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视角下的目标管理理论研究

    王海成

    摘要:工具理性虽然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发展,但却丧失了对人的终极目标和价值的讨论和追问,因此在20世纪中叶的时候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潮,倡导对人性的回归。目标管理就是在人文主义思潮下诞生的一种管理理论,它是以相信人的积极性和能力为前提的,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都参加到目标的制定,并靠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去完成,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管理者通过目标来管理部下,而不是用“手段”或“控制”来管理部下。目标管理构建了一种新的管理体系,可以说目标管理的理论本质就是一种人文主义视角下的管理哲学。

    关键词:目标管理;人文主义;管理哲学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1-0088-02

    目标管理理论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是由众多的管理思想大师一起完成的, 而德鲁克就是他们之中搭上最后一块积木的人”。[1](P.32)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的理论概念。

    传统管理范式关注于物的层面,只是把人看成是实现一定目的的工具,这种认识受到了来自现实的挑战: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对未来做出准确的预测已经无法实现;知识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物质利益的激励带来的活力已远不如前;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信息垄断,组织层级趋于扁平化等。这些变化使传统的管理学范式难于应对,在人文主义思潮下,管理学领域也产生了对于人的回归,人性化管理和人本管理范式出现。德鲁克的目标管理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他试图构建一种理论体系,强调组织成员的作用,改变了原有的自上而下分配任务的做法,重视上下级之间的协调合作,尊重组织成员的个性和利益诉求,使其参与到目标的制定当中,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独立性,把组织成员的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相结合,使得这种成员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目标管理的主要贡献就是用自我控制代替了由他人控制,从而把客观的需要转化成为个人的目标,通过自我控制取得个人的发展,这是真正的自由。

    一、目标管理的本质

    目标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围绕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中,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组织活动的预期结果,是组织使命在一定时期内的具体化,也是有效衡量组织活动的一个明确标准”。[2](P.126)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是十分系统的理论体系,它将许多关键的管理活动连接到一起,使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得以很好的结合。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注重自我控制,促进权力下放,强调成果第一”。[3](P.365)首先,它注重自我控制,目标管理强调员工参与,让员工亲自参与到目标的制定过程,而所制定的目标就是对员工监督检查的工具和评价其工作情况的标准,这样就达到了自我控制的目的;其次,它促进权力下放,既然要去员工自己制定目标,那就必须赋予其一定的权力,以保证员工实现目标的能力;最后,它强调成果第一,目标制定后,同时又拥有了一定的权力,对于员工的最后评定就要看对目标的实施情况了,即达到目标的程度,这是衡量目标管理成败的关键。

    仅仅将目标管理看做是一种评估工具,或是一种激励方法,亦或是一种计划和控制的手段,都是不全面的,目标管理构建了一种新的管理体系,可以说目标管理的理论本质就是一种人文主义视角下的管理哲学。

    二、人文主义视角下目标管理的产生

    现代管理理论可以说是沿着两条路径演化而来的。一条路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起源于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原理是围绕着“人——机”关系展开的,沿着人如何适应机器而发展下去的。围绕着“机”对工具选择、工作安排等问题的研究,发展出了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以数学工具为主,进一步运用线性的、确定性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生产和经营管理,完全朝向计划、运筹和决策等管理技术方向发展。尽管泰罗声称重视人的心理因素,但他毕竟依据的是自然科学的机械论思想和工具理性主义,科学管理理论只是追求单一因果关系的理论。

    第二条路径是社会学的结构研究方法,起源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理和韦伯的科层制理论。结构方法使得管理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上:(1)怎样建构组织?(2)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实现最高效率?其目的是为了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利润,在这一点上,强调结构的组织理论是科学和理性的。机器是效率的典范,如果把组织看作是一部机器的话,它就能达到效率的最高水平。组织即意味着按照分工的原则建立起严密的结构,使物力和人力达到统一和谐,管理则意味着保证所发生的一切都符合既定规则。一般管理学派因此将管理过程按职能系统予以分解,把各个过程程序和职能予以制度化,组织对员工的唯一要求就是服从,人在韦伯所描述的科层组织中完全成了毫无个性的“机器零件”。

