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学社会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联系

    沙丹阳

    [摘要]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其蕴含的科学真理对研究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仍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越发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科学社会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即科学社会主义正确指导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关键词]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0)01—0103—05

    [作者简介]沙丹阳,女,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恩格斯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正式出版于1880年,篇幅不长,语言通俗,被马克思称之为《反杜林论》“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①,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②,足见该著作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使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且认清资本主义弊端的经典理论文本,该文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众化和普及化,使人们可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写作背景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应法国工人党领袖拉法格的请求,将《反杜林论》中的三章改编而成的一部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为什么会是《反杜林论》而不是其他著作呢?

    1.驳斥杜林思想,捍卫马克思主义学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德国1875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人党,虽然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对工人思想和工人运动的指导,但是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理论思潮并产生负面影响,其中就以杜林为主要代表,他力图歪曲马克思主义学说,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进行强烈的抨击。杜林是柏林大学的讲师,他自称为社会主义的信徒,其实却已脱离社会主义,他的思想呈现出庸俗性,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抹杀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杜林还宣称自己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方面的理论学说是终极真理,然而他就是一个模仿者,没有什么原创性思想,还误解歪曲他所模仿的理论学说,如杜林的资产阶级暴力理论还在宣传唯心主义,公开对抗唯物史观,以及他的“个人主权”理论,试图掩盖阶级矛盾。这些理论学说搅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工人党思想混乱,甚至对党内一些重要领导人物的思想都产生了影响,这不得不引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视,他们觉得杜林思想应该得到清算。《反杜林论》并不是恩格斯第一次反击杜林的著作,在《反杜林论》完成的两年前,恩格斯就在李卜克内西的请求下,写了《德意志帝国国会中的普鲁士烧酒》,对于当时德国酿酒业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来驳斥杜林赞成德国酿酒业。恩格斯于1878年完成《反杜林论》,这是一部真正的全面的批判杜林的著作,1880年将其中三章进行改编,出版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1892年的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开头就说:“大约在1875年,柏林大学非公聘讲师欧·杜林博士突然大叫大嚷地宣布他改信社会主义,不仅向德国公众提出一套详尽的社会主义理论,而且还提出一个改造社会的完备的实际计划。当然,他竭力攻击他的前辈,首先选中了马克思,把满腔怒火发泄在他的身上。”①随后又说道:“杜林博士却公然准备在他周围建立一个宗派,作为未来的独立政党的核心。因此,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我们必须应战,把斗争进行到底。”②

    2.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适应各国工人运动的需要。杜林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歪曲和抨击,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反过来看,何尝不是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好机会,再加上当时美国罢工运动和俄国社会民主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政党纷纷在各国建立,这些无疑都增强了恩格斯的信心,使他决心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向广大工人群众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学说,用理論武装他们的头脑,进而指导工人运动的实践。恩格斯本来写该著作“不是为了直接在群众中进行宣传而写的”③,这本来是一篇学术性著作,恩格斯对它进行了形式和内容上的修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语言通俗,结构简明,这就无疑满足了工人群众的直接需要。在1891年德文第四版序言中,“至少从1883年3月第一版问世以来已经印行了三版,总数达1万册,而且这是在现今已寿终正寝的反社会党人法的统治下发生的事情”④,在1892年英文版导言中,“据我所知,其他任何社会主义著作,甚至我们的1848年出版的《共产主义宣言》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没有这么多的译本”⑤。可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传播之广,影响之大,也反映了工人群众对它的迫切需要。当时也正值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无产阶级虽遭受着资产阶级的强力镇压,但还是不断积蓄力量,以准备发起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新一轮冲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就是指导这新一轮冲击的重要文献。

    (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翻译版本

    关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翻译版本有很多,不同译本也表现了传播情况。国外译本在这里暂不做阐述。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国社会党刊物《新世界》上就连载了施仁荣的译述,不过只是一部分,译题为《理想社会主义与实行社会主义》,1925年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连载了丽英女士(柯伯年)根据英译本的《空想的及科学的社会主义》,这是在我国最早的全译文。1928年上海出版社出版了朱镜我译的第一个全译本,翻译为《社会主义的发展》。1938年延安解放出版社出版了吴黎平译的单行本,1943年又出版了博古重新译校的单行本,1949年成为“干部必读”书籍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除单行本外,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都收入了该著作,还有很多其他不同出版社的译本,以及导读、导言和研究读本等。目前,最新的译本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27卷翻译,同时参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第19卷,被收录在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而我接下来的内容分析是依据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译本的具体翻译有何不同笔者不做赘述,想单从译本篇名的不同进行简单阐述。最早的完整版译本名为《空想的及科学的社会主义》,这是根据英文版翻译而成的,因为当时恩格斯想突出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对比,厘清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后来译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因为列宁曾说过这是一本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著作。这两种名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人们初接触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还处在普及和学习的阶段。随着世界性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和国内革命起起伏伏的发展,译名《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延续至今使用着,这个译名更像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既提到了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又提到了是发展的,也反映了该著作即使放在今天仍不会过时。

    (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全文明确分为三部分,系统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

