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研究

    崔建国

    摘 要:以浙江、上海、江苏、安徽、黑龙江、贵州的体育特色小镇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建设特点、建设目的、建设成效进行研究,认为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存在发展模式同质化或过于强调“特色”;推进主体单一,建设与管理成本较高;体制机制约束依然较大,活力激发不够;政府观念没有实现根本转变,社区营造相对滞后等问题。要推进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发展,必须夯实产业基础,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构筑坚实平台;坚持政府引领,强化市场主导,优化资源配置;不断进行机制体制建设,创新制度供给,做好科学规划;理清发展理念,厘定发展主体权责,重视社区功能建构。

    关 键 词:体育特色小镇;体育旅游;运动休闲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8)06-0054-06

    Abstract: Based on sport featured small towns in Zhejiang, Shanghai, Jiangsu, Anhui, Heilongjiang and Guizhou as the key study objects, the author studied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ion,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purposes and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of sport featured small towns in China, and concluded that sport featured small towns in China have such problems as development mode homogenization or overly emphasizing “features”, undiversified driving subjects, high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costs, still too strict system and mechanism constraint, insufficient vitality stimulation, no fundamental change in government conceptions, relatively lagge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etc. In order to boost sport featured small town development in China, we must solidify the industrial foundation, expedite cultivating the leading industry, build a solid platform, adhere to government guidance, intensify market domination, optimize resource configuration, constantly carry out mechanism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innovate on institutional supply, make scientific planning, clarify development conceptions, define development subject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value community func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port featured small town;sports tourism;sports leisure

    在国家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房建设部3部委共同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力争打造1 000个具有示范效应、特色明显的小镇;2017年,特色小镇第一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特色小镇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1]。以此为契机,地方各级政府纷纷跟进,结合地方特点,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特色小镇的发展,一批旅游特色小镇、工业特色小镇、文化特色小镇应运而生。在体育领域,2016年底,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在全国建成100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建成100家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等,并在2017年7月公布了首批96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名单。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在申报和建设过程中做出了很多重要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很多经验,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研究按照2016年全国人均经济排名并考虑到地域特点,选择了浙江、上海、江苏、安徽、黑龙江、贵州的体育特色小镇作为重点调研对象,总结体育健康特色小镇的建设成效及存在问题,提出发展策略。

    1 我国体育特色体育小镇建设成效

    1.1 体育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建设理念不断推进

    我國体育特色小镇在建设理念方面与传统的体育强县、传统体育基地等不同,传统理念往往关注的是体育的发展,对于其它领域的关注是很少的。体育特色小镇则是利用体育这一优势载体,把体育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推进体育与其它产业的互相促进,利用体育这一基点撬动社会资源,比如“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科技”等。例如浙江杭州市淳安县石林港湾运动小镇提出了以创新、协调为基本原则,以绿色发展为基本思路,加快体育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苏州市太仓市田镜胡电竞小镇提出在关注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基础上,要积极融合信息、环境保护、旅游、体育竞赛等新兴产业,促进小镇的整体发展。上海崇明区陈家镇体育旅游特色小镇提出不仅要在行政体制方面突破现有的行政建制,在发展方面也要突破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体育特色行政的统筹功能,以产城融合为突破点,以体育文化为根脉,以古镇风光为依托,逐步建成旅游、体验、休闲、运动于一体的体育特色小镇[2]。总之,各体育特色小镇根据自身优势,在准确进行产业定位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统筹规划,挖掘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底蕴和运动休闲禀赋,逐步形成体育与社会融合发展的建设理念。

    1.2 突出以体育为特色的建设特点逐步形成

    从现有的体育特色小镇看,都突出以体育为特色的建设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独特的定位。如吉林梅河口市进化镇中医药健康旅游特色小镇,把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主攻的特色产业,特别突出旅游与中医药产业的结合;扬州市仪征枣林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把体育制造作为产业主攻方向,突出校园体育装备的制造与发展。虽然各个小镇都把体育产业发展作为特色,但是不同小镇的差异定位是非常明显的,不同小镇对发展区域进行了明确细分,实行错位发展,仍然具有明显的独特性。二是强调融合的社会功能。体育特色小镇不是运动、休闲和特色小镇的叠加,而是运动、休闲与特色小镇的功能有机融合。从宏观层面看,体育特色小镇一般强调四大功能,即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社区功能。无论走进任何一个体育特色小镇,都不是传统的高楼大厦和工厂林立,而是山水、人文、运动、休闲的景象融合。每一个体育特色小镇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核,都有自己鲜明的体育文化标识。体育产业在这里再不是传统的粗放式发展,而是与小镇文化紧密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依托独特的体育文化特色和体育产业特色,带动旅游的发展,推进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实现体育特色小镇的社区功能。三是突出精致的建设风格。体育特色小镇一般在建设方面都突出精致,从建设面积看,体育特色小镇面积一般在3~5平方公里,在建设中一般都是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特色进行规划设计,根据功能定位进行建筑风格的设计,既突出运动特色功能,又强调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无论是南方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开沙岛旅游度假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贵州三岔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还是北方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无不体现了这种特色。

