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学段趣味教具制作与教学研究

    王阿娇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低学段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已经成为当前小学低学段数学教学的改革趋势。而数学教具作为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最主要的工具,日益显现出其积极的作用。师生对趣味教具合理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逐渐形成数学思想,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关键词:趣味教具;数学教学;作用;合理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趣味教具逐渐走进了数学课堂。有研究还表明:“如果识记的对象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由于学习者积极参加活动,记忆效果会明显地提高。”但是,在现实课堂中教具的使用却很少。据调查,大部分教师在低段教学中不愿意使用教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教具在低段教学中的作用不明确;二是认为低段学生自控力相对较弱、好动、好奇心强,在低段数学课堂上使用教具比较麻烦,容易影响课堂秩序和教学内容的达成。因此,本文就趣味教具在低段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如何合理地应用趣味教具这两方面进行展开。

    一、趣味教具在低段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自制趣味教具,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很多数学知识都是抽象而且趣味性不强,而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所以教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进行语言灌输,而要增加课堂直观教具的使用。由于教具所用的材料多来自学生的身边:一个木棒、一块橡皮泥、一块硬纸片、一个魔方、一个饮料瓶等,它们都可以成为自制教具的原材料。在教学中,教师使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制作成的教具,会使学生倍感亲切,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课前,某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上的立体图形,请家长辅助孩子利用身边的生活材料手工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模型。在上课时,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制的趣味学具参与整个课堂,向全班展示了款式不一、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立体图形,丰富了课堂内容。同时,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加大胆地表达在制作过程中的体验和在课堂活动中的发现,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充满了趣味性。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光动口还不行,还得动手,要用形象直观的教具将抽象的事物带入到具体的环境中来,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和理解概念,也会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使用趣味教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數学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反映了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小学低段学生年级小、知识有限、生活及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数学概念时有一定的困难。而教具往往来自于一些实物,能够直观地展示一些数学模型和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好教具能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各种事物感性的认识。例如: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平均分”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自己准备的6个糖果分成两份,通过分糖果,会出现三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5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4个;两人各得3个。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第三种分发与前两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会得出:第三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此,通过对趣味教具的操作,可以有效地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有机地结合,使概念具体化,有利于学生悟出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概念。

    (三)使用趣味教具,可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而趣味教具的使用,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9加几”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小火柴棒先摆一摆、数一数、捆一捆,然后分小组来探究如何借助小棒来计算“9加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最终得出“凑十法”。再请学生通过小棒所发现的“凑十法”来解决更多关于“9加几”的计算,提高学生解决类似计算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低段数学课堂中,可以借助趣味教具,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使用趣味教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在遇到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时,如果组员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而单靠个人却很难完成。在低段数学课堂中,学生对于复杂问题的学习亦是如此。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学习有关“比较轻重”的内容时,想要判断“当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时,物体会变重?会变轻?还是不变?”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准备一块橡皮泥,先把这块橡皮泥捏成花形,再把橡皮泥捏成苹果形,并提问学生前后重量的变化。然后请学生用自己准备的橡皮来探究这一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有三种不同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分小组探究,相互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果然,在汇报时,大部分同学都得出了“重量不变”的结论,并且他们还展示了自己的判断方法,比如掂一掂、称一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使用趣味教具,对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各自分工,互相合作,各抒己见,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趣味教具在低段数学教学中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合理的使用教具,就会扰乱课堂的秩序,降低教学的效率,丧失教具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应用教具就变得非常重要。

    二、合理应用趣味教具

    (一)科学合理地选择趣味教具

    趣味教具应该是与课堂内容相关、吸引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工具。但如果教具的数量过多或过小,以及制作教具的材料不合适,都会使趣味教具的作用大打折扣,甚至误导学生的认知。例如:在一年级下册中学生学习《认识图形》时,某位教师向学生示范用纸张手工制作的正方体时,请学生观察并摸一摸该教具的每一个面并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感觉?”由于教具数量多,教具过小,也容易变形,同学回答:“这是一种小小的感觉、软软的感觉、很多的感觉”。这直接导致课堂上学生对正方体的面的特征出现错误的认知。因此,教师在制作教具时,要选择软硬合适的材料,制作出来的教具要大小合适,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楚地进行观察,真正使趣味教具成为小学低学段课堂知识传递的媒介。

    (二)恰当把握趣味教具使用的时机和时长

    俗话说“好钢要用到刀刃上”,趣味教具使用的时机和使用时间的长短要恰当。就一堂课而言,教具的使用要设置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地方。例如:在学习“9加几的计算方法”时,在学生用小棒探究出“凑十法”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就在此时,向学生展示计数器,自然而然地引出计数器上个位与十位之间“满十进1”的规律。由于学生对计数器还很陌生,所以,教师应根据学情,及时给予相应的时间让学生亲自认一认、拨一拨手中的计数器,在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之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但如果教学时,教师刻意省去或缩短学生课堂上亲自操作的时间,那么学生对计数器的感知就会不深刻,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恰如其分地使用教具,使课堂结构更加合理、课堂节奏更加紧凑、课堂效果更加明显。

    (三)严格规范趣味教具在课堂上使用的规则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圓”,在低学段教学中,课堂规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学习的首要前提。由于我们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且自理能力普遍较差,学生在课堂上每一次操作学具的时间几乎都会比预期的时间要长很多。这极大地浪费了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进程,扰乱了正常的课堂节奏,往往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学具摆放有序、听清指令再操作、学具存放有序。这样一来,如果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有条不紊地使用自己的学具,就可以使原来的“乱、哄、慢”,快速变为“快、静、齐”。

    因此,在小学低段数学中使用趣味教具和学具进行教学时,应重视教具学具选择的科学合理性,在准备方面应力求有序,在使用程序方面应认真规划和设计,在使用时机和时长方面应恰到好处,使学具的功能和作用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获得最大化地发挥,切实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

    总之,在小学低学段数学教学中,趣味教具和学具在我们的课堂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可或缺。科学合理地使用趣味教具和学具,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数学知识,诱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展思维,培养合作意识,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黄卉佳.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4(08):200-202.

    [2]翟显林.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103-104.

    [3]侯永厚.教具学具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苑教育,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