    1.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不仅来自于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之中,还有其思想来源,“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①,这个“思想材料”可以是前人们所做的关于自然科学、社会、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而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在这里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恩格斯在第一章里主要讲述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的产生条件以及重要贡献。当时鼓吹的理性王国始终是被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一切永恒的正义、平等、人权都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副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②,而“资产阶级从它产生的时候就背负着自己的对立物”③,所以无产阶级相继出现,反对力量随之而来。圣西门清楚地认识到了阶级斗争不仅是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的,还是和无财产者之间的,他把经济的力量置于政治之上,甚至表现出的“废除国家”思想都是具有前瞻性的。傅立叶则尤其注重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批判,“他无情地揭露资产阶级世界在物质上和道德上的贫困,他不仅拿这种贫困同以往的启蒙学者关于只应由理性统治的社会、关于能给所有人以幸福的文明、关于人类无限完善化的能力的诱人的诺言作对比,而且也拿这种贫困同当时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的华丽的词句作对比”④,他还创造性地提出妇女解放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将妇女的地位提到了很高。欧文不仅仅止步于思想理论,更付诸实践,领导棉纺厂时获得了巨大的成效,力图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后转向工人阶级活动。虽然说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思想具有很多进步的因素,但是也不乏缺陷。这三个人首先都不是作为无产阶级利益代表而出现的,他们想解放的是全人类而不是先解放某个阶级,接着是“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⑤,空想社会主义从头脑中来,不能和经济关系相联系,于是“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最后,恩格斯认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⑥作为第一章的结尾,这一句话一语道破了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根本区别,强调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绝对离不开实际条件。

    2.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必然离不开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恩格斯先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实质说了清楚。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在这种思维中,对立就是绝不相容的,就是绝对互相排斥的。“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⑦,形而上学只看到了事物的一方面,不如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联系的、运动的、全面的。就好比人体细胞的更替,旧细胞的不断死亡和新细胞的不断产生,人体生命依然维持着,人体细胞更替的每一瞬间,可以说人体即是本身,也可以说不是本身了。“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⑧,辩证法追根溯源来自于黑格尔。但是黑格尔又是个唯心主义者,这就涉及到恩格斯接下来想说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把“观念”当成是现实化的反映,用人们的意识去说明他们的存在,这与辩证法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而唯物主义是把历史看成人类的发展过程,发现其运动规律,把阶级斗争和经济基础当成新的历史实质。“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做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做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⑨,既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那么就需要弄清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剩余价值就被发现被提出。如果说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那么剩余价值学说就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3.基本原理。这部分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趋势,还预测了未来社会,指明了无产阶级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恩格斯先抓住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和阶级关系状况进行深入考察,从而得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科学结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在两种形式中运动着,分别是“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①和“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②。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爆发,而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的必然产物,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垄断组织和资产阶级国有化客观上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后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完成解放世界的事业,实现未来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恩格斯从价值目标、体系构成与制度设计等方面探索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大体有以下几点:生产力高速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在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基础上国家开始消亡,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虽然恩格斯作了未来社会的预测,但是这些实现的前提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资本主义国家,或者是社会主义革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这对经济落后的国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绝无可能照搬。在这章的最后,恩格斯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解放世界,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即是考察解放世界的历史条件和性质,使受压迫阶级得到认识,从而最终完成解放。

    二、科學社会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联系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而本文参照的主要文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发表于1880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于2017年的十九大,这时隔一百多年,究竟科学社会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联系,接下来笔者将从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的终结。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一章详细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在肯定他们积极作用的同时明确指出了他们的缺陷,事实也证明恩格斯的阐述没有错,这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警示作用,即任何带有空想成分的社会主义都是不符合实际的,都应被弃之。即使恩格斯一再强调“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③,但是依然有人不断脱离实际,试图将头脑中的社会主义建设出来,最突出的就是“左”倾社会主义了。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对革命形势和发展阶段的认识有限,盲目冒进是“左”倾,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符合国情、超出国家实力、跨越发展阶段,充满着理想色彩,也都是“左”倾。这种“左”倾不仅在他国有发生,在我国一样有发生。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来的十年“文化大革命”,都体现了带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最终都难逃失败的命运,甚至给人民和国家带来深重灾难。在警惕“左”倾的同时不能忘了防范右倾,右倾本来是指落后于时代和阶段的思想和实践,以此来阻碍进步,而这里还指不从客观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制度设计生搬硬套进实践中。不论是“左”倾还是右倾,都是带有空想社会主义成分的,在思想和实践方面都应被杜绝。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对我国国情的基本定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需要的是尊重国情,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按照理想和在头脑中建设社会主义。

    2.两个伟大发现的作用。有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相当于就有了现实基础,这两大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在人类的历史上,一直就有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和唯心史观的斗争,是马克思最后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空想社会主义走向了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有什么伟大作用呢?首先,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一切社会变革都来自生产方式的变化。其次,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指明了改变资本主义制度需要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最后,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学说,指明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最终都离不开人民群众。而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罪恶,让人们明白资本主义是如何对劳苦大众进行残忍剥削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要坚持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不动摇,不得对此进行歪曲和轻视,其中隐含的科学真理仍需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学习和研究。

    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恩格斯把发展进程简单概括为:中世纪社会、资本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中世纪时生产资料个人所有,生产是为了直接消费,有剩余的话才会拿去买卖,到了资本主义时期,由个人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生产资料,资本家成了所有者,进而社会的一切矛盾暴露了出来,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将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最终人成为真正自由的人。这简单的发展进程既表现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又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结论。现今有人会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断不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数量远远超过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而且资本主义国家很多是发达国家,何谈资本主义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呢?笔者认为,这种思想只能使我们越来越没有信心,被资本主义制度所迷惑,这只能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依然有一定的生命力,但是并不影响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自从资本主义出现后,就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自发转向自觉,也从盲目转到科学。当然了,这是一个过程。“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①,当前我们更要认清资本主义的实质,要从掌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将个人使命和历史使命结合起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1.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不仅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真理,还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保障,不懈的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本国实际,制定正确的政策和方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代发展共同进步,在这个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下,不断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

    2.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涉及到方方面面,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其根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通过把实践中的成果經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理论,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未遇到过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其创造性地对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进行了科学论断,深化结构性改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从严治党等等这些理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责任编辑:杨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