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

    何剑波+王珍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格局日趋区域化。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扩张和优化调整,反之,面向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亦对区域经济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是促进其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两者协同发展的具体路径,从而实现两者的可持续协同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1-0026-04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有关统计,中国职业教育行业2014年全年产值高达120亿美元,过去四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11%。职业教育已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提供了7 265万各类型技术技能人才。[1]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才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有力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2014年6月23日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2]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市场和行业需求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本质上说,它亦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或者说,一个层次。职业性是其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学科性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源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创办的一批新型大学——职业大学;1985年中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要求,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专科教育应运而生;1999年中央再次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标志其开始步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2006年国家启动了被誉为“高职211”的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进一步加快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三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和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还存在诸多不足,如社会认可度不高、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办学特色、投入不足、人才培养“同质化”程度较高等。因此,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型,有助于提高其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贡献度,实现两者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双向性的,两者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与技术支持,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作为一种面向社会和行业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水平以及专业结构的优化都由区域经济的发展所决定。

    1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促使区域内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经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创新型和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精干技术人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增加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供给,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着重要影响作用。近十年来,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紧密接轨,积极调整办学方向和专业结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积极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目前,我国已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且极具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了社会、行业对人才专业化、多元化的需求,从整体上提升了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在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分布着300多所高职院校,约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五分之一,高职院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的比例高达53%。[3]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推动高等职业学校知识资本转化为与地方区域经济互赢互利的实际生产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应用技术、职业教育为核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逐步淡化学科色彩,强化专业,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截至2015年5月,我国共有各类型高职院校1 334所,高职专科专业1 046个,培养了数千万名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2区域经济发展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专业结构得以优化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应用创新型人才。区域经济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基础性物质条件,如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争取了更多的资本投入,帮助院校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呈现出更优的物质和环境基础。此外,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结构直接或间接参与区域人才培养,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专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特点和需求,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提供信息支持,使其培养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区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要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个主战场,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不脱离市场主方向,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近年来,大批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行业、企业合作,根据产业布局和人才需求来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在实践、科研、课程开发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有效带动了专业内涵建设,实现了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一致,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特色日趋鲜明。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1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存在脱节,“同质化”程度较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为依据,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且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但现实是,经过了近30年快速扩张式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似乎进入了办学“瓶颈期”,总体办学特色不鲜明,大众学科泛滥,与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的学科偏少偏弱,人才培养工作不能紧密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极大地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体体现在: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往往一窝蜂地设置所谓“热门专业”来吸引生源,盲目增加招生数量,忽视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出现专业设置重复、办学“同质化”程度高、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率高等普遍现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办学特色无法体现。有数据显示,2015年,经教育部备案的高职拟招生专业1 046个、专业点47 031个。在近五万个高职专业布点中,从开设相同专业的院校统计,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院校有961所、电子商务专业913所;从相似专业重复布点数来看,“计算机”相关专业布点数多达2 630个、“营销”相关专业布点数1 716个、“会计”相关专业布点数1 637个。但与此同时,工科类专业规模所占比例偏低;对接区域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专业较少;新一代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没有开设相关专业。另据统计显示,我国技能人才仅占全部就业人员的19%,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不足5%。部分企业技工人才常年缺口在20%到30%左右。技能型人才正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最需要的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重复布点设置,“同质化”程度高,专业特色不明显,严重弱化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效果,人才培养未能与行业和市场需求接轨,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同时也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高等职业教育“非均衡性”发展

    教育规模的扩大需要依靠经济的支持,区域经济实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4]从全国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出现了明显的“穷人区”和“富人区”,即西部落后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经济产业结构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地区产业结构多为“一煤独大”、“一油独大”或“一矿独大”,加工程度低,对职业技能水平要求不高。因此,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程度低,导致该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近半数以上输送到外省就业,难以出现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倒逼职业教育”的局面。此外,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职业教育缺乏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办学条件较差,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缺校舍、缺专业师资、缺实习实训设备的“三缺”现象。同时,西部地区经费缺口大、债务负担重。贵州、湖南许多城市人均财力不及全国平均数的一半,难以按政策规定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地方财政匹配经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对于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相应较多,故而该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大、速度快、质量高。较强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设备、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完善的实训基地等,使得该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区域内劳动力综合素质亦更强。通过人才培养,提升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进而推动了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同样,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布局亦存在着不均衡现象。如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高度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广东79所高职院校中,有68所在该区办学;而粤东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低,规模较小,仅有11所学校在该区办学。

