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S管理下的家园沟通模式探讨

     周利群

    一、6S管理下家园沟通模式的概念

    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有效沟通是保证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学前教育满意度的前提。家园沟通模式是幼儿园进行家园沟通实践与研究的基础,当前的家园沟通模式多为对等沟通模式、引领性沟通模式、服务性沟通模式等。

    现如今,6S管理已经进入了许多企事业单位,包括幼儿园和中小学。医学界的侯胜田等人在研究了6S进入医院管理后,提出了“6S延伸医患沟通模式”的概念,并将医患沟通分为预备、融入、互动、教育、商定、维系等六个阶段。我们认为,该模式同样可以移植到幼儿园,为家园沟通提供新的理论借鉴与方法指导。然而,在具体的家园沟通实践中,每个阶段的沟通策略与沟通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针对目前提出的幼儿园6S管理,我们可以应用移庸偏好、批评语言学、“互联网+”等新理念,将6S管理下家园沟通模式中的步骤进—步具体化,这对加强家园沟通、改善家园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6S管理下的家园沟通模式,结合人际沟通新理念,探讨如何加强家园沟通有效性,改善家园关系。

    二、6S管理下家园沟通模式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一)预备

    预备是家园沟通的最初环节。在传统的家园沟通中,交流始于新生报名。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息容量和共享度大大增加,家园沟通的最初阶段也逐步发生了位移。现如今,家长可通过各种交流平台搜索相应的幼儿园或教师,并简单陈述自身需求及家庭教育状况,从而对学前教育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早期信息的獲取有利于家长降低自身紧张感,减少对幼儿园教育观的偏颇或过高期望,形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在“互联网+”模式下,幼儿园和教师的品牌效应对家园沟通的作用明显增强,良好的评价氛围为家长带来了好的第一印象,并与后续的维系环节产生良性循环。“互联网+”家园沟通方案为预备环节注入了新的理念。

    (二)融入

    融入是家园双方会面以后的首要步骤,良好的融入有利于家园双方充分有效地表达对教育的认知、意愿与要求。在融入方面,教师主要关注两个新概念。

    1.移情偏好的应用

    “移情偏好”是指我们应当站在一个公正、中立的立场上,设想对方的处境并具有对方的偏好,而非在保留自身偏好的基础上设想与对方交换角色。从家园沟通的角度来看,使用移情偏好可以帮助家长尽快融入幼儿园教育环境中,从而为良好家园关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移情:充分了解家长的感受并做出最优反应。教师应当充分感受家长的感情、需要及意图,理解家长的内心体验和观点,并将这种理解传达给家长。如此,可以帮助家长消除对教师的戒备感与生疏感,提供更为详尽的家庭教育信息,有利于良好家园关系的建立。研究证明,相较于“公事公办”的教师,具有移情能力的教师开展的家园沟通工作效果会更好。

    (2)偏好:按照家庭的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在家园沟通中,教师不能仅仅以某个教育现象为划分原则干篇一律地对待每个家庭,而应充分考虑不同家长的性别、年龄、社会背景、家庭教育状况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改变沟通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2.非语言符号的应用

    面对教师时,家长往往对非语言行为较为敏感,如沟通距离、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特点,通过合适的沟通距离、理解与肯定的表情、关切的手势等,拉近与家长心灵间的距离。

    (三)互动

    互动环节是家园理性和感性交流的高峰期和集中期,因此,互动环节中良好的家园沟通对建立家园关系有着非常大的效益。在互动环节,教师应关注以下两个新理念。

    1.运用批评语言学改善家园互动

    批评语言学通过分析大众语篇中的微观语言现象,剖析其中蕴合的不为人知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家园沟通作为机构会话中的一种,其中的微观语言现象颇值得注意和改善。

    (1)问句使用。当前,由于家长和教师对教育认识的不对等,教师经常会使用附加疑问句,而家长使用附加疑问句更多的是要表达不确定的观点或建议,体现了对教师职业权威地位的顺从。由此可见,教师应当适当减少附加疑问句的使用频率,避免让家长产生教师居高临下的感觉。

