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制作历史文化节目精彩传递民族文化自信

    朱旭

    

    

    【摘要】天津广播电视台滨海广播策划的系列节目——《城市记忆》,站在新时代的角度观察天津历史、天津文化、天津发展,通过客观搜集、深入挖掘天津鲜为人知的人或事,传递了城市文化自信,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以《城市记忆》节目为基础,全方位分析历史文化节目的内涵、效果、标准、创新形式及传播价值。

    【关键词】历史文化 城市记忆 传递 文化自信

    《城市记忆》是天津广播电视台滨海广播在2007年推出的一档文化气息浓郁、充满怀旧情怀的历史文化类专题节目,其站在新时代的角度观察天津历史、天津文化与天津发展,通过客观搜集、深入挖掘天津鲜为人知的人或事,采取专题纪实、故事讲述等手段,综合运用音响效果,传递了城市文化自信,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天津的历史文化和内涵精髓

    (一)基础:天津具有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

    天津是明朝燕王朱棣由直沽渡河南下夺得帝位后定名的,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1404年,即明朝永乐二年,天津建城设卫。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包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在内的九个国家先后在此地强占近1600公顷租界地,使天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设立外国租界最多的城市。

    天津收藏着中国最鲜活的记忆,一代政客名流云集于此,重大历史事件际会于此,中国革命纪念史迹、名人故居保存于此,“近代中国看天津”的核心旅游品牌因此熠熠生辉。与此同时,天津还是京剧大码头、北方曲艺之乡、歌唱家摇篮、中国话剧艺术发祥地……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等艺术品都展现了民间工艺的缤纷绚丽。另外,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一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也诞生在这里。

    正是基于这样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城市记忆》节目的采访选题和内容资源十分丰富,既可以深入600多年的城市历史,讲述天津老城文化、民俗文化和码头文化,也可以追溯近代百年历史,介绍洋务文化和租界文化,还可以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历史,阐述开拓创新的时代故事。

    (二)核心:认识天津的城市内涵与精髓

    “古今交融、开放包容”是天津的城市内涵与精髓,也是《城市记忆》节目的基调与核心。《城市记忆》从新时代的角度出发,通过观察天津历史、天津文化与天津发展,令节目产生“旧闻新知”的效果,使文化得到深度传承。

    回首600年历史,《城市记忆》先后制作了《回望老城厢》《天津的河》《寻根大运河》等系列节目;回顾近代百年历史,《城市记忆》先后推出了《起士林和天津的百年情缘》《爱在中国——苏格兰奥运冠军李爱锐的奔跑人生》等精品节目以及《我们的老学校》《天津小洋楼》等系列节目;追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历史,《城市记忆》策划了《归来》《海河音韵》等专题节目。

    无论是哪个年代的故事,无论是哪位人物的讲述,都在《城市记忆》中展现了与天津城市内涵与精髓的同频共振,努力做到了“古今交融、开放包容”。

    (三)情感:展现对天津历史文化的充分热爱

    一个历史文化节目的成功,除了需要丰富的历史资源、深刻的核心內涵,还需要制作人员的真诚热爱与付出。尽管《城市记忆》的节目负责人是法律和英语专业毕业,但由于从小生活在天津“五大道”地区,且家庭文化氛围浓厚,对天津历史文化有着发自心底的热爱,能够做到全情投入与付出。此外,其他编播人员都有超过十年的工作经验,与天津历史文化方面的学者保持着长期合作,曾深度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文化著作的学习与交流,对节目内容挖掘和质量提升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二、节目标准

    (一)尊重历史事实,承担社会责任

    《城市记忆》是一档严肃的历史文化专题节目,必须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基础,或是直接采访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传承人,或是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学者,或是查阅文献和档案,力求采集最真实的历史内容。目前,已采访的专家学者、亲历者及其后人近300多位。例如,在“寻找历史名人后裔,担任文化志愿使者”系列节目中,节目组先后采访了包括周恩来、李大钊、李季达、张伯苓、詹天佑在内的50位名人后裔,取得了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料。