    3体制尚未理顺,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逐渐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的转型。但与其相关的诸多体制尚未理顺,教学管理、用人机制等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学位制度问题。当前,国家经济的发展亟需高技能人才和实用型人才,但该类人才传统上通常被认为不如学士、硕士、博士光鲜。而按照现行教育管理制度,高等职业教育无法为毕业生授予相应学位,这对数量巨大的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而言,显然有失公平。高等职业教育出现“就业火”与“招生冷”并存的状况。其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较多的“短板”。许多专业缺乏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一些技术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难以聘请到参与专业建设和实践指导的教师。高等职业院校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师资力量较薄弱。由于院校用人制度的限制,多数专业教师主要从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等普通高校招录。他们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实训教学水平较弱。大部分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人员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但又因不具备高等院校招录教师的学历要求而无法进入院校从事教学。最后,校企合作程度不高。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往往流于形式,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即使有些企业与院校合作,但形式单一,多处于“顶岗实习”层次,学生在企业独立承担的工作任务很少,缺乏独立实践机会。同时,企业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之中,校企合作融合程度不深。

    三、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1明确培养目标,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一半以上。在经济结构寻求转型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职责与使命。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最终流向区域人才市场,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应合理配置专业与课程结构,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专业特色,突出办学优势,形成教育品牌。高等职业院校应主动停招或撤销与地方产业关联度低、重复设置率高和就业率低的专业点,转而围绕区域内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社会需求来调整专业结构,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教育品牌。大力培养适应区域内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人才,体现具有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办学特色。

    2统筹管理,缩小地区差距

    为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一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缩小地区差距。增加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和办学条件,打造一批设施设备完善、教育质量较高、覆盖面较广的高等职业院校,缓解“三缺”现象。鼓励东部优秀高等职业院校到西部办分校,开展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援,提高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和办学活力,提升办学质量,推动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2015年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提出继续加大对贵州等西部省份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在此环境下,西部地区更应合理把握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方向,科学谋划,合理布点,将建设重点放在人口相对密集、产业基础较好、产业发展具有一定潜力的地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产业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

    另一方面,针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单一、高技能人才需求少的问题,可通过优化人才结构来提升产业结构。创新扶持一批具有区域经济特色、产业特色的专业,针对性地扩大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如云南省的高等职业院校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药材种植专业;西藏自治区可利用风情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旅游专业;贵州省则可利用该区银饰、苗绣、蜡染等民族工艺资源,发展民族工艺美术专业等。应大力发展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特色,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创造更大的区域经济价值。

    3完善学位制度,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2014年5月,国务院提出2015年6月底前出台具体措施“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工信部原部长、全国政协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建议从2015年起,可先逐步在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试行“工士”学位制度,并在条件成熟时推广到全国所有高职院校。该建议如获准实施,将填补高等职业教育无相应学位的空白,在全社会树立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人才观,努力加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为综合的学科背景。[5]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既懂理论,又会操作”,尤其强调“双师型”素质。高等职业院校应主动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训,积累工作经验,掌握实际应用技能,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企业中大量既有理论造诣又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管理人员,可扩充至“双师”队伍人才库,从而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践教学指导工作等。这些企业的“技术能手”走进课堂,通过手把手的言传身教,传授给学生一手的实际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从而切实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国家应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应政策,实施落后地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启动实施专业教师免费定向培养工作,鼓励优秀专业人才到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院校任教等。

    4全方位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要立足长远,向社会输出各类适合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服务水平。区域内的企业应积极参与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和实践教学指导等人才培养工作,提供设施设备、技术培训和实训岗位。校企合作还需要大力加强校内外实训场地的建设,实现两个“一体化”,即:教室、实训室、车间一体化;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生产实习一体化。大量的“实战经验”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能够实习就业“无缝对接,一步到岗”,因此也更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需特别指出的是,高等职业院校为争取更多的企业合作,还可采用先提供服务、后求合作的模式,如成立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建立平台,支撑其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起两者间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合作办学新体制,提高校企合作深度,加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促使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进入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新华网.习近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406/170742.html,2014-06-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s5147/201507/t20150723_195187.html,2015-07-23.

    [4]徐丽军.涨落中的协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36):8—10.

    [5]唐林伟.技术哲学视域下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5,(2):34—38.

    (编辑/乔瑞雪)2016第1期(总第3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