    (2)操作话轮和打断现象。由于我国幼儿教师大多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满足更多家长的需求,教师经常操控着话轮,以各种方式打断家长的话语,主导会话方向,从而在整个沟通过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家园沟通不畅。

    2.社会角色论指导下的家园互动

    每个人都有自我成就角色和社会分配角色两种身份。教师应了解自己角色的权利义务、行为特征,并进行角色实践;家长要提高教育认识和法治意识,摆正角色定义,正确履行角色的权利义务。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家长应不断加深对角色的领悟,理解他人角色,调整自我角色,形成良性循环。

    (四)教育

    所谓教育,一方面指幼儿园纠正家庭不正确的教育观与教育行为,另一方面指教师起到引领家庭教育的作用。在教育环节,也不乏一些新兴的理念。

    1.说服模型的应用

    由于家长和幼儿园在教育认知上的不对等,有时双方协商后达成的教育措施不是最佳的,幼儿园便会“说服”家长采取园所推荐的最优策略,这对家庭教育具有极大的益处。教师要以良好的职业态度,运用专业性的知识和技术,帮助家庭积极应对教育现象,理清思路,做出决策,改变或调整家长对某一事件的动机、观点、态度和行为,最终产生相应的行为变化。

    2.苏格拉底式提问

    苏格拉底式提问法是指通过连续提出问题,让被提问者通过理性思考,发现谬误,拓宽思路,获得启发,找到真相,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苏格拉底式提问是行之有效的“说服”家长的办法,通过六步开放式提问,促使家长改变认知,产生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变化。第一步:明确概念,即明确家长对教育的最初观点。第二步:假设,即教师不直接告知家长合理观点,而是通过反问引发家长思考,引导家长怀疑最初的观点。第三步:理性分析,即探究最初观点背后的原因和原理。第四步:开阔思路,即引导家长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第五步:探究可能,即再次探究可能结果,认识到与最初观点的矛盾。第六步:回归问题,即家长改变观点,产生新观念。

    3.恐惧唤起

    恐惧唤起,即我们常说的“敲警钟”。恐惧唤起有助于家长认识到幼儿园建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听从建议。例如,教师告知家长“包办代替会导致孩子成为‘巨型婴儿”,同时给家长展示“巨型婴儿”的典型案例,促使家长不包办孩子的生活。但需要注意的是:恐惧唤起应当因地制宜,适可而止。

    (五)商定

    家园间良好的商定沟通有利于教育决策的落实。在商定环节,教师要注重应用“共同参与”模式及双向交互沟通。

    1.“共同参与”模式

    “共同参与”模式强调家园双方充分理解对方,相互配合,共同参与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教育管理制度等的制订与实施。在这—模式中,教师应客观地告知家长相关睛况与可选择的原则和方案,同时充分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宗教信仰、地区风俗等,尊重家长的合理决定。当然,前提是家长的选择必须符合法律与教育法规、政策、方针的要求。

    2.双向交互沟通

    双向交互沟通强调沟通过程中“互动”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沟通模式中,家长应全面、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及家庭教育问题,积极表达自身困惑。教师应明确向家长提出自己的建议,对家庭提出的困惑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解释说明,在家园双方充分交换信息的基础上制订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家园共同参与建立在双向交互沟通的基础上,而双向交互沟通则以共同参与为结局,二者相辅相成。

    (六)维系

    维系即运用“互联网+”的理念建立家园咨询交流群。教师运用个人工作网站、博客、微信等平台,与家长进行线上线下沟通和后续过程指导。同时,幼儿园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及时向家长普及教育常识,以此提高家园沟通的效率。教师则通过提高自身素养,用“爱”与“专业”紧紧扣住家长的心,让冰冷的文字和符号变得亲切,真正为家庭带来便捷有效的指导与服务。

    幼儿园家园关系的完善,不能仅局限于幼儿园和家庭在认知及行为上的进步,还应经常总结家园沟通新理念,引入多种社会科学及其他学科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从一个新的视角去寻找解决家园沟通障碍与提高家园沟通效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