    (二)实施精品战略,全程精心制作

    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快节奏的新闻报道和碎片化的新闻内容层出不穷,尤其是很多自媒体更加注重“标题”,而不是关注内容制造,让新闻渐渐变成“易逝品”。《城市记忆》着眼天津历史文化,实施精品战略,全程精心制作节目。

    近年来,节目始终保持每年一到两个大型系列专题节目的产量,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制作专题节目,在节目选题、采访线索、采访嘉宾、采访内容、节目结构设计、节目包装等流程上精益求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例如: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城市记忆》与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博物馆处合作推出《博物馆里的记忆》系列节目,对李叔同纪念馆、梁启超纪念馆、利顺德博物馆、北疆博物馆、天津体育博物馆等14家博物馆进行了全媒体宣传报道,推出了21期专题节目。节目播出后,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天津市文广局、博物馆专家和历史文化专家都对这一系列节目给予了高度肯定。

    (三)增强故事性,提高可听性

    故事性是《城市记忆》的重要标准。历史文化节目既要关注历史中的人,也要关注历史中的事,《城市记忆》力求挖掘历史上真实而有价值的故事,并在当事人、传承者或专家学者的讲述中,不断增添节目色彩与可听性。《爱在中国——苏格兰奥运冠军李爱锐的奔跑人生》讲述了奥运冠军李爱锐与中国的情缘,蕴含了信仰与爱;《我与那家书店——天津独立书店故事》阐释了“蚂蚁与海洋书店”的起起伏伏,体现了爱书人的执着与追求;《回望老城厢》《寻根大运河》旨在挖掘天津的城市发展特点,展示了沧海桑田的城市变化。此外,节目十分注重音效、音乐与节目的融合,充分还原了历史事实中的声音元素,进一步增强了节目的可听性。

    (四)促进节目创优与个人成长

    一档历史文化节目要获得成功,需要“社会满意、专家肯定与受众好评”,还需要编播人员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有所收获、不断受益。

    《城市记忆》节目多次被评为天津广播社教类“十佳栏目”。其中,节目负责人于霁丹制作的《起士林和天津的百年情缘》曾获2010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一等创优服务类节目,专题节目《逆转——中国运动员推翻国际兴奋剂处罚申诉成功第一案》曾获2011-2012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回望老城厢之老城里的胡同人家》曾获2014年第四届全国历史题材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广播专题节目三等奖。

    此外,编播人员也通过节目有所收获。播音员隋怡录制的节目《起士林和天津的百年情缘》获2008年度中国播音主持人最高奖项金话筒奖的播音作品奖,播音员张鹏录制的节目《老城厢的胡同人家》获2014年度金话筒奖播音作品奖。

    三、节目创新手段

    (一)系列化策划

    除了严格精心的制作标准,系列化策划是《城市记忆》节目区别于其他历史文化节目的重要特点。

    1.与系列述评相结合

    《城市记忆》节目与天津市和平区委宣传部、和平区文明办合作,从2017年1月开始,推出《寻找历史名人后裔,担任文化志愿使者》系列节目。该系列节目以爱国为主线、以传承为主题、以名人故居为链接、以在天津生活或工作过的历史名人后裔(家人)为线索,每期推出两位名人,通过访谈介绍名人的历史故事和精神品质,挖掘、整理和宣传历史名人家风、家事、家国情怀。节目共计26期,均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这一系列节目推出后,《城市记忆》节目继续整合素材与资源,将原先纵向——按人记录的角度,转变为横向——按精神品质记录的角度。2017年11月,在全国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之际,节目组创新性地将社教节目转变为新闻述评,推出系列述评节目《名人后裔忆家风》,从信仰理想、爱国进步、治学敬业、严于律己、与人为善等不同侧面点评了历史名人的精神品质以及家风传承,引领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2.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城市记忆》节目特别注重与主题活动的结合,尤其是与挖掘城市文化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

    自2016年下半年起,《城市记忆》节目连续推出《城市记忆·天津故事》系列主题活动:“展国企风采,讲品牌故事”及“传播医药文化,讲述品牌故事”主题演讲大赛。包括天津食品集团、天津港集团、渤海轻工控股、天津医药集团、天津纺织集团、大港油田、天津石化、国网天津电力等17家大型企业集团的近百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比赛过程异彩纷呈、紧张激烈。

