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均陶堆花的历史及魅力

    张建琴

    摘 要:均陶大拇指堆花是传统的装饰手段,其技法多样,别具一格,这种特殊的“浮雕”具有质朴庄重的民族特色和简洁明朗的艺术风格。大拇指堆花装饰,以民俗情趣生动丰富,中华文化气息浓郁而大受人们青睐。并在文人墨客、官宦富商阶层中盛行收藏。

    关键词:均陶;堆花;历史成因;艺术魅力

    1 前言

    据历史文献记载和现有考古发现,宜兴均陶,或称宜均的创造阶段在明初或宋元,至于那时的实物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到明代中期,宜均的生产已处于成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典型的是“欧窑”,它是宜均成熟时期的代表,其品种繁多,按用途分别有盘、钵、瓶、盂和洗等类,尤以洗类为多。历史上,宜均又称为仿均陶器,所谓仿均,是指它的釉彩是仿制河南汝洲钧釉或类似钧釉而已,然其胎骨、工艺,特别是器形等基本要素是宜兴陶器自有之特色。宜均虽是宜兴陶瓷发展史上又一个蜚声中外的陶艺名品,并未自成宜均独特的器型、胎骨和工艺等。

    2 均陶堆花的历史及魅力

    宜兴均陶堆花工艺在传统上称为贴花,它发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过当代艺人的创新,特别是创造出“半浮雕堆贴法”和“立体浮雕堆贴法”技法后,堆花工艺及作品具备了全新的时代特征。

    传统堆花是纯粹采用“平贴法”,有别于现代堆花是传统“平贴法”与创新的堆贴技法有机结合,进行作品的创作。现在堆贴花面的立体感明显增强,已呈浅浮雕或立体浮雕的艺术效果。

    均陶产品以釉色瑰丽多彩而闻名,在它上千年的发展演变中,与之相匹配的贴花装饰技法也在明代后期开始形成,现存于宜兴陶瓷博物馆的“龙头荷花缸”就是早期平贴技法的代表作,作品周身外表贴有牡丹、茶花、菊花、梅花,寓意吉祥平安。至清末民初,艺人们一直沿用细浆色泥,先搓成条状,再用大拇指在坯体外层,分别以捻、捺、贴、揿、撕、撂等动作,或手抹、或垒叠,浓淡深浅,疏密曲直,扭动自如,首尾相称。细微处再用竹、木制的小工具进行加工点缀,可构思堆贴名山大川、奇花瑶草;亦可设计堆贴飞禽走兽、古装戏文,无不争奇斗艳,栩栩如生。大拇指堆花是均陶独特的装饰手法,堆贴的画面不仅有单纯的纹饰,也有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为题材的图案,不仅注重堆贴画面与坯体造型的和谐统一,而且注重泥色的选择和小工具的应用,即所谓的“拇指堆出大景致,竹尖点出龙虎睛”。

    均陶大拇指堆花是传统的装饰手段,其技法多样,别具一格,这种特殊的“浮雕”具有质朴庄重的民族特色和简洁明朗的艺术风格。大拇指堆花装饰,以民俗情趣生动丰富,中华文化气息浓郁而大受人们青睐。并在文人墨客、官宦富商阶层中盛行收藏。

    笔者在名师的精心传授下,全面掌握传统堆花各种堆贴技法和该民间工艺的精髓,并坚持传统“平贴法”与创新的堆花技法和工艺表现形式有机结合,努力创作堆花艺术作品,涉猎的题材全面广泛,有纹饰、人物、山水、花草、飞禽、走兽和书法等,以及所观所想创造出来的形态,达到充分彰显民间工艺特色。创作中坚持借鉴其他民间工艺的表现手法,全面凸现堆花技艺传承发展的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创新了新技法,促进了堆花艺术在表现主题上升华,把堆花作为主体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表达情感想象的艺术作品,在堆花行业中独领风骚。

    3 结语

    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决定器物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装饰在形式上是辅助“用途”的,是装饰却是渗透人心灵的,装饰是深入生活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审美。宜兴陶堆贴装饰靠朴实的装饰语言,表现民间生活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工艺品无论在物质功能上,还是审美情趣上都需要找到发挥自身功能和价值的新途径。要想发扬光大宜兴陶堆贴装饰工艺就必须转变创作观念,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