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化中寻找精髓

    王秋生

    [摘要]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新要求,文章提出了“多文同读”“一文三教”和“读写相助”相结合的新教学方法,并对其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旨在为各位教师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文本研读;多文同读;一文三教;读写相助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0-0007-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如何创新教学方式以适应新的形势是每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笔者尝试运用新的方法灵活组合不同文本,让它们在交汇碰撞中显现本质及其各自的特点,同时,又引导学生将学得的知识运用于写作训练,实现以读促写。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落实文本解读

    课文是知识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好课文,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立足同一主题,分析不同特点——“多文同读”

    对于不同的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找出它们的共性,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如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收录的文章的文体不尽相同,但这几篇文章都涉及议论说理。为此,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个专题教学方案。

    1.阅读文本,理解内容

    语文学习重在阅读,阅读是体会文本主旨的关键一环。

    (1)一读:整体阅读,找出作者观点。这个环节较为费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学生的总结如下:马克思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的伟大思想家、革命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反对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季氏将伐颛臾》);每个人都应该而且能够争取到真正的自由和民主(《我有一个梦想》)。

    (2)再读:朗读精华,体会如何表达观点。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在批评弟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后提出自己的主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作者通过阐述马克思的光辉业绩和历史贡献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有一个梦想》的作者是在回顾历史与揭露黑人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的。

    一读和再读,重在引导学生对每篇文章有精准的把握。一读是序幕,再读是一读的升华。要想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文本,对文章的思路有清晰的了解,教师就需要进行科学的引导。

    2.对比文本,品析独特处

    这个专题中的文章的文体不尽相同,有悼文,有散文,也有演讲稿,但它们都涉及议论说理。笔者要求学生比较这几篇文章,分析它们议论说理的特点。

    学生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季氏将伐颛臾》借对话的形式展开辩驳,运用了历史材料、名人名言等论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边叙边议。《我有一个梦想》则运用大量形象的比喻以及排比、呼告等修辞手法,使作者思想的表达更明晰。

    (二)从一篇文章的教学中化出不同的章法——“一文三教”

    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同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剖析。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三篇文章的异同,笔者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引导学生在了解了这一篇先秦散文的特点的基础上,将其改写为悼文与演讲稿。对于改写成演讲稿,学生跃跃欲试,但要把它变为悼文,学生都觉得不可能。笔者迎难而上,从难处人手进行指导。如下:

    师:如果把这篇文章改为一篇悼文,那么这篇悼文的主角该是谁呢?

    生1:三人谁都不合适啊。

    生2:应该悼冉有吧。因为孔子一直批评他。

    师:合适吗?再想想,由谁写悼文?可以悼念谁?

    生3:由孔子写悼文,悼念季氏。

    师:为何悼念他?

    生3:以武伐他人意图强国,结果祸起萧墙,反而引起国家动荡直至倾覆。

    师:那么,如果让孔子站上高台,振臂一呼,发表演说呢?

    生4:那就不是对两位弟子说了,而是对大家伙儿说了。

    生5:可以像马丁·路德·金那样,对几百个人讲道理。

    这样便能巧妙地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二、以读带写行稳致远:拓展迁移

    (一)写前指导,做好引导工作

    在动手写作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三篇文章进行进一步的对比,掌握它们各自的特色。

    悼文重在描述过去,表达的情感较为哀婉。演讲词重在描述现在,表达的情感较为高昂,能感染人。先秦散文不长于叙事而重在说理。

    (二)作文构思,按“图”作文

    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列出了改写的大纲。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

    第一部分,季氏率部兼并颛臾失败,举世震惊。第二部分,回顾季氏所为,指出治国错误:违背周礼,所用非才。第三部分,点明只有方略正确,方能济世安邦。

    学生按照此提纲,分别写出了一篇演讲词和一篇悼文。因为《季氏将伐颛臾》为文言文,所以笔者鼓励文言基础较好的学生采用文言进行改写。

    (三)及时评说,巩固实战成果

    笔者任教的班级属于普通班,语文基础好的学生人数约占全班人数的五分之一,但每位学生都认认真真地写了。笔者阅读学生的作品后发现,这些作品在结构布局方面基本没问题,但缺乏文采。因此在评讲课时笔者告诉学生:“写作要有好的构思立意,还要具备积极的修辞意识。文章能否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能否吸引读者,要靠文字的功夫。仅仅满足于‘说清,而不注意‘文采,很可能达不到写作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及时进行修改。

    (四)趁热打铁,向外延伸

    要求学生利用学习《雷雨》时掌握的戲剧知识,将《季氏将伐颛臾》改为话剧;将《拿来主义》改为演讲词。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语文教师要学会“变戏法”,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让学生真正理解、领会文意并拓展认知范围。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采用“多文同读”“一文三教”和“读写相助”相结合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