    节目与主题活动的密切结合,全方位地宣传了天津国有企业品牌,深刻挖掘了国有企业的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赢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3.与大型异地采访活动相结合

    采访是历史文化节目的重要手段。基于此,《城市记忆》节目以特定主题为线索,组织了大型异地采访活动。

    2014年5月30日,《城市记忆》节目联合天津市政协文史委推出“走基层——大运河寻根”大型系列采访活动。活动历时两個半月,先后走进中国大运河沿线的北京、天津、德州、扬州、杭州等城市,收集到许多第一手的采访素材和音响,顺利完成了“本地异地基层采访”“多媒体线上线下报道宣传”“文化交流史料积累”“政府学者共同研讨”“市民听众积极参与”等任务。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城市记忆》节目结合之前的采访内容,联合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大运河沿线省份电台以及北京电台推出特别直播节目,为大运河申遗成功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4.与国际传播相结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同时强调,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历史文化深受海外华人和外国友人喜爱,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历史文化也是对外宣传、国际传播和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

    《城市记忆》节目在国际传播上做着有益探索,利用天津广播电视台在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东盟地区的海外播出平台,连续推出系列专题节目,介绍天津悠久的历史文化故事。大型外宣活动“全景中国·天津周”及“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主流媒体天津行”活动都以《城市记忆》节目的采访选题和资源为基础,推介天津城市形象。

    2017年6月19日至23日,天津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中心《全景中国》节目,围绕天津市内五家特色博物馆,共同策划推出《博物馆里的记忆》系列节目,分别制作了《北疆博物馆里的岁月传奇》《萨马兰奇纪念馆的中国情》《与天津体育博物馆的记忆对话》《天津邮政博物馆里的记忆》《利顺德博物馆里的天津百年故事》等九期节目,并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地方合作电台、华语环球网、苹果博客等平台发布。

    5.与展示评选相结合

    历史文化节目还可以与展示评选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展示评选活跃节目传播形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从而调动报道对象参与节目的积极性,为政府推荐典型、树立榜样。

    2016年,随着《我与那家书店》系列专题的播出,《城市记忆》联合天津市文明办、天津市新闻出版局在“世界阅读日”来临之际,举办了“我心中最美的独立书店”全媒体展示及评选活动,选出了天津十家“我心中最美的独立书店”,并在4月23日“世界阅读日”当天举行授牌仪式。

    6.与高端讲座、研讨座谈相结合

    在《天津的河》大型系列节目、《走基层——寻根大运河》系列节目、《博物馆里的记忆》系列节目圆满完成后,召开研讨座谈会,总结经验、听取建议,进一步提升了节目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记忆》节目与天津金融博物馆合作,每月在天津金融博物馆举办一次时长三个小时左右的公益文化讲座,由专家将天津历史上与金融、经济相关的故事呈现给广大受众。

    (二)动态化展示

    1.加强与听众的互动交流

    传统的历史文化节目大多是静态的,《城市记忆》节目突破这一原有形态,对节目进行动态化展示。其中一个方式就是不断加强与听众的互动,通过电话、微信留言等方式,为节目增添动态效果。

    2015年11月至12月推出的《我们的老学校》系列节目,就通过电话热线的形式,滚动征集广大受众“与学校有关的记忆”。节目组每天都能接到很多听众打来的电话,他们向节目组叙述自己的回忆以及收听节目的感想,形成了有效互动,为专题节目补充了很多内容。2016年3月至4月,《我与那家书店》系列节目也采取同样方式,征集广大听众关于读书和书店的故事。2017年5月18日至6月7日,《博物馆里的记忆》系列节目推出微信点评活动,邀请听众在微信专题下留言互动。这些留言中,有听众多次参观这些博物馆的故事、感受,对天津感情的抒发,有对《城市記忆》能推出这样的系列节目的感谢……

