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及跨学科教育转型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本科教育 跨学科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省2019年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卓越计划”2.0?背景下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多学科交叉复合改革路径探索(课题编号:594)和湖南工商大学第二十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商科院校非法学专业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创新——以《法学通论》教学为例(课题编号:北津学院项目4)。

    作者简介:陶娟,湖南工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法学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341

    習近平总书记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讲话时曾说过: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面对这新的时代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在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经过研究后,正式决定联合印发《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并在该意见中提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德法兼修、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此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人才在依法治国进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具有的战略性地位,而且除此之外还应注重提高法治人才实践能力。因此,以某商科背景地方院校法学专业为例,基于新时代对法治人才的要求,在培养时应于观念上做出转变:一是卓越法治人才要从本科教育开始抓起,所以卓越法治教育要回归本科教育。二是要确定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 ,如果这一点不确定的话,一切教学改革设计将产生方向性的错误。在这里要确定的一个基本观念是,“学生发展” 不是以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多少来衡量,而是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过程中知识、能力和人格塑造 。三是新文科的本质就是学科融合,因此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应该根据社会对综合性法治人才的需求,打破专业壁垒和扫除学科障碍,必须向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开放 。一、卓越法治人才培养首先要求大学教育回归本科教育

    卓越法治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培养卓越的本科人才。芝加哥大学约翰·博耶所写的《芝加哥大学发展史》中说,如果本科生院遭到忽视,资源匮乏,或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便意味着整个芝大都将濒临死亡,至少对于一所一流的机构而言必然如此。近年来,部分地方院校法学专业的办学层次定位是“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其中还有一部分学校加上了“发展留学生教育”。事实上,这些地方本科院校为了提高办学层次,又囿于资源的限制,将工作重点往往放在“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上,从而忽视了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因此,除了在法学专业教学改革开业内先河的高校以外,绝大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法律人才的培养存在着同质化 的问题,即法学教育的模式和“产品”——法学专业毕业生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无法满足社会对法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导致就业竞争压力增大。

    高质量的高校教育应认识到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并予以重视,若无法认识到其的重要性,学校、校长以及相关教师都是不合格的。这实质上也属于高等教育战线所进行的一次正式的宣示。2018年6月21日,在成都举行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把本科教育放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林建华先生提出,在教育体系中,本科教育不但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情况息息相关,也与人事体制、学科布局、教师队伍等配置上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他认为应对本科教育进行改革,综合多种利益诉求,以此满足未来需求。

    由此可知,法学本科教育的回归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系统性的改革工程,它包括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等综合性的内容。凡是做形式主义文章的,主观上都是缺乏对法学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认识。笔者认为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低质量的本科教学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安排关注的是老师是否有课上或者课程能不能找到老师上。相反,高质量的本科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学得怎么样、这样学对学生发展有无益处。二、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要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是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的期待上,而不是泛“娱乐化”。有些教师为快速获得教学成果,所以遵循“轻松愉快”的理念进行教学,如看电影、谈八卦等方式,如此一来虽然能够吸引学生兴趣,但学生在该学期这并未真正把握课程内容主旨、基本框架等内容,所进行的学习仅仅是流于形式 。通过对“卓越法律人才1.0”进行转变,使其成为“卓越法治人才计划2.0”,可以看出法学教育的职业精英教育属性,比如“卓越法治人才计划2.0”提出,法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一批专业素质较高、综合性强的一流法治人才,培养一批捍卫公平的正义之士,传承法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依法治国目标的前进。

    从本质上看“卓越法治人才计划2.0”所要培养的是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精英人才,那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符合一般本科教育所需要的“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要求,另外,为真正使学生受到“打磨”,真正成为人才,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做好面对一切困难,不断进步的心理准备。因此,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绝对要摒弃形式化、新奇化、娱乐化的教学规划和安排,如片面搞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而轻视严肃的阅读、思考和研究。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能够学会更多专业基础知识,获得更高质量的专业训练,该时期是确定学生专业方向的重要阶段。要将学生打磨成精英人才,必须从本科阶段入手帮助他们获得精英人才的基本素养:一是应在本科阶段获得前沿的专业知识框架。这是帮助他们熟悉专业用语,为日后与同行的交流奠定基础。另外,也需教会学生如何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是知识根据深度和广度,使学生们拥有引领前沿的认识 ;二是应在本科阶段养成探究的习惯。约翰·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但在于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握科学研究过程。因此,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应该帮助他们养成在广泛阅读和深入思索基础上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三是应在本科阶段逐步发现自己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推动学习和研究的源动力。通过对我国的法学教育进行研究可知,一直以来其都较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熟练度,但大多数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前都并未接触过此方面的内容,可见,本科阶段而言,在进行教学时应做到理实结合,开展包括社会公益、理想信念在内的多种教育,从而使学生在感悟法治进步中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在了解群众疾苦中磨练坚强意志,在奉献社会中增长智慧才干。