    管理学的这两种路径并没有将人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其认识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发显现出来。因此,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新的管理学研究范式,即管理的人性化或人本管理。这种新的研究范式 “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 把人看作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4](P.59)在人文主义思潮下,管理的重点就不再是追求效率,而是追求效果,即生产出满足人性诉求的条件。管理中使用物质刺激手段的目的就不再是刺激物质生产本身,而是通过激励人们提高生产物质的效率,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必要的物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不再是有目的强加给人的行为,而是有效率地实现人性诉求的必要的行为。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就是这种范式研究下的产物,在他看来, 只有“人”才是管理学的主题和全部内容。《管理的实践》中就有“管理也是人”、“这是一项以人为主轴的事业”、“我更关心人的行为”等论述。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德鲁克把对管理的研究重心从资金、机器、原料、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转移到对“人”的研究。

    三、人文主义视角下目标管理的现实意义

    伽达默尔(Gadamer)指出任何“文本”(text)、典籍都蕴含着作者的一定的视界,即“初始的视界”,一个试图去理解前人的典籍或“文本”的后人,也有在现在具体情形中形成的独特视界,即“现在的视界”。在理解的过程中,应该把这两种不同的视界融合起来,超越这二者,达到一个更高、更优越的视界,也就是“历史的视界”。[5](P.15)我们在理解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的时候,就应该建立这样一种视界,21世纪的管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目标管理理论仍有其现实意义。

    第一,在人文主义视角下,目标管理符合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观念。在这个时代,知识变成重要的生产资料,对于知识分子的管理也成了管理学研究的重点。德鲁克曾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说过,对于知识分子的管理和衡量其成绩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要给予知识分子很强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强调成果导向和参与管理的目标管理理论,完全适应了这种对知识分子的管理要求。目标管理是一种关系管理,是关于人与工作关系的理论,它强调组织成员应该参与到管理中来,激发员工的潜力,目的是既要使工作富有活力又要使组织成员富有成就。同时目标管理强调组织成员进行自我控制,在制定了符合的目标之后,将其作为评价和控制自我的工具。目标管理理论很好地处理了人与工作的关系问题,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使组织成员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从工作中得到自我实现和成就需要,在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这样就把工作和人的需要两者协调与统一起来了。

    在德鲁克所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体系中,目标是实现每个人责任的一种手段和途径,任务和责任依托于目标,每个人在实现目标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责任,而贯穿这始终的便是在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德鲁克概括目标管理中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为“协助”,这种基于协作基础上更为合作的工作态度是目标管理中最重要的理念。

    第二,在人文主义视角下,目标管理符合助人管理取代操纵管理的发展趋势。所谓组织就是通过协调一群人去完成一个人所完成不了的任务。要想做到这一点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种是对组织成员进行有效的控制,指挥他们按照统一的命令行事;另一种是激发组织成员的潜能,使组织成员能够自觉地发挥能力与他人合作以完成任务。前一种方式是管理主义的方式,后一种方式就是人文主义的方式。21世纪的管理强调人的作用,期望人进行自我激励,当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以单纯的物质激励来激发组织成员动力已经趋弱,同时时代的多样性使组织成员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因此不再强调管理主义的激励方式,而是使组织成员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需求并反映给组织,这样的激励方式适合需求多元化的今天。目标管理属于后一种管理方式,组织成员都要参加目标的设置过程,提出符合组织总目标的个人目标,目标要符合发展实际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就把个人的需求寓于组织目标之中,管理者没有必要以控制命令的方式来激励组织成员,只需创造组织成员实现目标的条件,就能达到激励组织成员的效果。

    第三,在人文主义视角下,目标管理符合追求自我实现的自律管理趋势。“自律管理意味着没有管理的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6](P.45)没有管理不是取消管理,是要将自律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发挥人的个性和创造性,自律管理使得管理的二元界限消失,组织成员不仅是决策的执行者,也可以成为决策的参与者和制定者,不在制度的约束和他人的监督下工作,而是自觉地把工作视为个人人生生涯的一部分,不再把工作仅仅视为生存的工具,而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方式。目标管理就是这样一种管理,在目标制定后,虽然目标成为了一种评价工具,但更多强调的是组织成员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睿祎.论德鲁克目标管理的理论渊源[J].学术交 流,2006,(8).

    [2]张文昌,于维英.西方管理思想史[M].济南:山东大 学出版社,2007.

    [3]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4]罗珉.德鲁克人本主义范式解读[J].外国经济与管 理,2007,(5).

    [5]韩睿玺.从聚焦组织中的人看德鲁克管理哲学方法 论及其局限[J].贵州社会科学,2009,(4).

    [6]冯周卓.管理的人文之维[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 社,2005.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