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激活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路径

    王艳雨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可将历史故事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在现状调查与归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索故事教学的实践策略,可以充分发挥故事教学的作用,改变初中历史课堂沉闷以及学生被动学史的现状

    [关键词]故事教学;初中历史;实践策略

    [中圖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0-0069-03

    历史学科内容多、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如果初中教师安于灌输史实考点,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会导致学生机械化地学习历史。因此,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运用故事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领学生“走进”历史,增强课堂活力。

    一、初中历史课堂中故事的运用现状与归因分析

    (一)运用现状

    1.故事无迹可寻

    教师满堂照本宣科,面重点、记重点成为主要教学方法。历史教学变成师生轮流陈述重点史实的活动,故事无迹可寻,学生毫无兴趣可言。

    2.故事形同虚设

    教师打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旗号插入故事,却与教学内容关联甚微,导致故事形同虚设。

    3.通过故事灌价值观

    教师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故事,却在没有引导学生思考的情况下,仅以说教的方式直接生硬地灌输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归因分析

    1.教师未能史实通透

    教师对教材内容不够熟悉,史实整合不合理,导致课堂教学设计呈现“散”的状态,故事“无机可乘”。

    2.教师未能放宽视域

    教师研读历史文献、历史名著和历史哲学等类别的书籍有限,导致视域受限,无法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故事的选用“无从着手”。

    3.教师未能准确把握新课标

    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新课标”)的理念、内容和目标把握不够准确,导致问题的设计及解决偏离主题,故事“无用武之地”。

    钱穆曾提出“对待历史的态度要抱有温情与敬意”,一些历史教师正是缺乏这份温情与敬意,才会史实不通透、视域狭窄、偏离新课标,导致故事教学无法在课堂实践中顺利开展。

    二、故事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价值探源

    (一)故事教学的内涵简释

    故事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教学环节的实际需要,穿插教师精心准备的与史实相关的、侧重于历史事件过程描述的、强调历史情节生动性和连贯性的故事,来引领教学内容,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故事教学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是一种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故事作为一个教学的媒介;有具体的教学情境;可实现教学目标;对师生均有价值[1]。

    (二)故事教学的实践价值

    对教师而言,故事教学可以促使教师积极践行新课标的理念,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出发,运用故事引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历史新教材的应用。对学生而言,故事教学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感受和探索历史人物角色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习秦统一六国时,可引用“赢政破格重用楚国小吏李斯”的故事,为学生呈现了一个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的秦始皇形象,打破传统印象中对其残暴的认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故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教学(概念)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积极的社会情感。如学习秦朝的地方制度时,引用“李斯与群臣辩争地方之制”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郡县制度是群策群力的结果,通过李斯对以往制度弊端以及郡县制度可行性的剖析,进一步理解郡县制度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的重要意义。

    3.能培养学生持续学史的习惯

    在课堂上合理引用历史故事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持续学习。有不少学生在学习新课内容以后,还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了其他历史人物的小故事,并阅读了后面几课的内容。

    教师在把握历史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合理地运用历史故事,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将时间、空间、人物以及事件相整合的历史场景中,与历史人物产生心灵的碰撞,体会历史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以此达到钱钟书所说的“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人情合理”的学史境界。因此,故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格局,形成了师生互动的开放整合式教学。

    三、基于故事教学的初中历史课堂实践策略

    (一)范式建构

    基于发展学生史学素养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其核心内容包括“史实、史料和史感”,其基本程序主要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整体感知史实、在研读史料中体验和理解史实、在反思学习内容与过程中感悟和升华情感”[2]。“史实、史料和史感”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故事的穿针引线。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形成故事与课堂教学的有机契合: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关注史实的兴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史实;运用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耐心,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史实;运用历史故事提升学生反思学习内容的能力,升华学生情感。

    (二)实施策略

    1.引用不同类型的历史故事是增强课堂活力的保障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用不同类型的故事,可呈现多元化的精彩课堂。

