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黄莺

    摘 要:教育的根本,是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格,换句话说,其本质可以被概括为两个字——育人,对中小学生而言,人格和情感的发展,自然需要引起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重视。文章开篇便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和内容,接下来列举了在中小学生身上较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能够解决相关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供教师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7-045-002

    在素质教育逐渐取代应试教育的当今社会,全面发展对学生的重要性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随着社会生存空间被挤压,价值观发生变化,人口素质不断提升,学习竞争的激烈程度与过去相比明显提高。对学生而言,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心理压力的增大,产生心理问题的概率也明显提升。基于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对心理健康教育引起重视,从根本上避免不必要悲剧的发生,本文所研究内容具有的现实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一、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是心理活动正常,其次是人格相对稳定,接下来是内容与现实保持一致,最后是关系协调。具体来说,一方面,个体能够与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相适应,个性特征相对完善;另一方面,个体意志行为、认知和情绪反应所呈现出的状态较为积极,并且具备应有的调控能力。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的是教师基于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以中小学教育具有的特点、学生所处年龄段具有的规律为依据,以课堂为平台,开展教学、辅导、实践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具有较为系统并且准确的认知,并以此为基础达到唤醒学生自我保健意识的目的[1]。

    二、较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存在内隐或外显心理问题的中小学生数量较多,而对中小学生而言,较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又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厌学情绪。例如,不按时完成作业、旷课甚至或逃学,需要注意的是,厌学情绪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同样可能表现在各个学科上;其次是自卑、耐挫力较差。对中小学生而言,耐挫力不仅体现在学习方面,还体现在兴趣方面、自我尊重方面和人际关系方面,导致耐挫力较差的原因,不仅包括主观因素,还包括环境因素和客观因素,由于缺乏信心导致对自己的评价过低。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学生形成郁闷、孤僻的性格,还会产生相应的心理疾病;再就是过度紧张。随着考试的来临,部分学生产生恐慌和不安,由此而引发的问题包括失眠、心慌、怯场以及食欲不振等,导致考试无法正常进行;最后是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家长或教师的逼迫,逃学、离家出走等,均是由于逆反心理所导致的[2]。

    三、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结合中小学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具有的共性特征,围绕着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展开讨论能够发现,导致上文所提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精神压力增加,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厌学情绪的存在是较为普遍的,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考试前夕过于紧张,甚至出现夜不能眠的情况;其次,家庭教育没有选择适当的方式,缺乏应有科学性以及系统性的家庭教育,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调查结果表明,教育方式不当这一情况,在目前的家庭中仍旧十分常见,大多数家长往往过于重视子女的成绩,却忽略了心理状况、思想变化在成长过程中具有的作用,导致家长和子女之间,难以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關系;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尚未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在少数中小学课堂上,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作为专门的课程而出现,由此而引发的问题,就是教师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没有认识到,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知识与技能加以掌握,从而达到发展智能的目的[3]。

    四、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心理问题往往具有可塑性、可变性、动荡性以及过渡性的特点,因此,对教师而言,只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引导、教育和扶持,以课堂教学和集体活动为依托,与社会、家庭相结合,大多数学生具有的心理问题,都是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1.真正做到减负提质。众所周知,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目标,不仅是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还包括通过深化教育改革的方式,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保证每个人都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可以说素质教育的内涵是教育改革,减负则是人心所思,是保证素质教育能够顺利进行的主要途径。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负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经济负担、学习负担还有心理负担,减负的目的是对符合应试教育要求,却对学生发展不利的做法进行纠正。例如,任意增加课时或是复习材料的大量编写,上述做法往往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必须纠正。另外,教师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结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社区公益活动、夏令营、教育基地等,都是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各项活动的主要平台,实践结果表明,参与社会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具有的自我心理教育能力,还能够加强学生承受挫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对于完善学生人格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某些符合学生兴趣爱好,能够提高学生实践或创造水平的课程,教师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适当的增加,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2.保证评价的多元化。首先需要教师明确一点,应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多元化评价,是指通过互动化、动态化和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应用到的信息进行收集,以此为基础制定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发展目标和改进措施,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素质、转变教师观念等目标的评价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围绕着评价展开谈论,能够得出以下结论:评价对自信心的培养,具有其他活动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个性并且尊重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具有的创造欲望以及学习热情,能够得到充分的激发。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首先,学校可以设立悄悄话信箱,对不擅长面对面交流的学生而言,悄悄话信箱是他们倾诉的首选。选择信箱作为交流平台,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害羞,还能够使学生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或看法,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通过悄悄话信箱倾诉的内容,对心理健康问题加以解决;其次,针对中小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或相关课程,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对心理学知识具有系统并且科学的了解,并掌握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心理调节技巧。中小学阶段所开设心理课程,应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其中,理论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实际操作的内容则是在实践过程中,向学生提供调节信息的方法,较为常见的活动形式包括人际交往训练以及角色扮演。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训练掌握克服自卑、转移情绪、树立自信并且宣泄痛苦的手段,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最后,设立同时具备心理咨询和治疗两种功能的服务室,近几年,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具有的重要作用,如何使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自然成为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主要话题,设立心理服務室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是在小学、初中还是在高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都已经由过去的害羞、拘束,转为落落大方。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治疗服务,都已经不再是少数学生基于自身情况所提出的要求,而是作为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存在。总的来说,想要保证心理咨询取得符合预期的效果,从事相关咨询工作的教师,不仅需要理解并且信任学生,还需要严格遵守“聆听、疏导、保密”的原则,这是因为,咨询取得成功,前提是在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只有这样,师生双方才能在心理和情感等方面展开充分交流,使心理转化成为现实。

    综上所述,作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社会各界都应当对心理健康教育引起重视。教师应当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引起重视,家长则应当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配合教师完成相关工作,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不适应行为在中小学生身上出现的可能,还能够减少违法现象发生的概率,提高中小学生具有的心理承受力,为他们的成长提供符合心理预期的环境,希望文中讨论的内容可以在某些方面给中小学教师以启发,为相关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基。

    参考文献:

    [1]王专元,郑霞.西部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因及对策[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03):66-68

    [2]蓝艺明.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6(02):27-29

    [3]李小林,李金贵.家庭、学校、社区协作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