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李志芳

    摘要: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影响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作者界定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分析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素构成及现状,提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即强化顶层设计、开展系列培训、营造良好氛围,文章对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8-0066-04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丰富以及互联网教学环境的优化,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即能够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优化教学效果的能力。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支持,以教学过程为依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学习提供传统教学很难或无法实现的、更加便捷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理解重点知识,有效化解知识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作为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的主体对象,应具备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并将其整合到课程教学中,完成更优质的教学的能力。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要素的构成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更优质教学的能力,要求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技术、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实现融入信息化手段,有效高质完成教学目标。

    1.教学观念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要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对象,充分挖掘信息化手段,将课程内容和信息化手段有机结合,提升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代教学理论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和“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理念,信息化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的需要,个性化地进行指导,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要以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基础,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决不能脱离教学实践,因此,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2.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提高学生学习绩效的过程和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策略和方法,达到充分且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从而科学合理安排教学中各个环节和要素的过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也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实施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教师应该针对学科特点和内容的要求,运用信息化手段设计教学以达到更优质的教学效果,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组织

    信息化教学组织是依据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的,在信息化教学组织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等因素,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教材讲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就是最高层次的教学组织。教师在依据信息化教学设计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修正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教学内容也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结合课程特点,按照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按照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模块化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方式重新整合,以碎片化的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等建成与实际教学需求相匹配的在线课程,很多院校将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后录制成微课上传到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整合后的教学内容,為学生提供针对性更强、更加深入的专业指导和课程学习支持,同时也为教师组织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便利。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打乱教材章节顺序重新有序组合。

    5.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教学普遍采用的模式。“线上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借助课程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通过平台上传教学资料、教学视频等,便于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进行自主预习与复习;“线下教学”主要指课堂教学,教师通过现场教学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集中分析、讨论与解答,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提高了课堂时间利用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该教学模式还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线上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师生互动更加频繁,提高了学习效果,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课堂学习更加有效。

    6.教学技术

    职业院校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突出实践教学,微视频教学方式难以实现手把手的实践教学,教学技术的创新为职业教育呈现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如VR技术(虚拟现实)、AR技术(增强现实)等创新技术,可以提供更加真实的沉浸式体验和虚拟式体验,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有些院校针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开发了虚拟仿真系统,实现了人机对话,有效推进了工学结合,优化了实践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课程质量和学习质量,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建构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信息化教学评价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更应注重形成性评价,即评价方式要以学生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进行,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要涵盖同行、学生、督导、企业技术人员、职业教育专家等不同人群。在网络教学系统平台上线运行的课程,系统可以自动记录学习数据、互动数据等,可以采用系统的自评功能、他评功能、学习效果的统计分析功能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学习进行综合评价。

    8.教学环境

    信息化教学环境,具体包括网络教学平台、教师端、学生端、管理端。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可以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企业岗位技能标准库等资源,也可以共享网络名师资源、在线图书资源等;教师运用教师端可以建立和管理课程、实现发布学习任务、在线互动教学、线上答疑、在线测试、在线评价;学生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可以完成课前预习、在线测试、课后作业等,也可以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互动、提问、留言,学生之间在线讨论等;管理人员运用管理端对课程建设情况、资源利用情况等进行大数据分析。

    二、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针对上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要素,职业院校仍普遍呈现教师的信息化意识不够端正、信息化知识缺乏、信息化能力不足的现状,主要体现为:

    1.信息化意识不够端正

    随着“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也将互联网应用于教学中,因此,云教学平台即网络教学平台应运而生,很多职业院校已经建设这类平台,但其应用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率比较低,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讲授,教师与学生在线互动较少甚至没有互动,教师的访问量多为建设和上传课程,与教师的应用相对应,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率也很低,学生的访问量多为上传作业。由此可见,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对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及应用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信息化教学意识不够端正,普遍存在对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愿望不迫切,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还较为淡薄等问题。

    2.信息化知识缺乏

    信息化知识包括信息化教学理念及信息化教学技术与工具应用等方面的内容,信息化知识缺乏主要体现为信息化教学理念模糊,不了解或不会使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与工具,更没有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和使用课程,不使用网络平台公共资源,也不进行在线教学互动等,当然更不会将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理念和方法应用于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对教师信息技术和工具培训不系统,大多仅依靠教师自学掌握一些技术和应用,故存在信息化知识缺乏的问题,信息技术和工具应用于教学的形式也很单一,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认识存在误区,即认为信息化教学是将大量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刻意强调信息化的作用,而忽略了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这类错误认识同样也体现了教师信息化知识的缺乏。

    3.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

    职业院校教学信息化能力是能够融会贯通运用信息化教学理念,将信息化教学技术与工具服务于教学的整个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效整合,将整合后的课程通过搜集资料、搭建平台、制作视频、建立题库等环节建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综合运用各种策略和方法,以应用于在线互动教学,由此可见,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包括信息综合应用能力、知识加工及梳理能力、新媒体创作能力、思维发展能力、授课方式创新能力、与学生信息化交流的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等。但是,大多职业院校教师只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知识技能不系统,应用不熟练,信息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在建设管理平台、建设课程、运用资源、制作视频、教学互动、协作学习、测试评价等教学过程中难免力不从心,可能会影响到教学资源的质量和使用效率。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教师信息素养包括信息化意识的培养、信息化知识的掌握、信息化技能、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职业院校的实际,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强化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以免出现各自为政、分兵把口的局面,从而造成资源难以共享、信息难以互联互通的后果。顶层设计就是要实現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要结合学校实际,建立长效机制。

