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探析

     张亚丽

    [摘要]语文是一门有温度的、主观性非常强的学科,具有“内隐性”和“多义性”的特点。2017年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语文教改迈上了新台阶。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主要是“生本”理念,这与语文学科的特点是非常契合的。文章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分析新课标,结合国内外经典教学模式,探索在新课标指导下行之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路子。

    [关键词]学科特点;新课程标准;“生本”理念;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7-0007-02

    2017年12月29日,教育部下发通知,宣布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课标增加了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的内容,并且对于课程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在保证基础学习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选择,让有潜力和发展需求的学生可以多学些、学得深些,做到发挥特长、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高中语文学科特点

    与理工类学科不同,人文学科的学习过程长,成绩提高慢,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更是如此,这主要取决于语文课程“内隐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在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或者现在刚开始统一使用的部编本教材中,不同学科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学科是直接呈现,如数学;有的学科是间接呈现,如语文;还有的学科则是通过实验来呈现,如物理、化学等。能够直接呈现或者是通过实验来呈现教学内容的学科,理论客观性较强,结论唯一,外显性突出。它们大多数都可以通过“教师讲,学生听,动手做”的传统模式来进行教学,只要学生认真听讲,勤于动手,那么教学效果一般不会很差劲,提高考试成绩更是轻而易举。然而,间接呈现教学内容的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内隐性”极强。“语文学科中,文章的言说形式制约了语文教学内容无法直接呈现,只能以蕴含的方式存在于字里行間。也就是说,语文的教学内容是隐藏在文章所用文字的语义层而间接呈现出来的。”

    除此之外,语文学科的“多义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没有固定模式或者规律可言。对于不同的文章,阅读、分析它们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甚至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再加上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知识底蕴千差万别,教学起来很是艰难。这完全印证了“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与此同时,语文教师的教育背景、教龄长短、教学对象等并不相同,他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然会有所差别。

    不同教师会对同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的设置。在做阅读题时,学生给出的答案并不会完全相同,甚至有时候会出现与参考答案截然相反的观点,但是每个观点都各有道理,很难说明究竟哪一个正确,哪一个错误。如此种种,都是受到了语文学科“多义性”特点及人的“主观性”的影响。我们可以说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大“主观性”的学科。

    二、新课标的指导思想——“生本”理念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提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确保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语文学习的已有基础、发展需求和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各自的语文特长和个性。”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发展学生的语文特长和个性。

    过去的语文课堂标榜“知识至上”,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一种以教材为源,以教师为流,以学生为器的“三位一体”单向式线形语文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变成了真正的“教书匠”,只是这里的“书”特指语文教材。新课标强调要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舍弃过去“以教材为本”的“书本”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思想。

    “生本”思想是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提出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学生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关注不同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三、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理论指导

    1.支架式教学法与“先学后教”相结合

    支架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概念框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分解,便于学生一步一步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先学后教”是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独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中的“先教后学”这一固定模式的颠覆性改革。“先学”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教师提前备课,编制导学案,将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告知学生,并在导学案中布置预习任务、训练任务;学生则借助导学案,了解搜集其他相关学习资料,完成预习任务和训练任务。“后教”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学生之间互教,主要是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究。通过分享各自预习过程中对课文的理解与看法,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第二,教师教授,主要是指学生通过预习,发现问题,并反馈给教师,教师综合学生反馈的内容,提取出共性问题进行讲授,将个性问题进行归类,逐一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而不是简单地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说是真正完成了“后教”的任务。

    2.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

    翻转课堂对课堂内外的学习任务进行了调整:学生在家学习教师录制的视频,在课堂上则进行探究并完成作业。一般教育工作者认为翻转课堂只适用于数理化这种“理性”学科。其实不然,语文这一学科虽然“感性”,却也有“理性”的内容。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将要达成“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与“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所需讲授的“理性”内容(包括课文的创作背景、作者介绍等)录制成视频,让学生提前学习。在教学时,则对学生没有把握好的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思想情感,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顺应新课标中的“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这一教学建议,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学习“一条龙服务”。

    (二)具体措施

    1.课前预习,线上线下相结合

    教师提前备课,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导学案,布置预习任务和训练任务;根据教案,录制教学视频,让学生在家學习。一般,教学视频的时间不宜太长,10-15分钟较为合适,视频主要包含学习课文所必须了解的“理性”内容。导学案应该与教学视频相配套,学生认真观看完教学视频后,白主完成导学案中的习题。

    学生需根据教学视频和导学案,写预习笔记,将自己的预习情况和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写下来。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把他们的问题汇总、分类,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2.课堂上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预习笔记,找出共性问题,调整课堂教学目标;学生要根据教师的讲授,结合自己预习情况,巩固预习过程中所学的知识,解决自己的困惑。在教师讲授结束后,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交流学习情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个性问题。

    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就是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值得广大教师学习和借鉴。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时间安排可以根据学情进行调整。对于学生整体水平较高的班级,教师可以将讲授时间缩短,延长学生的讨论时间;对于学生整体水平偏低的班级,教师的讲授时间可以延长,适当缩短学生的讨论时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打基础并掌握学习方法。

    3.课后“循环”,复习与预习相结合

    课后,学生需要对课堂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并且预习新的内容。在导学案中,教师可以适当穿插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将复习变为“预习”,从而有效解决课后训练效率低下的难题。山东省兖州市第一中学首创的“循环大课堂”教学采取的就是这种复习与预习相结合的循环模式,值得广大教师学习。

    高中语文新课标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十余年普通高中语文课改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出已有经验和成功案例,确保了课改的连续性,解决了课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新课标调整教学计划,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查找新课标中仍不完善的内容并进行补充,用教学实践完善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孙自强,王标.国外经典教学模式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魏本亚.语文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语文建设,2015(6):26-28.

    [4]张秋玲.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16(1):82-87.

    [5]胡广君.生本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指导探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