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凝聚-宣泄”:由《找到你》透视“互联网+”的电影机制运行

    邵静

    《找到你》是一部由吕乐执导、冯小刚监制的剧情电影。本片由姚晨、马伊琍领携主演,袁文康、吴昊宸联合主演,并于2018年10月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讲述了命运多舛的两位母亲因一个孩子而展开追寻与救赎的故事。导演吕乐如此定义《找到你》:“想做一部女性的电影,有很多片子,更多的是男性(为主的电影),想把这两个女性的这种命运和她们自身的行为表现出来。”可以说,《找到你》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从女性视角出发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女性题材的电影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中数量较少,而像《找到你》一样以双女主阵容展开的女性题材电影则更是少之又少。导演吕乐曾在法国拍了很多年纪录片,演员姚晨这样评价吕乐:“喜欢非常真实的、有质感的东西。”当然,吕乐也希望《找到你》“是应该按照现实生活的……用一些记录风格的方法来做”。这种真实的“纪录式”的拍摄方法,也为《找到你》赢得了不少口碑与票房。截至2018年10月24日,《找到你》的累计票房已突破2.3亿,观众数量达到700万,由于其制作成本较低,能取得这样的票房成绩着实可圈可点。

    《找到你》的成功多半得益于其女性题材及女性观众的支持。根据艺恩网的数据,在《找到你》目前的700万观众中,20~3哕的观众占比达到74%,女性观众占比超过60%。并且在全国点映阶段,“纯女性场”的口碑比男女混合场次高出一大截。《找到你》的特殊定位促成其成功模式的独特性:除了影片质量过硬、宣发高效、排片科学等显而易见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值得引起重视的、隐藏在影视传播之中的身份认同、传播心理等原因。在“互联网+”背景下,演员与观众、主角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连接、认同显得十分重要,而由此带来的强大凝聚力和宣泄力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影片的影响力,进一步为影片的成功埋下了伏笔。这种认同、凝聚和宣泄的过程可以用下图1来表达:认同、凝聚和宣泄的环节既相互独立,也相互联系。“认同-凝聚-宣泄”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但在“宣泄”完成之后,则又会进入另一“认同”环节,按照“宣泄-認同-凝聚-宣泄”的顺序继续不断循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闭环内部的运作过程,下文会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详细论述。

    一、初期宣传:双重认同的形成

    “认同”一词在英文中对应的单词为identity,它的含义十分丰富,有“使等同于”“同一性”“认同”“身份”“身份认同”等含义,本文特指的涵义为“身份认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和对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身份认同的结构包含三个方面:认知、相伴随的情感和相应的行为表现。在影片《找到你》中,“认同”的过程最初主要发生在两个层次,一是演员与演员之间的身份认同,二是潜在观众与演员之问的身份认同。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演员”不是指电影中的“角色”。在《找到你》这部影片中,主要演员为姚晨和马伊琍,而两人在片中的角色则分别是律师李捷和保姆孙芳。在影片放映前,由于影片的潜在观众尚未接触到正片,无法与影片角色产生确切的“认同”心理,因此此时的身份认同更多地集中在现实中的演员之间、演员与观众之间。

    姚晨与马伊琍两位演员之间的身份认同体现在戏里、戏外两个层面。众所周知,《找到你》是为数不多的双女主影片,两为演员对于双方性别、身份的认同自然不必赘言。此外,两人还有更多的“认同”条件,比如两人均已人到中年、都经历过艰难婚姻生活的洗礼、都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职业均为演员等等。相似的年龄段、家庭生活和工作经历都是形成两人“戏外身份认同”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多方面的“认同”则是其形成“戏里身份认同”的基础。

    戏中李捷(姚晨扮演)和孙芳(马伊琍扮演)虽职业不同、命运各异,但女性、母亲、婚姻不幸、生活艰辛、性格坚韧等特点却又将两人冥冥之中“捆绑”在了一起。两人戏里虽冲突不断,但最终双方对彼此作为女性、母亲、妻子等的角色身份达成了“和解”,她们最终“融为一体”,变成了“这个时代的女性”代表。正如《找到你》影片开头所说:“这个时代对女性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做一个职场女性,会有人说你不顾家庭,是个糟糕的妈妈;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全职妈妈,又有人会觉得生儿育女是女人应尽的本分,不算是一个职业,但事实却是因为努力工作,我才有了选择的权利,因为有了孩子,我才了解了生命的意义,才有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残酷。”一语道破了众多女性的心声,建立在“戏外身份认同”基础上的“戏里身份认同”因为有血有肉的角色塑造而显得更为鲜活。