    (1)组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以院长为组长,各系部负责人、信息化专家等担任组员,确保领导小组的领导效能。领导小组要深入分析职业院校学科(专业)、课程特点,形成以“岗位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并结合信息化环境下职业教育特点,规划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计划,确保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与长效性。

    (2)完善运行机制。要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确保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工程的可持续性与顶层设计的有效落实;完善领导组织机制,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制定教师信息化成长计划,有序推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完善考评机制,将教师信息化素质纳入教师考核,建立教师信息化成长奖励机制,以考评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同时推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课题研究。

    2.开展系列培训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据此可以看出,信息化意识培养、理念提升、技术工具应用、工具与课程的有效融合等方面的培训成为了信息教学能力系列培训的内容,这几方面的培训也恰好应对了信息化意识不够端正、信息化知识缺乏、信息化能力不足的现状。

    (1)信息化意识培养。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提升,首先需要加强信息化意识的培养,提高信息化教学敏感度,意识培养中,教师的自我发展信念是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驱动力,自主学习、自我提升,是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自主学习提升了教师个人的信息化教学意识,经验分享、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协作交流,让更多的教师投入到信息化教学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意识,营造了信息化教学氛围,组建了信息化教学团队,促使团队成员共同提高。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综合能力强、信息化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职业校院要为表现突出的教师提供更高层次的培训,同时为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讲座、研讨等形式向其他教师传授经验和自己的学习成长历程等,进一步扩大辐射效应,带动更多的教师加入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建设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理念提升培训。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必将对教育管理、思维方式、学习行为、教学评估等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和挑战,信息化教学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因此,职业院校需加强理念提升培训,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牵引,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为特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为教学模式,以推动职业教育提升为目标”的“互联网+职业教育”新形态。

    (3)技术工具应用培训。在信息化教学理论提升培训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教学信息技术与工具的培训,如微课及动画视频制作工具:Camtasia Studio、会声会影、屏幕录像专家、格式工厂、优芽等幻灯片制作工具:PPT、Focusky、Prezi、斧子演示等,问卷星等评价工具,思维导图工具Xmind,协作学习工具:Tower、钉钉等,动态电子书工具IEbook。还应该对网络教学平台课程建设和使用、网络优质资源使用等进行培训,让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平台完成教学及管理。

    (4)工具与课程的有效融合培训。信息化教学由传统课堂延伸到在线网络,教师将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在网络教学平台创建班级、导入课程、发布任务、答疑解惑、建立题库、在线测试、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利用移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上传作业、学生互评。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工具与课程的有效融合培训,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及应用、智能终端应用、设计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将无序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经过整合的内容既要满足教师的教学,也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实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互融,课内教学与课后自学互融,促使教学资源立体化、课程内容任务化、交流方式多样化,更好地将信息化教学工具和手段应用于教学中,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营造良好氛围

    从平台、课程、教学、评价四个维度营造信息化教学的良好氛围,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完善的平台服务体系。信息化教学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支持,信息资源是基于互联网开发的课程,可借助各大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在线课程平台有智慧职教、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学堂在线、网易云课堂、好大学在线、超星泛雅等,基于这些网络教学服务平台,可进行在线课程建设、在线课程学习、在线教学互动、教学效果分析等,也可在备课、建课过程中随时调用海量名师视频、电子图书、期刊、课件等,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还可以提供全面的网络教学功能,包括作业、考试、通知、答疑、资料共享、互动课堂、PBL教学、统计等,除此之外,还可提供教学课程的管理与应用、教学互动与实时监管数据。该平台服务于教、学、管、控的全过程。

    (2)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建成网上博物馆、教学资源库,此类信息化资源具有在线和开放的特性,运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传播,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适用于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很多职业院校教师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将课程教学视频全部录制成5~10分钟的微课,以适应大众学习注意力普遍不超过10分钟的现状。同时,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在线课程还运用了网络教学平台具有的学习行为控制功能,如学习时间统计功能、后台视频暂停功能、教学视频间答题功能、视频防拖曳功能等,以规范学生课程学习行为,保证学习效果。除此之外,在线开放课程还可以满足学生离校顶岗实习期间课程的学习,由此可见,在线开放课程也正在改变着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

    (3)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从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合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从教学过程的设计到反馈和监控,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应当灵活恰当,而不是強硬应用,通过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也能够得到完整的展现。信息化教学以教学过程为依托,教师需要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①课前,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信息化资源进行筛选,并推送自主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情数据及反馈的问题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设计,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②课中,教师首先要应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测,确保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然后,通过答疑、讨论、实践、实验等形式共同研究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最后,对课堂教学效果予以检测。③课后,依托大数据和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完成复习和巩固。

    (4)科学的评价体系。科学的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检验教学情况,还可以有效推动信息化教学发展,提高信息化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评价对象应涵盖对教师、学生的评价,评价可采取自评、他评等多方评价方式。其中,自评的方式可以分教师、学生不同主体分别进行,教师、学生对自己使用信息化手段的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他评的方式,包括师生互评、师师互评、生生互评、管理部门对师生评价、教学管理系统对师生评价等,高职院校可结合本校信息化教学实际情况,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师生信息化手段使用情况及其效果进行评价,师生联动共同促进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有效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韦立立.全媒体时代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3):20-22.

    [2]秦志永,卢文青.微课时代信息技术与翻转课堂深度融合的实践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3):17-19.

    [3]何世松,贾颖莲.“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理论、要素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2):62-65+69.

    [4]陆明.我国职业教育MOOC发展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5):71-74.

    [5]董文娟,王萌,付海娟.“互联网+”时代基于MOOC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探究——以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3DS MAX”课程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2):93-96.(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