    1.3 依托体育发展促进小镇全面发展的建设目的日益清晰

    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推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以体育产业和运动休闲为抓手,依托不同地域的山水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引领休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为小镇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各地在建设过程中,也基本都遵循这一建设目标,推进特色小镇的发展。一是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如江苏省扬州枣林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沿运动竞赛产业和康体健身产业发展方向建成了红山体育公园、江扬天乐湖等一批康体健身产业项目,同时借助中国芍药节、车马文化旅游节为平台,连续举办江苏省青马车寨、青少年自行车锦标赛、中国围棋甲级联赛、龙舟公开赛等体育赛事与活动。2018年江苏省第19届运动会自行车项目、2018年江苏省园艺博览会、202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等体育赛事与活动也将在这里举办。浙江省金华市经开区苏梦乡汽车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着力打造“两轴一带”的汽车运动产业。其中“横轴”是利用金华新能源汽车原有的产业基础,发展运动汽车产业园,形成运动汽车体验、制造、改装的产业集群,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动力。二是对一批小镇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现有的体育特色小镇中有很多原来都是以体育装备制造为主业,随着市场的发展,出现了产能过剩、效率低下、效益不高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地方政府利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对原来的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路子[3]。福建泉州市安溪县龙门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原来以运动鞋为主产业,曾为小镇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最近几年受国内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企业效益直线下滑,全镇47%的企业在2015年出现亏损。借助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龙门镇积极实施“体育+”行动计划,整合原有的体育企业,优化形成新的户外休闲生产企业联盟,并撬动社会资源,吸引更多休闲装备企业落户。三是积极营造创业生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体育特色小镇积极营造创业生态,吸引了大批人才。各特色小镇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惠的政策,保证了相关企业在用地、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需求。四是打造宜居环境。体育特色小镇借助良好的自然生态,打造宜居之地。几乎所有的体育特色小镇在区位上都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交通便捷,不仅利于市场主体的生产发展,同时完善的生活配套功能与美丽的自然环境结合,非常符合公众现代生产生活追求。总之,体育特色小镇在建设中都非常重视“产、城、人、文”的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新型的生存发展空间,既能满足人们创新发展的需求,也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美好生活的需求。

    1.4 通过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促进小镇全面发展成效逐步彰显

    体育特色小镇名单虽然是2017年3月公布,但各地的建设早已开始,例如江苏从2016年就开始建设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一是通过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强大动力。体育特色小镇要获得发展,离不开体育产业的支持,各地体育特色小镇基本都有特色的体育产业。以江苏省为例,体育特色小镇不仅强调产业的“特”,而且强调形态的“高”。徐州市贾汪区大泉街道体育健康小镇明确提出,体育健康产业不是修健身场馆,进行简单的运营,而是要必须形成自身的健康文化品牌,通过品牌创造价值,通过价值获取利润。2016年健康产业为小镇带来就业机会1 214个,利税1.016 4亿元。苏州市太仓市天境湖电竞小镇规划5年投入25亿元,引进省级创新平台4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个,举办电竞赛事600场,引进知名俱乐部10家,培养电竞产业人才4 000人,到2020年,电竞产业税收贡献度占到科教新城新兴产业的65%以上,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二是通过体育特色小镇发展全面改善环境及公共服务设施。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中,大部分都提出要把体育与旅游结合,不仅打造出特色产业的集聚区,同时要把小镇打造成宜居宝地。在这一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通过体育特色小鎮建设,对小镇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全面改善。如安徽六安市金寨县天堂寨大象传统运动养生小镇,以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镇政府提出“路要修起来,垃圾要装起来,环境要美起来,服务要好起来”,成立了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社区、公众的4级联动机制,很快完善了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改善了小镇环境。仪征市枣林湾生态园为了突出体育、旅游、养老、度假的发展特色,不仅强调自然环境的改善,对于小镇的发展定位等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为体育特色小镇创造良好的人文和社会发展环境,同时在服务环境方面下大功夫,积极推进“便捷服务你、我、他(她)”行动。通过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建设,各城镇在环境建设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三是提升了政府服务意识,促进了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探索。特色小镇重在特色,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必须在政策、环境、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多下功夫,吸引社会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参与,这就要求政府要改变传统开发区发展模式中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问题,把主要精力放在服务上,这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政府的服务意识。同时,体育特色小镇打破了原有的行政区划范畴,要求不同政府之间、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之间、政府和市场之间等要真正互通互融,这对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与探索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2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产业或者体育旅游等发展模式同质化或过于强调“特色”

