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扶贫与高中地理教学

    杨帆 唐承丽

    

    [摘要]扶贫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国策,在扶贫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体现了许多地理知识。高中地理教师通过深度挖掘扶贫与地理相关的内容,特别是近年来的精准扶贫中体现的地理知识与问题,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地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扶贫;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0-0077-02

    精准扶贫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的扶贫事業进入攻坚期,扶贫任务备受关注。扶贫作为国家政策,与人文地理息息相关,反映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扶贫为大背景来命题的地理试题逐年增多,考查的内容广泛而灵活。因此,教师可以围绕扶贫这一主题,把有关地理的扶贫内容引入教学中去。

    一、扶贫涉及的地理知识

    扶贫是帮助贫困地区改变穷困面貌的过程。精准扶贫则是针对贫困地区的具体区域环境、贫困农户的贫困原因等,运用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和对策解决贫困问题。这个识别、判断、决策、帮扶的扶贫全过程涉及许多高中地理知识,同时也体现了地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纽带的重要地位。致贫的大部分原因与自然地理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同时扶贫的措施也是需要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来制订的。

    首先,贫困现象的出现与相关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中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高寒山区,例如秦巴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乌蒙山区等等。中国西部和中部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大部分,其中贵州和云南贫困人口最多,贫困发生率很高。贫困区的分布可以作为联系中国区域地理的重要内容。第二,具体来说,中国贫困村的主要致贫因素可以认为是交通状况、自然灾害、收入水平和劳动力状况等几个主要方面。不论是交通状况还是自然灾害,两者都明显地受地形条件的影响,此外和气候、水文等因素也息息相关。例如,自然灾害既有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也包括部分生物灾害。收入水平和劳动力状况等要素,属于人文地理的内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人们缺乏与外界的联系,形成了落后的文化观念,进而影响劳动力素质和收入水平。这就是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导致的连锁反应。第三,扶贫措施的制订需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靠当地的自然环境禀赋,可以发展特色农业,例如发展茶树、葡萄等种植业,也可以发展生猪养殖等,依托这些农业产品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加工制造业、旅游观光业,而这些都是高中地理学科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此外,制订交通运输、自然灾害防治、生态保护等措施,也需要考虑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

    由此可见,扶贫这一主题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几乎可以涉及高中地理的所有知识点。下面按照高中地理教材的编排总结出涉及扶贫的高中地理知识(见表1)。

    扶贫作为一项政治措施,它与地理是相互交融、相互联系的。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扶贫案例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课堂导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利用扶贫案例进行正式的地理知识教学,作为佐证知识点的材料;此外,还可以利用扶贫相关案例进行复习巩固。

    二、把扶贫相关内容引入地理教学的意义

    (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却与之不成正比,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地理教学与生活割裂,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地理教学难以体现地理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想要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最重要的就是明确地理学习的社会意义,深化学习内容。生活化教学需要利用各种生活案例、时事案例,将生活与教学充分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在课堂导入或者讲解新课时能利用生活化的情景和案例、时事政治,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同时,围绕国家政策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符合时代特点,能够改善地理教学效果。

    (二)加强政治生活与地理的联系,明确地理的社会意义

    地理与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生活联系紧密,把体现地理知识和地理综合性的相关扶贫背景引入地理教学,明确地理的社会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内部动机。

    (三)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地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四方面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把扶贫政策融入地理教学之中,至少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这三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能力。面对当前世界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扶贫与地理学科知识和原理息息相关,例如致贫的自然原因,直接体现了“地对人的影响”;当地人民对他们所处环境的改造,则体现了“人对地的影响”;扶贫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不同产业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则体现了“人对地的影响”和“人与地的协调发展”。这些案例既生动又鲜活,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

    2.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地理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综合性,所以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十分重要的一项核心素养,它促进学生用整体的观点看待地理问题、把握地理规律。综合思维反映着学生的地理知识体系架构和对地理学科的整体认知情况。地理教学主要是通过教会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递进推理逐层剖析的学习意识、带人生活经验的学习方法和及时纠错的学习态度等来进行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从广义上来说,利用扶贫相关知识进行教学就是一种生活经验的带入。此外,通过分析致贫原因制订扶贫的方案,再通过扶贫方案探究其推广的意义,这也是递进推理逐层剖析的思维方式。将扶贫相关内容引入教学,还能把政治、经济与地理相联系,把自然与人文相结合,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教学方式。

    3.区域认知。基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人们按照不同的标准把地理环境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贫困地区的分布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不同区域又有不同的自然环境,致贫原因和脱贫措施也有所不同,这就很好地体现了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利用这些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区域特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区域地理环境,特别是中国的区域特点。

    (四)提高教师对教学费源的挖掘能力

    地理教学,需要教师关注新闻时事、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许多新闻时事、政治政策体现着地理学科内容和原理。教师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的过程。教师要把教学资源从狭隘的教材书本延伸到生活之中,这样可以极大地拓展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教師从生活中挖掘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有助于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活学活用。把扶贫相关内容引入教学体现了地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道理。

    扶贫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体现了很多地理原理,教师要充分挖掘素材,利用相关案例将扶贫内容引入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地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开腾,张丽芬.从贫困类型划分看精准扶贫分类扶持的政策调整[J].山东社会科学,2018(3):74-80.

    [2]周艳.我国农村贫困规模与空间分布特征探析[J].山西农经,2018( 16):32-33.

    [3]陈烨烽,王艳慧,赵文吉,等.中国贫困村致贫因素分析及贫困类型划分[J].地理学报,2017(10):1827-1844.

    [4]高英.“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0):67-68.

    [5]赵晓龙.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J].中国教师,2018(S2):98.

    [6]熊朝红.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12):28-29.

    [7]牛秉元.探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1):166.

    [8]潘财华.以生活化导入,提高地理课堂实效[J].教书育人,2018( 19):45-46.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