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拟态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

    关键词 新媒体 拟态环境 大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西南政法大学2019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建国70年大学校园标语的变迁与功能研究(2019XZXS-125)。

    作者简介:王雨潇,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325

    人们处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媒体受到冲击,新兴媒体崛起。高效便捷的新媒体日益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并且深刻影響着人们的生活方式。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指出,截至2019年6月,10-3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65.1%,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1]从《报告》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是网民群体的绝大多数,因此他们是新媒体拟态环境的主要受众。因此,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非常容易受到新媒体拟态环境的影响。新媒体拟态环境一方面给大学生带来了信息的便捷,使得受众能快速获取信息。另一方面,新媒体拟态环境中的不良信息容易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不利于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在媒介社会化背景下,审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提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一、新媒体拟态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拟态环境”是美国著名政治家、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在1922年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李普曼在《舆论》一书中创造了理解舆论的独特概念之一——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人们并非生活在完全客观真实的世界和环境之中,而是生活在现实环境和大众媒体构成的拟态环境之中。我们所看到的外部世界实际上是由大众媒体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和加工而构造出来的。拟态环境并不是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与客观世界存在一定的误差。“回首往事时不难发现,我们对于自己置身其中的环境的了解远非直截了当。关于外部环境的信息来得或快或慢,但只要我们认准头脑中那副图景是真实的,就一定会将这幅图景等同于外部环境本身。”[2]因此,每个人都处于现实环境和新媒体构成的拟态环境之中,人们往往把自己置身其中的拟态环境看作是真实的,认为新媒体塑造的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真实的外部世界,而这种虚构的拟态环境实际上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新媒体拟态环境之中,由于自身媒介素养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大学生极易受到拟态环境中消极思想的影响,比如崇尚物欲、追求享乐、过度功利化等各种不利思想的腐蚀,从而扭曲其三观、使其行为异化,与新时代对中国青年的要求相背离。

    (一)新媒体拟态环境造成受众的认知歪曲

    “拟态环境的影响力主要体现为一种社会认知的控制力,由于拟态环境向受众传播了大量“碎片化”的、良莠不齐、甚至相互抵触的信息,造成受众思想意识混乱,无所适从”。[3]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深受新媒体拟态环境的影响,易把错位的价值观误认为是社会的主旋律,限制了自身认知水平,并且其价值观受到歪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大众媒体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其传播的信息实际上是为资本服务而不是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因此,其向受众投放的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呈现而非真实世界的再现,将受众与真实世界之间蒙上了一层“薄纱”,而这层“薄纱”就是新媒体拟态环境。在这些大众媒体构成的虚拟环境中,受众误将商家营销出来的假象当作真实客观的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作出看似正确的价值判断。比如在全民狂欢的双十一购物节前,淘宝、京东、微博、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众多互联网媒介连续不断向受众推送着商品的信息,鼓吹着买家消费,在这个拟态环境中,消费至上成为主旋律,消费主义是这个虚拟世界的价值取向,在这场全民消费的狂欢之中,多数大学生也主动参与进来。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新媒体拟态环境中陷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表现出超额消费、盲目消费,严重造成了大学生消费观的扭曲。

    (二)新媒体拟态环境致使受众的思维单一

    “如今,只要一个社会没有小到可以实现百分之百的自给自足并且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对发生过的每一件事了如指掌,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就一定会用“观念”这个东西去处理那些他们无法亲睹、亲历的事物。”李普曼认为人们看待自己没有亲身经历的事情,往往会陷入一种先入为主的情形之中,用自己固有的观念去理解这些事情。虽然高校大学生处于教育的高级阶段,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拥有相对理性的思考能力和辨别信息真伪的意识。但是依然会选择用自身熟悉的方式,即自身固有的观念去认知外界,从而导致其思维的单一化。大众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增加其阅读量和点播量,其投放的信息对受众投其所好,满足受众需求。长期以往受众接受的信息只是传播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这些信息也造成了受众与真实世界的隔阂,受众长期处于这种虚构环境中,与真实世界相隔绝。受众的观念也受到新媒体拟态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其支配,缺乏自身的思考,其思维也势必变得单一化,成为“单向度的人”。