    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在发展模式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同质化问题。我国很多体育特色小镇在功能上同构现象比较突出,缺乏突出的主导功能。对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功能进行分类发现,突出体育旅游功能的超过了40%。通过对比安徽和贵州的体育特色小镇可以发现,虽然在具体的体育旅游项目开发方面有所差异,但基本都是以露营、瑜伽、垂钓、攀岩、徒步、水上游乐场、自行车和观光旅游这些休闲体验项目为主。体育旅游和其他旅游产业一样,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与消费密切相关,与经济的发展周期存在很大的关联,其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验证。从国外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看,要想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产业的多元融合,能够为小镇的发展提供多种模式,为创业者、公众提供多元化的个性选择,在经济学中称之为空间要素的优化聚集,这一点对于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能够做到的并不多。二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我国很多中西部体育特色小镇并没有很多的发展资源,不仅面临没有完善的体育产业基础、完备的公共体育服务基础,而且还面临建设资金的缺乏等很多问题,很难凝聚出鲜明的特色。例如安徽阜阳姜尚体育休闲小镇,希望通过100亿元的资金投入,打造出全国知名的垂钓小镇,但由于地方政府资金有限,受到区位限制吸引投资的能力有限,一直无法很好地解决资金问题,这也是我国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特色小镇选择体育旅游作为主导功能的原因。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追求特色不是体育特色小镇的目的,特色化是为了提高小城镇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小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才是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没有必要一定把发展聚焦在特色凝聚上,更多的要以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小镇的精细化、优质化发展,为小镇发展带来新观念、新技术,吸引优质的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为小镇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体育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作为推进主体,导致力量不足及建设和管理成本较高

    在社会发展中,成本选择、市场规律以及要素聚集密切相连,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来说,同样遵循这一理论。社会主体、市场主体会根据先行者的选择,比较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的成本要素,在合适的条件下完成要素聚集,实现特色小镇产业及其它领域的集群发展。换句话说,体育特色小镇的最佳推动主体应该是市场,这是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是唯一推动主体,无论是整体规划、景观设计、产业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供给等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各地政府一般都在政策支持的同时提出了很多的约束与限制,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管理成本偏高,不利于调动市场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在人才引进、资金吸引等方面带来障碍。例如江苏无锡江阴市新桥镇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建设,企业希望集中精力发展马术项目,而地方政府则希望企业在发展马术项目的同时通过投资带动其他体育休闲产业,否则就可能减少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从德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看,政府一般不重视管理功能,或者说力求从管理功能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市场和社会主体运用专业化手段进行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避免推动主体的单一化[4]。从我国特色小镇的行政体制看,各级政府就是要对传统弊端进行改革,打破官僚制行政体制,并通过制度设计激发社会和市场潜力,优化组合小镇发展的多种力量,但由于政府成了唯一的推动主体,必然影响特色小镇的发展效率,无法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引进良性竞争和充分调动社会主体、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导致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管理成本偏高。

    2.3 行政管理体制尤其是体育管理体制机制活力激发不够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具有非常明显的聚集性,以大城市为代表的核心区域负责整个行政区域的管辖,这就造成大城市活动的资源远远超过小城镇,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土地财政的发展,在建设用地等资源分配中大城市优势越来越明显,形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向心化”资源聚集态势,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在城市和城镇发展中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5]。从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下,小城镇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都会到达一个瓶颈,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在行政级别中升级,就是通常说的“镇改市”,镇改市从行政意义的表面看,是管理权限的完善,从发展要素看,则会获得更多的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体育特色小镇与其它特色小镇相比较,面积一般都稍大,多位于郊区,土地性质更多属于集体用地,《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條:“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这也导致未来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受到这些法律条文的约束较大。所以由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不存在所谓的行政级别的,未来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融资活动,都势必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另外,体育特色小镇是对我国城镇化改革在体育领域的尝试,也是不同政府之间、政府与体育管理部门之间协同治理的过程,社会与市场之间、市场与政府之间、社会与政府之间、甚至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之间都存在复杂的利益博弈,目前的行政体制无法很好地协调这些利益冲突。例如国家体育总局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中希望推进村镇融合,但大部分地方政府关注点都在市镇不在村镇,因为村镇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公共服务设施都比较差,需要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完善。这就要求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要与国家总体战略一致,通过政策疏解,要求体育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为创业者提供完善的服务,把产业转型发展、体育文化传承与城乡治理合流,但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解决[6]。

