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面临的四大问题

    卢静 李佳凤

    [摘 要]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主要有四大问题:课程的组织与学习的安排问题、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过大、外部的影响问题、区域性合作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发展中国家通过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在人类迈入21世纪初期的20年中,世界高等教育的格局产生的新的变化:发展中国家为了给自己的经济注入活力、保持经济社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纷纷仿效发达国家的做法,重视人才的培养与战略储备,对高等教育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深化,并取得了世界所公认的成绩。

    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还有许多短板需要补齐,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解决[1]。笔者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存在的四大问题,兹论述如下:

    一、课程的组织与学习的安排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里,大多数国家的高等院校所开设的课程都偏向于社会科学,并且在教学方式上是根据正宗的欧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病在于,学校通常是把学生按照贵族阶级的观念来培养,以便让学生在毕业之后成为贵族阶层的接班人,从事宗教、文职或者在其他社会职业中从事地位较高的职业。这样一种教学模式的结果,背离了发展中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因为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毕竟不同于欧洲的高等教育,两者的培养目标以及文化背景都是不相同的。

    另外,发展中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与欧洲不尽相同,这些国家主要需要大量的技术性人才,以便直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可是,在发展中国家中,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有些国家甚至连工艺学校或者技术学校都不存在,这样客观上又加重了大学的负担。按照欧洲的教育模式,大学教育通常是以人文科学与职业性专业为基础,可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以及课程的安排,都太不切合实际了。虽然这种按照欧洲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设计的课程有着种种弊病,但是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变革却步履缓慢。

    为了改变高等教育的守旧传统,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较大的代价试图建立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以便能够为本地社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课程与组织模式。例如,有的发展中国家设立了私立高等院校,专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人才。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采用非大学形式的学院与教育机构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例如,印度的技术学院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它能够在印度所需要的领域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并且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学术研究。

    在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还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新型高等院校,并且在组建这些新型的高等院校时,还得到了发达国家的协助或者技术援助。

    由于采取了一些有益的措施,发展中国家最近十几年中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出现了比较重要的变化。例如,有些国家已经减少了传统的人文科学课程,加强应用性较强的社会科学课程,或者加强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的教学,突出了工程学科与管理学科。再如,有些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注重建立高质量的实验室与研究设施,目前已经初步见到成效,特别是在医学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另外,发展中国家现在还比较注重某些特殊技术的专业培训,提高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水平。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学术专业与重要的科研项目已经比过去大大增加了。例如,马来西亚的大学就专门设立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类似这种情况在多数发展中国家里也越来越多。

    当然,仅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类变化还不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为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甚至需要大型的经济集团在经济上给予资助[2]。不过,在大多数教学领域内,发展中国家的课程设置仍然与欧洲的教育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国家的高等院校多数还是采用国外进口的教材,或者使用的是按照发达国家教材改编的教材。

    再从教学人员的状况来看,发展中国家的高校教师通常都要到发达国家留学镀金,甚至在一些高等院校里,外籍教师的人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种情况在一些新型的学科和专业领域内尤为突出。

    当前,发展中国家已经对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也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从总体状况来看,这些国家的教学体系已经开始从过去的欧洲模式朝着美国模式的转变。虽然美国的教育模式也属于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但是与欧洲的旧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有较多优点,这就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发展中国家已经部分缩短了课程,在教学成绩的测评上,用不断的评估取代了间隔时间较长的期中或者期末考试,加强了对学生的监督而又同时能够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过大,呈现出不切实际的非正常膨胀

    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要包括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但是这种规模与数量上的扩展不能是无节制的或者不能是超越经济和社会现实的。在当代社会里,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外延的扩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注重内涵的扩展。

    发达国家早就看出了这个切实问题,欧洲与北美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便开始有计划地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不盲目发展大学的数量,而是比较注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可是,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里,由于渴求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于是片面地扩大高等院校的数量,无节制地扩展高等院校的规模,以为这样便可以培养出一大批社會所急需的人才。

