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践逻辑

    陈荣 张越群

    幼儿园环境的布置与设计在有形中渗透着教育理念,在无形中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特别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纵观幼儿园环境创设现状,不难发现两种典型形态:一种崇尚自然、作为教育的延伸,关注儿童经验;另一种崇尚人为创作,作为独立的资源,注重装饰与考评。何以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究其根源,皆源于同一立場不同实践逻辑。

    历经多年,“儿童本位”已全面渗透我国幼教领域,蔚然成风,但不同的行为逻辑会产生不同的实践后果,形成以上两种环境创设形态:第一种立足“基于儿童”的实践逻辑,教师意识到在环境创设中需要相信儿童,关注儿童的审美、观点以及儿童经验;第二种则立足“为了儿童”的实践逻辑,教师认为在环境中应该帮助儿童,为了儿童的发展,教师花费一切精力,尽职尽责,帮助儿童进入成人设定的成长轨迹。

    在当前学前教育事业追求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背景下,环境创设强调儿童的自主性,为了发展每一位幼儿,为了每一位幼儿的发展。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儿童从四周的环境中可以得到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布置环境以充实儿童的生活环境,丰富儿童的学习资料。”环境创设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且符合每一个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帮助每个孩子在环境中寻找自己独有的经验生长点,这样也才能回应面向全体幼儿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践行“基于儿童”的儿童本位逻辑。

    “基于儿童”实践逻辑,需要热爱童年。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写道:“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回顾童年,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以“儿童视角”去看待与对待环境创设,想想作为孩子的我们是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是如何去对待大自然的。如此这般,创设的环境便会充满了对童年的热爱,进而呈现出自然而然的童心。

    “基于儿童”实践逻辑的前提需要尊重儿童。蒙台梭利曾在《童年的秘密》—书中写道:“我们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这样最终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误会越积越多。儿童并不是什么也不懂,有时候成人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赏儿童,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多做自我反省。”儿童是有自主性的。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我们需要提倡要让儿童自己做主,肯定他们所想,尊重他们参与环境创设的权利。如此,创设的环境便会充满对儿童的尊重,进而呈现出自然而然的童趣。

    “基于儿童”实践逻辑,需要发现儿童。毕加索曾说,自己这一生都在像孩子一样画画。教育理论及心理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针,我们会发现儿童是发展中的儿童,教育决定发展,同时发展也决定着教育。虽然儿童对这些教育理论一无所知,但他们对喜欢什么样的环境、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却了然于心。教师不如停下忙碌的双手,放下对理论运用的执念,观察儿童,发现他们的喜好与文化,获取灵感、想象与创造,发挥儿童对环境的感知的敏感性。如此,创设的环境便会充满对儿童的欣赏,进而呈现出自然而然的童真。

    儿童之心充满着真善美,既是人生的起源,也是人类的归宿。在“儿童本位”的理念指导下,践行“基于儿童”的实践逻辑,我们需要热爱童年、尊重儿童、发现儿童,找到环境创设中的童心、童趣与童真,创设适合儿童并能与其互动的环境,潜移默化地促进儿童健康自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