    2.4 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观念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实现根本转变

    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是我国行政体制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次崭新尝试,在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吸收了开发区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在发展观念方面转变非常明显,明确提出市场主导,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做好各类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观念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几乎所有的体育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都显现出开发区模式的印记。受现有评价体系的影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个人,其政绩都需要数据支撑,服务评价的可操作性仍然不强,所以从政府层面更多关注的是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企业的利税;从体育管理部门看,关注的是体育服务设施、体育旅游基地的数量[7]。在招商引资方面,很多地方仍然采取开发区模式,大幅度地提高土地使用及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产业集群关注的不够,导致很多地方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出现了同质化的竞争,影响了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地方政府重资金引入,轻服务配套、人才配套的趋向非常明显,很少关注如何提高消费、如何实现成果共享等问题,甚至有部分地方政府简单把体育特色小镇理解为体育加旅游,在观念方面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例如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素有苏北“小温州”之称,全镇拥有教育、体育企业近246家,其中生产型企业131家,从事体育装备生产的企业17家,从事体育装备销售贸易的企业60余家,2015年体育生产型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30亿元,占全镇GDP的15%,但体育产业链并没有形成,体育企业各自为阵的现象非常突出,无法形成合力,影响了体育特色小镇的综合竞争力。

    体育特色小镇的“非镇非区”的特点,决定了小镇的发展管理必须依托社区营造,这也是发达国家特色小镇建设中成功的经验。没有成熟的社区,体育特色小镇就无法充分发挥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就无法吸引人才,势必会降低小镇对市场的吸引力。我国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时,很多地方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也都纷纷提出要重视它的社会功能,但大部分仅仅为了申报成功而进行了一系列的公共服务建设,很多体育特色小镇的休闲广场、慢跑道、自行车道等都是一种被动的环境营造,并没有真正形成一种互融性的社群关系,更没有实现通过体育小镇发展形成内聚成核、外联成网的小镇生态系统,这对于体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 推进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策略

    3.1 夯实产业基础,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构筑坚实平台

    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特色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应另起炉灶,要尽量以原有的产业为基础,通过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加大投入,把产业基础做大坐实,在打下坚实基础的前提下,凝练区域特色,确定体育特色小镇的产业主攻方向。在发展特色体育产业的过程中,要注意产业链的发展,不同的企业不要相互之间恶性竞争,要尽量互相补位,错位竞争[8]。要充分利用体育的特殊作用,拓展产业和文化发展空间,不同的体育特色小镇,要努力寻求差异化的定位,一方面考虑到优势,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价值,通过价值和优势的有机结合,实现产业的创新发展。当前体育特色小镇应该积极探索体育与养生、体育与养老、体育与教育的结合,通过多功能的融合提高体育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特色小镇+”的品牌,培育出符合区域特色的主导体育产业,以主导体育产业为龙头,凝聚关联业态,实现体育特色小镇的功能融合,推进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为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构筑坚实平台。

    3.2 坚持政府引领,强化市场主导,优化资源配置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次尝试,对于我国小城镇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政府作为发动者和推动者,要发挥引领作用,确立改革的指导思想、特色小镇规划的基本原则等问题,通过宣传等手段不断发挥特色小镇的示范作用。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传统开发区发展中政府一家独大的投入模式,要不断强化市场的主导地位,要改变原来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模式,要使市场主体从体育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建设到评估全面参与,使体育特色小镇不仅能够满足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的要求,还要能够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保证市场在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主体第位[9]。优化资源配置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考虑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考虑民生工程的不断发展。但这两个方面不是对立的,作为政府和市场,应该相互协作,把公众需求与产业发展对接起来,引导市场资本进入公共体育服务领域,让市场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3 不断进行机制体制建设,创新制度供给,做好科学规划