    影片放映之前的初期宣传中,除了第一层次的演员之间的身份认同外,还存在着第二层次的身份认同,即潜在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身份认同。一般来说,演员、明星的身份和生活等离普通观众都比较远,他们外表光鲜、谈吐优雅、私生活多半秘而不宣,是一群“神秘而完美”的存在。但为了宣传《找到你》,华谊公司采取了明星“落地”策略:2018年7月14日,《找到你》主角之一马伊琍参加了CCTV《朗读者》栏目,“在节目中跟大家分享了自己与父母的故事以及自己对于母亲、女性这一群体的感悟”。同时,也低调提及了其在《找到你》中饰演孙芳的角色。7月30号,姚晨在《星空演讲》的《女性的力量》主题中做了题为“一个中年女演员的尬与惑”的演讲。据统计,当晚在线直播人数超过1080万,此后该期《星空演讲》的全网曝光超2亿次。在演讲中,姚晨传递出自己的家庭观和事业观,毫不掩饰地讲述了人到中年面对职场、面对生活的尴尬与困惑,并在演讲结尾很自然地提到了影片《找到你》的相关信息。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借助互联网渠道的巨大传播力,两位演员的相关演讲、采访等内容不胫而走,在讨论组、微博、朋友圈中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同时也为《找到你》寻找到了不少潜在的观众。让光鲜亮丽的明星讲述自己的“一地鸡毛”,着实拉近了其与潜在观众的距离,因《找到你》初期策划而形成的演员与潜在观众两者间的“身份认同”逐步形成。

    针对影片《找到你》的初期策划,本文梳理了演员与演员之间、潜在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双重身份认同方式,这两者为影片的高质量呈现和潜在观众的观影行为提供了前提,也为接下来的认同强化与凝聚呈现作了充分的铺垫。正如演员马伊刑在影片宣传片中所说:“我在拍《找到你》的时候,我觉得我是找到了孙芳,所以我希望每一位观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你们也可以找到你自己。”可以预见,接下来“观众与电影角色之问的身份认同”呼之欲出。

    二、映前与映中:认同强化与凝聚呈现

    分散的双重认同并无法达到观众的“凝聚”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影片知名度,引导具有相同身份认同的人群在凝聚力的作用下涌入影院,影片《找到你》在宣发过程中又采取了参与电影节、千人点映、短视频宣传等手段。笔者认为,放映前期的这些宣发环节起到了某种“强化认同”的作用,此后还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促使观众走进电影院。

    首先,強化了“观众与电影角色之间的身份认同”。如果在初期的宣发环境中,因观众所知影片内容有限,其与电影角色间仅能产生微妙的“连接与认同”,众多参与电影节或点映活动的观众则成为了首批与电影角色间产生“强连接”的人群。华谊对“强连接”人群的选择也颇为费心,在2018年6月17日上海国际电影节中,《找到你》进行了首轮展映,展映后的豆瓣评分8.0分。9月1日,《找到你》成为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的开幕影片,继续扩大宣传面。影片点映时,《找到你》不仅与北京和上海的妇联牵线,寻找合适的女性观影者,还与知名的宝宝树育儿网站合作,请来众多宝妈观影,结合网站中的内容传播共同提升传播效果。

    如此,影展和点映中的不少女性观众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与电影角色纳入同一个归属群体,不断寻找并确认自我在群体中的身份,此阶段的“身份认同”逐步形成并持续强化。这个过程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强化”机制不断深入。“华谊兄弟电影官方”搜狐号显示:在“全女性场超前点映”活动中,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武汉等全国86个城市的女性观众超前观影,掀翻泪海。北京千名妈妈观影场和上海妇联女性观影场内,更是开启“旋风哭泣”模式。这可以解读为“观众与电影角色之间身份认同”的重要表现方式。此后,观看过该影片的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会化生成影片口碑传播议程设置中的“意见领袖”,她们或通过网络手段或通过口头传播,将身份认同过程中体验到的强烈情感不断融入口碑传播之中,由此带动周围潜在观众形成一定的观影“凝聚力”,不少潜在观众也因此走进了影院。

    其次,强化了“观众与观众之间的身份认同”。此类身份认同行为不仅存在于点映观众的口碑传播之中,同时还会通过“共同的情感体验”手段不断强化陌生观众之间的认同行为。影片上映前期,即2018年9月,《找到你》在互联网媒介中接连发布了五个时长不超过4分钟的名为《母亲物语》的短视频,作为电影上映前的“热身”宣传。五个短视频主题均为“母爱”,其中一个视频从演员姚晨、马伊琍的视角切入,同样采取了“落地”策略,弱化其明星身份,强化其现实生活中的“母亲”角色,这一视角起到了强化第一阶段提及的“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认同”的作用。而另外四个视频均是从普通观众的视角切入:作为孩子的儿童、作为孩子的成人以及作为母亲的成人视角,强化了众多潜在观众之问的“认同”行为。即无论你是何种身份,均无法回避“母爱”这一主题,此时的“认同”主体进一步扩大,一些男性群体也被囊括其中。正如影片导演吕乐所说:“《找到你》其实是有我找到这个孩子,我找到自己和每个人,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这么一个寓意吧。”“观众之间的身份认同”不仅实现了认同人数的增加,还实现了认同程度的强化,大范围潜在观众的聚合力、凝聚力也由此呈现和爆发。