    2.与动态新闻事件相结合

    《城市记忆》节目加强动态化的另一个手段,就是策划与发掘动态新闻事件,让新闻事件贯穿系列节目的始终,形成连续收听、持续关注的效应,以扩大节目影响力。

    2015年11月至12月,《我们的老学校》系列节目播出时,节目组接到一位听众的热线电话。她说,他们一家人与天津第九十中学有着很深的渊源。1978年,她刚到第九十中学上高中,黄景铭是她的英语老师,有缘的是,黄老师多年前也曾教过她的父亲。她希望通过节目找到这位当年教过她、让她至今难忘的老师。经过一周努力,节目组联系到黄景铭老师的家人。虽然黄老师已经去世,这位听众还是携父亲和姐姐专程拜访,表达他们对黄老师的怀念。

    以下是《寻找黄景明老师》节目内容节选:

    热情的交流,共同的怀念。黄老师的大儿子黄邦泽说,父亲黄景明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没有惊天伟业,也没有富贵钱财,这么多年后还有学生怀念他,社会还在宣传父亲的故事,真的让他们很感动。

    【录音:我也很感动,感谢咱们滨海广播能够把大家聚到一块。听到陈老先生的回忆,还有他女儿说的这些,从前我感到我父亲就是平平凡凡的老师,我没想到以前的学生现在还能想起他来,挺感激他们,能回忆到他,发自内心的真情感激从前的老师,我父亲也应该感到很欣慰。

    实现了自己和父亲多年的愿望,陈桦女士非常感谢滨海广播的帮助,她说,教师节只是一年中的一天,但对老师的思念永远镌刻在每个学生的心里。

    【录音:今天特别幸会,能到黄老师家里跟黄老师的孩子们见面,通过看黄老师的日记,以及哥哥姐姐介绍黄老师,我们更进一步了解黄老师,从黄老师身上学到更多的精神思想,可以来教育我们的孩子们怎么去做人,怎么把自己修炼得更好。黄老师虽然走了,但是他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我们做人要按照黄老师去做,这又是一种传承。所以说黄老师没有走,永远跟我们在一起。

    (三)融合化传播

    1.新媒体加强历史文化节目的传播实效

    《城市记忆》节目现已具备成熟的运作流程和宣传模式,往往是一次采集制作后,在微信、“喜马拉雅FM”等多个平台推送,以此扩大传播范围,加强传播实效。例如,《博物馆里的记忆》系列节目微信传播阅读量就在两万人次以上,转载量达到5000多人次;《城市记忆》节目与天津金融博物馆合作的“金融故事会”除了开展线下讲座活动外,还利用手机客户端进行线上直播,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在线收看高达8000多人次。

    2.传统媒体在文化传承与收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依然具备重要价值:一方面,传统媒体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能够起到传承文化和收藏档案的作用。

    2016年在“我心中最美的独立书店”全媒体展示评选互动后,节目组结合《我与那家书店》系列节目的主要内容,编辑制作了专题书籍《书香辨踪——寻找天津最美独立书店》,讲述独立书店的人和事,公布作者的采访手记,展示了天津首份独立书店手绘地图,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同时,专题书籍通过二维码与广播音频节目连接,搭建了融合传播的新平台。目前,《博物馆里的记忆》系列节目的文字稿件、微信留言、采访手记及博物馆推介等内容正在整理,随后会编辑出版专题书籍。

    此外,节目组的大量采访素材和作品稿件还与天津市档案部门共享,为积累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定贡献。

    四、社会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渐高涨。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满足人民需求,《城市记忆》节目以天津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故事,严格把握节目标准,通过系列化、动态化、融合化等不同形式,制作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媒体产品。这些媒体产品成为宣传推介天津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充分展现了天津“古今交融、开放包容”的文化内涵。

    《城市记忆》节目全情投入,不断探索,将精彩的节目内容及其文化内涵,通过线上传播与线下交流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天津本地与全国相联动、海内外有机互动的形式,生动讲述了天津600多年历史文化的故事,展现了这座城市乃至中国的文化自信。《城市记忆》节目十年的积累与努力、坚守与创新,为国内其他城市的文化产品创作和国际传播工作带来了启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社会价值。

    (作者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台滨海广播)

    (本文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