    (1)史学名著中的历史故事

    史学名著中不仅记载了朝代沿革、社会变迁、事件评析以及人物活动等核心要素,还插入了适量的历史故事以提升阅读者的兴趣,这为课堂教学中故事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如运用《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匈奴以月氏王头颅做酒器”的故事,既体现了匈奴彪悍、残暴的民族性格,也赞扬了汉武帝抓住有利时机,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战略眼光。史学名著中陈述了较多的历史故事,教师可选取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例子,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2)历史遗迹遗址中的历史故事

    历史遗迹遗址是凝固的历史,它们穿过岁月的风尘,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寄托着中华民族丰实厚重的情感。

    如讲述“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七孔骨笛”的故事后,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它的出现将整个中国音乐史的起源提前了三千多年,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遗迹遗址以有形的姿态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教学中选用与其相关的故事具有较大的说服力。

    (3)哲学经典中的历史故事

    作为教师,读几本哲学类的书籍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启迪,也能为学生理解政治制度沿革以及思想解放运动中人物的观点等提供参考。

    例如引用傅佩荣《西方哲学与人生》(第一卷)中“苏格拉底拒绝逃狱”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在了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公民对雅典法律的恪守,从而培養学生捍卫国家制度、恪守原则的社会情感。教师应多读几本哲学类书籍,以提升教学的境界和自身的修养。

    除上述三种历史故事的主要来源外,影视文学、新闻报纸、历史照片以及成语等资源中也蕴含了众多历史故事。这就需要教师做搜集故事的有心人,注意辨别故事的真伪,深挖故事包含的历史信息,关注历史故事中的情感传递,配合具体的教学环节和内容,呈现多元化的历史课堂。

    2.把握历史故事的运用时机是增强课堂活力的关键

    (1)在导入环节运用故事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在新课内容导入环节,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牵动学生的思维,可以通过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授《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新课之前,为学生讲述卧薪尝胆的故事,引发学生去思考为何勾践能够忍辱负重,这一事件与哪一历史局面有关。进而激发学生探知新课的欲望,为进一步学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群雄并起,社会动荡不安、变革不断做铺垫,也为下一课《秦的统一》提供成因支撑,同时学习越王勾践为实现梦想坚持不懈的毅力。该环节是打开学生主动汲取历史营养的钥匙,这是一把用“好故事”精心锤炼出来的钥匙。

    (2)在探究环节运用故事突破学习重难点

    在探究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史实,领会和感悟主题。

    例如在分析唐朝兴盛的原因时,为了突出唐初历代君王的作用,引入“唐太宗虚心纳谏(魏征)”、“武则天颁布《兆人本业记》农书,重视农业”以及“唐玄宗在宫苑中种小麦,知人疾苦,躬勤庶政”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知唐朝盛世局面的到来离不开唐朝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体现了统治者的恢宏气度。该环节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小故事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的气氛,为突破重难点扬帆引航。

    (3)在课尾运用故事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追寻历史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不仅要有动人心弦的“引子”、引人人胜的“主旋律”,还要有意味无穷的“终曲”。

    例如在《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课程即将结束时,引入“秦始皇其名来历”的故事,通过总结秦始皇的主要贡献,指出其名副其实,进而设问:有着诸多优秀品质的秦始皇希望他的帝王事业“传之无穷”,他的愿望会实现吗?这为下节课《秦末农民起义》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在一节课将要结束时,学生的注意力会有所分散,此时,通过有趣的小故事,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好奇心,而且可以为下一节课的内容设置悬念,让学生对后面的学习内容充满期待,有助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以及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何时运用故事以及如何运用故事,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艺术。教师应把握好运用故事的时机,塑造生动而具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四、结语

    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都具有内在的魅力,这种内在魅力是推动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动力。”[4]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将历史故事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展现历史学科的魅力,以让遥远的历史得以“亲近”学生,引领他们在活力四射的历史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林锋,靳玉乐.论基于“故事中心课程”的教学[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2):33-34.[2]刘兴法.“学术型课堂”视域下“评说华盛顿”的教学探讨[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2):10-14.

    [3]杰罗姆·布鲁纳.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