    三、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要通过跨学科教育提升人才培养的内涵与质量

    地方院校法学专业的低层次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而缺乏对国家亟需的高级法治人才培养。这种法学专业的教育结构性矛盾是加剧了法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地方院校需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对法学专业教育进行规划,建立开放包容渗透关联性的教育体系,通过多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实现新专业的增量优化,突破专业内浅层次教学变革。主要原因有三: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而言,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越来越多新知识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渴望将来无论何种学科都不可单独存在,都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关联。在该过程中学科的发展也逐渐出现着变化,由分化到综合,之后再次分化。法学属于典型的社会学科,主要是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社会现象,构建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要想达到该目的,不到应对法学知识进行利用,还需结合其他学者得出的研究结果,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传统学科的知识,甚至在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会对法学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

    對于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而言,如果只能够运用某方面的知识是远远无法满足要求,真正解决问题的 。钱学森认为,在进行科学创新时,不但需要拥有缜密的罗辑思维能力,还需拥有创新思维,进行大胆的想像,从中获得启发,之后再通过严密的逻辑进行进一步验证。 跨学科教育不但能够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使其视野更广,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进行多种思维训练。在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过程中,这些能力尤为重要。

    从国家对法治人才的需求而言,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尚且无法满足国家要求,怎样满足人民这些新的需求,是新时代对法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就中美贸易摩擦而言,其合规性、人才培养等4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都还有待完善,如今我国尚不具备足够的组织法治人才。美国在发展的过程中用了长臂管辖,但因我国法学界能力有限,至今还无法寻找到相应的阻断措施。我国许多跨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遭遇诉讼,他所聘请的律师大部分都为国外律师,先不说需要支付昂贵的服务费用,不排除国家安全利益受损的可能 。四、以某商科背景的地方高校为例,提出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设计思路

    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上,某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明确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计划的改革方向,即依托学校现有的学科传统优势(商科背景)和学科特色发展(廉政法学)设立法学+行政管理+会计学+数据科学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法务会计专业,开设卓越法治人才实验班,设计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能熟练掌握法律、财会、税务、审计、司法鉴定等法务会计的基本知识,能适应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以卓越法治人才实验班为点,之后再根据大类招生、大类培养进行整体规划,并逐渐深化包括交叉立体在内多项人才培养模式。

    (一)复合化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复合化。复合化不是简单的文字表达,也不是将不同学科的课程进行简单的拼凑,而是对学科主导的知识体系进行科学重构,建立以问题驱动的知识地图和思维能力导图。因此,学校的法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是以法律类知识和会计类知识为基础、以法务会计类知识为核心、以廉政法学相关交叉学科知识为支撑、以数据科学知识为补充的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其中,法务会计类课程的开发由法学、行政管理、廉政法学、会计学、审计学等相关专业老师共同设计,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如开设法务会计、财务欺诈审计、经济犯罪调查、税务会计与调查、会计数据分析、廉政管理等。

    (二)小班化

    经过多次教学问卷调查,发现小班化教学早已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因此,小班化教学是卓越法治人才实验班的首要选择。不同国家、地区和时期对小班人数的界定不同,一般将小班的上限设定为35人。小班化教学降低了生师比,有助于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但是在面临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的情况下,虽然解决小班化教学问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小班化教学目标实现势在必行。解决师资不足与小班化教学需求的矛盾,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需要凸显小班化教学是一种稀缺资源,我们除了为这种稀缺资源通过项目建设寻求经费支持外,如申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还要在学生中树立“物以稀为贵”的概念,即学生想要进入实验班学习,不仅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遴选,而且在进入实验班后,也需要适应实验班的竞争机制(动态进出机制)。

    (三)协同化

    这里的协同化包括校内学院协同、校外实践教学协同、人机协同以及国际化协同。一是校内学院协同育人。学生培养主要依托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制订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以法学专业为依托,申报学校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与会计学院、廉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设计课程、委派学业导师,实现协同育人。二是校外实践教学协同育人。认识到法学院校和相关法制实务部门交流的重要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双向交流,选取综合素质较强的法制实务部门专家,让他们进去校园,开始任教,另外再从高校抽调部门优秀教师但法治实务部门进行实践,从中得到锻炼。三是人机协同育人。推动法学专业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把大量优秀且与高校发展相契合的社会资源引入学校,并构建覆盖面较广的多维度智慧学习环境。四是国际化协同育人。通过开拓国际合作办学渠道、学生“送出去”、学者“请进来”选派学生参加国际会议、竞赛等方式,广泛开展人才培养国际合作。

    (四)本研一体化

    通过对当前的情况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存在着科研训练环节与社会现状脱节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持续推进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尽早接触、了解学科前沿,激发可以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一是应确认本阶段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何种问题,课题贯通设计中存在何种障碍,合理分化研究生阶段课程,将部分内容转移到本科阶段,让学生们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转化科研训练思维,使其成为独属于自己的思想方法和信念。二是鼓励教师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科研项目,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科研育人功能,鼓励教师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注释:

    陈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何以可能——基于51所大学课堂现状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7(10).

    王洪才,刘隽颍,解德渤.大学创新教学:理念、特征与误区[J].中国大学教学,2016(2).

    王利明.法学应该步入知识融合时代[N].北京日报,2019年9月27日.

    王新清.论法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解决我国当前法学教育的主要矛盾[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7(1).

    崔朝东.实现高效思政课“教学一体”[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

    哈里特·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70.

    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

    钱学森.中国大学为何创新力不足[J].青年教师,2009(12).

    徐显明.高等教育新时代与卓越法治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

    赵菊珊,廖旭梅.卓越小班化教学的典型特征与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