    在体育特色小镇体制机制建设中,首先要实行职能分流,经济职能、社会职能仍然由政府负责,管理职能应该由体育管理部门和政府部门共同负责。作为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主要任务是做好公共服务,在利益协调、资源配置等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为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坚持“小城镇、大服务”改革方向,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在具体的管理中要把“社会化”落到实处,基础设施的管理等工作尽量由社会负责,减轻政府压力。对于体育特色小镇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治理,要不断推进公众和市场的第三方参与,充分利用智库等多种形式,为小镇质量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提供策略选择。考虑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很难在短期内有大的突破,当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成立体育特色小镇发展领导小组,对体育特色小镇的管理进行整体协调,小镇成员构成不仅要包括政府部门和体育管理部门,还需要国土资源、宣传、财政、旅游、文化等部门人员,领导小组要建成联席会议制度,倾听各方需求,协调各方利益,根据体育特色小镇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创新制度供给,尽快制定出体育特色小镇发展需要的各种标准与政策。在规划设计中,要坚持科学性和前瞻性,在明确体育特色小镇内涵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切实解决存在的各种难题,保证体育特色小镇特色化、科学性、差异化发展,实现体育特色小镇旅游功能、产业功能、文化功能等方面的有机融合[10]。

    3.4 理清发展理念,厘定发展主体权责,重视社区功能建构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开发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开发区模式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但开发区模式也带来了发展效率低下、土地闲置较多、推进主体单一等很多问题。所以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必须进行理念创新,一是要突出“特而强”,避免“大而全”,这种强可以是体育产业的强,也可以是社会服务功能的强、文化传承的强。对于体育产业较弱、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较强的小镇要通过资金投入、税收、土地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二是在功能体系构建中强调“聚而合”避免“散而弱”,力争把体育特色小镇建成宜居的小镇、创业的小镇、旅游的小镇;三是在形态方面要把体育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力争“精而美”,避免“大而广”,充分展示出我国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特色;四是制度设计要力求“活而新”,避免“老而僵”,把体育特色小镇作为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和社会经济改革的实验区,大胆创新,促进制度供给的“个性化”发展。

    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要明确政府与市场职能边界的划定,政府层面主要負责公共服务的保障、公共物品的供给、公共政策的制定,为特色体育小镇的要素聚集和体育产业的特色形成发展提供制度支持和物资基础。市场主要职能是通过分工合作为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人才支持,通过特色体育产业为小镇的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不断提高小镇的发展效率,创新小镇发展活力[11]。应该注意的是,政府和市场存在职能边界的划定,但二者不是分离的,而是协同发展的关系,政府的职能虽然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领域,但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加强竞争,吸引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服务的发展。在私人领域,虽然是市场主导,同样需要政府参与,通过制度创新或者政策支持,排除利益集团垄断和传统体制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小镇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另外,体育特色小镇非镇非区的特点决定了小镇要稳定、和谐发展,地方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不仅要关注体育产业,同时要注重社区功能的构建,明确社区治理的主体,构建治理目标,政府要对市场、社会、公众进行赋权,架构出符合体育特色小镇需求的主体关系,使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和社区形成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体育特色小镇的社区功能,为小镇创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

    体育特色小镇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体育领域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取得了很多重要经验,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促进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快速稳定发展,要做好科学规划,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吸引市场、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发展合力,实现体育特色小镇的功能融合。

    参考文献:

    [1] 姚尚建. 城乡一体中的治理合流——基于“特色小镇”的政策议题[J]. 社会科学研究,2017(1):55-58.

    [2] 江苏省推进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建设,力求小而美、高颜值[EB/OL]. [2017-11-22]. http://www.chinanews.com/ty/2017/04-22/8206429.shtml.

    [3] 段学慧,侯为波. 不能照搬“诺瑟姆曲线”来研究中国的城镇化问题[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4):6-9.

    [4] 闵学勤. 精准治理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及其创建路径[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43-47.

    [5] 石忆邵. 德国均衡城镇化模式与中国小城镇发展的体制瓶颈[J]. 经济地理,2015(11):3-7.

    [6] 杨强. 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与重构模式研究[J]. 体育科学,2015,35(7):3-9.

    [7] 苏斯彬,张旭亮. 浙江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实践模式探析[J]. 宏观经济管理,2016(1):11-17.

    [8] 曾江,慈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16(12):51-56.

    [9] 贾康,冯俏彬. 新供给:创构新动力——“十三五”时期“供给管理”的思路与建议[J]. 税务研究,2016(1):3-9.

    [10] 于立,彭建東. 中国小城镇发展和管理中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探讨[J]. 国际城市规划,2014(1):32-36.

    [11] 张鸿雁.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中国名城,2017(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