    殊不知采用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会出现适得其反的不良效果。例如,发展中国家现在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往国外派遣留学生,有少数国家的留学生数量甚至与国内的学生数量相接近[3]。但是这种盲目派遣留学生的办法,未必能够提高学生的质量,一方面是出国留学生毕业之后返回本国工作的比例较少,这实际上导致了人才的大量外流,另一方面即使愿意回国工作的留学生也常常会出现所学非所用的现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有鉴于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对高等教育的盲目发展进行了明确的限制。当然,采取必要的限制性措施,并不是为了抑制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而是为了防止高等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的片面扩展。

    在发展中国家,制订出合理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这些比较富裕的第三世界国家,仍然需要培养大量的高级人才,可是目前发展中国家高等院校在校生的人数在年轻人中所占的比例相對来说,还是比较低的。

    对高等教育的盲目发展采取必要的限制性措施,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方面则是注重内涵的发展,即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如何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这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牵涉的问题也相当多。

    不过,对于那些国土面积比较小的发展中国家,改善和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却有着相对有利的条件,这主要是因为国家较小,高等院校的数量不是太多,容易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例如,新加坡既注意扩大招生的数量,又能够加大对教育设备的投资,使高等教育能够有足够的现代化设施。而不太富裕的国家,如津巴布韦之类的小国家,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相对要大得多,教育资源也比较少。

    毋庸置疑,资金是制约第三世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即使是经济上相对发达一些的第三世界国家亦然。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这些国家的教育发展资金主要来自本国的中央政府,因此高等教育受制于国家的状况就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

    三、外部的影响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里,任何一所高等院校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都必须纳入国际高等教育的体系当中。在这些国家里,高等教育的历史渊源是基本相同的,在这个前提之下,高等院校的不同学科可以被作为共同的研究范例,学术研究能够将不同的学科有机地组织起来。

    显然,在当前的国际高等教育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只能是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这些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实际上构成了国际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而发展中国家的高等院校充其量只能是次要的部分。发展中国家要想根本改变这种状况,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高等院校发展的短期规划和长远规划,并且这些规划必须正确可行。

    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在着手制定这类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划,还希望把本国的学术研究体系纳入国际性学术体系中。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另外,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比较注重高等院校的学术研究,创办了有影响的学术性期刊,有的时候还利用本国的出版社来传播本国的学术成果,并把这些学术成果有效地推向国外[4]。

    如前所述,发展中国家有许多外籍教学人员在高等院校里从事教学活动,这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物极必反,外籍教学人员过多,就会将国外那些不适宜的价值观念和学术观念带到发展中国家,并且在教学模式上也导致了因袭和模仿国外的高等教育模式。

    另外,外籍教学人员通常只关心自己的教学问题,而不太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造成脱离实际和纸上谈兵的弊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今后必须大力培养本国的教学人员,同时兼聘一定比例的外籍教学人员,这样才能对本国的高等教育产生良好的作用,并且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区域性合作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在高等教育领域内,还缺乏必要的沟通,更缺乏必要的区域性合作,这对于发展高等教育当然是十分不利的。

    发展区域性合作,是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这些国家一般只是比较重视与发达国家进行教育方面的交流,而恰恰忽视了它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例如,东南亚国家的高等教育区域性机构,非洲大学协会以及拉美与加勒比海地区高等教育中心等,如果能够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与合作,集中力量进行一些较大的学术研究,那么,这对于推动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无疑将会有极大的好处。

    再从区域性合作的实际结果来看,也是颇有益处的。例如,新加坡的高等院校中,就有许多学生来自东南亚国家,这些学生在毕业之后回到自己的国家,自然便会加强与自己母校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自己的国家与新加坡进行高等教育方面的合作。

    如果这种区域性合作能够扩展下去的话,将会使这些国家相互之间在高等教育方面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有利于将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总而言之,发展中国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在高等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然也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国家从现在开始,就能够充分地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改进的话,那么,这些国家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后,有望在高等教育方面增加开放的力度并且可获得良性的发展。

    一言以蔽之,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是新时期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必然要从原来的封闭状态逐渐走向开放,也要在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只有这样,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才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扮演重要的角色,才能对世界高等教育的整体性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克岭,张庆霞.公平与均衡:发展中国家教育变革的体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20-22.

    [2]曹淑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教育发展优先次序[J].教育研究,2016(9):135-142.

    [3]朱红.发展中国家来华学历留学生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视界,2013(30):55-57.

    [4]储朝晖.亚洲教育的新定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3):18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