    (三)新媒体拟态环境导致受众的行为异化

    “现实环境不依赖于拟态环境而存在, 但现实环境的发展变化会在一定程度甚至很大程度上受到拟态环境的反作用。”[4]人们受到拟态环境的影响,会把新媒体拟态环境中的世界当作整个世界的全貌,在这个环境中作用于客观世界。一方面,当新媒体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基本重合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但是,当新媒体拟态环境与真实世界偏差过大时,新媒体拟态环境中的虚假信息反而会误导大学生对公众事件、新闻报道的认知,导致大学生产生偏激、片面的认知。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当大学生在新媒体拟态环境中形成错误的思想时,这些错误的思想又会反过来影响其行为,即大学生行为的异化。当高校大学生不自觉地把新媒体拟态环境中错位的价值观当作价值标准时,他们不再把勤奋努力、热爱学习、志存高远当作自己的价值取向,而是奉行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把这些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当作自身的行为准则,出现崇尚物欲、疏远父母、远离学校、排斥集体等危害社会的异化行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二、新媒体拟态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积极策略

    在媒介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不断受到新媒体拟态环境的影响。新媒体虽然为受众认识客觀世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受众接收到大量信息,但在很大程度上将受众与客观世界用拟态环境隔绝,导致受众难以分清真实世界,并将虚拟世界误认为是客观真实世界,从而误导了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致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因此,针对新媒体拟态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困境,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积极策略,有利于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断推动高校思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掌握新媒体拟态环境中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了我们对于外观世界无法穷尽了解。因此我们无可避免凭借大众媒体来认识客观世界。大众媒体决定了人们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决定了人们用什么样的观念去认识客观世界、决定了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了解客观世界。大众媒体不仅掌握的公众事件的舆论导向,也决定着人们对公众事件的看法。每个社会阶层都在拟态环境中根据价值判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错误的意识形态成为社会发展的导向,整个社会将会陷入一种混淆无序的状态。因此为了整合社会利益,某些观点和价值必须被定义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而阻碍个人和社会发展错误的意识形态必须被定义被不合法的,不正确的,不合理的范围内。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该主动运用新媒体拟态环境,在拟态环境中提高其吸引力和说服力,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带领受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主流媒体必须掌握新媒体拟态环境中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强化主流价值舆论,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二)构建新媒体拟态环境监测机制

    “面对明显偏离理性轨道的拟态环境,要敢于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发声,破除拟态环境的束缚和禁锢。”[5]大众媒体信息的传播通常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一方面,众多社交媒体的出现,出现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发布者的局面,人人都可以通过公众平台参与信息的“头脑风暴”。加之许多信息传播者本身缺乏职业素养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会有选择地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来传播,混淆受众。但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对于大量充斥着的信息只能有选择地来阅读和浏览。因此一些新媒体故意发布与主流媒体“唱反调”的碎片化信息来博得受众的关注。因此受到新媒体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陷入了“后真相时代”,与真实世界越来越远。另一方面,大众媒体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也受到政治权利的影响。大众媒介乍看是一种传递信息和提供娱乐的工具,但实质上不发挥思想引导和政治控制功能的媒介在现代社会是不存在的。国家有权干预新闻报道,引导舆论的正确导向。因此,国家立法机关应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底线,加强对新媒体拟态环境的监测,为社会主流意识的传播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

    李普曼认为,人们对于外界是先定义后理解,而非先理解后定义。即我们认识外部世界会首先认出我们自身文化中熟悉的部分,也就是在认识外部世界之前,我们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看法。我们通常会倾向于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即自己在脑海中早已固定生成的刻板印象对理解外部事物,而不是先去理解这些事物然后对此下定义。因此大学生受到了自身知识水平、人生经验和心理、生理因素影响会限制自身的思维,对真实世界无法正确地看待和认识,自然也无法辨别新媒体拟态环境的“糖衣炮弹”。人们难以避免套用一些模式化的熟悉的方式去观察眼前的一起事物。与其限制大学生上网,不如引导其正确看待网络信息,学会甄别新媒体拟态环境。[6]通过媒介素养教育,青年大学生才能了解媒体语言、媒体信息技术,懂得媒体再现现实的特性,反思媒体信息的意义,分析媒体组织和传播影响及效果,同时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所以,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培养大学生对于新媒体信息的辨别力和鉴赏力,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批判思维。面对众多繁杂的新媒体拟态环境中的信息,要让他们学会辨别真实环境和拟态环境,了解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偏差,学会多渠道搜集信息、多角度看待问题,理性思考,不做“单向度的人”,而是拥有超高媒介素养的新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8- 30)http://www.cac.gov.cn/pdf/20190829/44.pdf.

    [2][美]李普曼.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4,12.

    [3]张北坪.拟态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应对分析[J].教学与研究,2013(8):106- 112.

    [4]李建宏,沈彤,李雪铭.拟态环境的形成及其与现实环境的关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1):62-67.

    [5]邓平安.拟态环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16(8):17-20.

    [6]苏娜.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应对[J].江苏高教,2014(3):123-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