环节,方案的初期、中期、后期,学生都可以跟老师及时交流,得到老师的指导。但在最终的成果汇报中,由于时间有限,只有部分学生会给老师汇报,有些学生由于时间安排不当,导致来不及进行成果汇报。部分没有汇报的学生得到的反馈就只有最后的成绩分数,只能从分数的高低来衡量自己的课程作业完成情况,但是具体的问题和改进方法却无从知晓,也就无法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1.3 学生方面 学生在大一期间完成园林制图课程的学习,在大二期间完成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在课程结束一段时间后就遗忘了,导致在大三上园林种植设计课程时,无法很好地运用园林植物进行方案设计和表达。另外,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2 改革措施

    2.1 适应专业培养目标,修订完善教学大纲 在园林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园林种植设计课程由原来的1门课变成了3门课,分别为植物造景(1)、植物造景(2)、植物造景(3)。课时也发生较大变化。原来的园林种植设计为16个理论课时和40个实践课时,新大纲中植物造景(1)为32个理论课时和16个实践课时,以理论课程为主,弥补了理论课时不足的问题,开设的时间为大二下学期;植物造景(2)为个16理论课时和32个实践课时,注重方案设计和表达,开设在大三上学期;植物造景(3)为48个实践课时,作为植物造景(1)和植物造景(2)的升华,开设在大三下学期。新大纲的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园林专业特色,更加明确了人才培养方向。

    2.2 优选课程教材 我国大部分院校的园林专业园林种植设计课程的教材采用的是苏雪痕编著的《植物造景》。该教材较为全面阐述了植物造景的相关知识,涉及的内容丰富,并且配有较多的案例和实景照片,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对植物造景的兴趣。但是针对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的学生而言,该教材没有针对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种植方式的讲述,而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对学生的培养定位就是应用型人才,因此需要加强学生对实用技能的训练。针对这种情况,再结合该校园林专业园林种植设计课程的特点,选择了臧德奎主编的《园林植物造景》作为该课程的教材。该教材的实践性较强,主要内容分为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园林植物造景的理论基础,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形式,道路、广场、居住区绿地、建筑、园林水体等的植物造景[4]。

    2.3 改革教学方法

    2.3.1 采用现场教学方式 园林种植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对场地尺寸和植物大小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实践课程中,教师先集中进行讲解,学生再以小组为单位对多种绿地形式进行实地调查与测量,包括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和校园绿地,通过植物材料、群落层次与结构、空间变化类型、植物季相变化等角度来分析植物造景情况。选择绿地中几个代表性的典型群落进行测量,绘制出平面图,立面图,让学生能够对实际尺寸有一个准确把握,并与老师和组员及时沟通,训练小组协作分析能力,最终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调查成果。在场地调查过程中,对不佳的植物景观提出优化方案,以锻炼学生对景观的判断能力[5]。

    2.3.2 案例对比教学 园林种植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除了传授理论基础知识外,更注重训练学生的植物种植方案设计和绘图能力。单纯的理论教学较为枯燥,案例教学比较生动,也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其中[6]。案例以图片和动画的形式呈现,可以较为直观地展示植物层次和结构以及景观的季相变化。可以选用国内外的经典案例,也可以将失败案例中的常见设计问题加以总结,避免学生在今后设计中出现同样问题。

    2.3.3 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方式 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高校可以利用的平台越来越多,如中国大学慕课MOOC、智慧树、学习通等。教师除了开展传统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互联网教学。 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登录学习平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手机、电脑等均可,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

    2.4 完善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关系到学生的最终成绩,也能够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动手实践能力。如何准确、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是考核改革的方向。植物造景(1)以理论课程为主,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该课程设置了考试环节。课程考核标准为: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分占总评成绩的10%,课程作业占30%,期末考试占60%。植物造景(2)和植物造景(3)课程以实践为主,应重点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考核体系包括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如考勤、课堂互动、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学生上交的作业质量。确定的课程考核标准为: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分占总评成绩的10%,期中课程设计占30%,期末课程设计占60%。

    3 小结

    笔者自2011年开始执教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园林专业植物种植设计,2015年开始推动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是优化了课程教学体系。根据专业培养要求修改了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课时设置,课程由原本的专业必修课定位为专业核心课,突出了该课程的重要性,与教学改革前相比,该课程的课程内容更加饱满。二是课程设置更完善。教学改革前,园林种植设计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仅16学时的理论课,更多的是实践课时,因此学生对植物应用仅仅是简单的乔灌草搭配,无法深入理解植物之间的层次和结构。教学改革后,理论课达到32课时,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形成了理论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的多样化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王美仙,董丽,尹豪.“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02):71-73.

    [2]黄欣.模型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7(15):79-80.

    [3]趙亚洲,张琰,何祥凤,等.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9,37(04):39-43.

    [4]臧德奎.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

    [5]安琳莉.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开放式项目教学设计[J].中国园艺文摘,2016,32(06):214-217.

    [6]张衡锋,韦庆翠.信息化教学手段下高职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以《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30):242-243.

    (责编:徐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