    由于以上两个层次的身份认同强化与凝聚力呈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观众在潜移默化中确定受到相应“认同”的影响而形成一定的聚合力,因此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积累过程和一定的反应时间。而在《找到你》上映一周之后的票房“逆跌”现象,则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积累”过程。2018年10月12日,《找到你》官方微博“电影找到你”发布了如下消息:“连续三天逆跌,场均人次NO.1,同档期猫眼评分最高9.0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排片的变化,《找到你》票房不降反升,由认同强化带来的凝聚呈现,通过票房具体、直观地体现了出来,而这一过程也将深刻影响《找到你》的最终票房表现。

    三、映中与映后:宣泄达成与认同再现

    宣泄理论(Catharsis Theory)又称为“净化理论”,该理论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的效果的讨论。他提出通过观看悲剧,观众会感到恐惧或冷悯,从而使人得到净化与升华。费许巴赫(Seymour Feshbach)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这个理论,认为暴力可以宣泄儿童的攻击倾向,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实验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虽然这一理论针对的是儿童与暴力,且在此后不断遭到批评,但其中的合理成分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在如今的“互联网+”背景下,丰富多样的传播渠道便是不同类型的“宣泄口”,我们所“宣泄”的不一定是暴力情绪,还有压力、迷茫与焦虑。对于影片《找到你》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女性“宣泄”内心压力、情感和焦虑的一个“出口”,观影者也许受到了前文所提及的一种或多重“身份认同”的影响或强化以及通过多途径凝聚在一起的观影人群在影院中体验情感、宣泄情绪,然而他们的行动远不止“走进影院”这么单一,观影后的分享、评价、探讨等行为更成为了其“宣泄“情绪的重要表现。

    《找到你》上映之后,很多与电影有关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榜。其中,“#看完找到你恐婚#”的话题,在电影放映三天后便累计超过7000万的阅读量,引起了很多女性的自发讨论。姚晨、马伊刑现身说法,马伊琍专门搜集了该话题的代表性问题,集中展示和回答。此外,在电影上映后,众多微信公号为《找到你》进行内容推广甚至有不少推广文章都达到了“10万+”的阅读量,公众的评论与回复更是不计其数。如此庞大的阅读量、参与量与分享量,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前文提及的多重“认同”的力量;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些主题多数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而是与观众的婚姻、家庭、事业、生育等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且不少都是负面情绪的“宣泄”与“爆发”,如恐婚、女人压力大、女人难等,“宣泄达成”效果由此显现。

    针对还未亲临影院观看电影的受众来说,基于“互联网+”的微博主题探讨与微信公众号推广与分享则成为了一个新的起点,他们尝试与分享、讨论的人群之间形成共同的认知,促成“认同再现”与相似的情感表达,从而再次形成聚合力并转化为观影行动和此后的宣泄行为……由此,认同一凝聚—宣泄的过程不断循环,直至影片排片结束。我们甚至可以预计,在随后的网络、手机、电视等多渠道的放映过程中,《找到你》还会再次将认同一凝聚—宣泄的路径持续下去,而弹幕、网站短评、朋友圈等更多的“宣泄出口”也将应运而生。

    结语:宣泄达成后的“冷思考”

    在电影《找到你》的成功模式中,本文提炼出了“认同形成一认同强化一凝聚呈现一宣泄达成一认同再现”的循环链条。然而,《找到你》所带给我们的思考远远不止这些,女性不仅要找到应对现状的“宣泄出口”,更要找到面向未来的“理性思考”。《找到你》影片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线索,比如影片中李捷对女儿的期待:“一个女孩的人生不应该被爱情和婚姻定义。”又如,李捷最终对母爱的理解:“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但其实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也只是在对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而已。”等等。影片寄希望于这些充满正能量的乐观理念,为女性的未来指明方向,同时也期望社会中的女性能够在“宣泄”压力、焦虑之后,找到面对现实和未来的正确方式,形成一种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身份认同”,并进一步发展与强化。

    而针对诸如姚晨、马伊刑的中年女演员的未来又在哪里呢?后续的思考当然也需要持续深入,著名自媒体人、作家“@水木丁”在微博中评价《找到你》及两位女演员在片中的表现时感言:“这也是大姚(姚晨)的电影公司,第一次参与制作的电影,看完电影后挺为姚晨高兴的,感觉这个路子就对了。中国的中生代女演员,是个特别尴尬的年龄,不好接到像样的剧本。但其实,从现实生活角度来说,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性,因为她们人生更丰富和复杂,其实应该是故事性最多,也最好看的。而对女演员来说,这个时候也是演技也好,个人魅力也罢,最黄金的时期。可惜在国内,给她们的机会太少了。所以,女演员与其等别人给你本子,给你角色演,真不如自己去为自己创造机会。因此想特别支持一下大姚和马伊琍一下,也是想支持中国的中生代女演员,希望中国的优秀女演员,像好莱坞的那些老戏骨一样,可以演一辈子主角,有更多的话语权,希望女演员到老了只能演婆婆妈妈当配角这种局面,由你们开始得到改善”。姚晨也因此回复:“感谢水老师对电影的肯定!马伊琍我们中生代女演员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这种认同、凝聚和宣泄之后的“冷思考”会给我国的女性题材的电影创作、女演员的未来发展等问题带来不少启发,这也正是电影《找到你》的另一层重要意义的表达,即每一个人都要“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