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路遥的劳动观

    裴蕾

    【摘 要】路遥是当代著名乡土小说家,他一生致力于以“农村”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其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描写了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下,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以及劳动人民与命运的斗争过程,蕴含了作者丰富的劳动观。

    【关键词】路遥;劳动观;《平凡的世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3-0212-02

    一、劳动与文学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1]由此看来,劳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的模仿与超越,因此在多种关于文学起源的学说中,“劳动说”广受支持,纵观中国文学史,无论是在远古遗存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当代文学中,“劳动”这一概念都占据了核心位置。可以说,文学与劳动的关系密不可分,对文学作品的探析有助于我们总结作者的劳动观。

    二、《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创作于1982年,1988年完稿。小说的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以黄土地为背景,围绕着平凡人的奋斗史展开,其中,“劳动”一词贯穿小说始终,成为解决各种矛盾纠葛的关键,是小说的主旨所在。

    三、路遙的劳动观

    (一)劳动是战胜苦难的途径。苦难是文学创作宝贵的养料,这在《平凡的世界》中也不例外。

    孙少安一家是双水村唯一一户外姓人家,夹在田、金两个庞大家族之间,家中的光景一直“烂包”得很,家中的劳动力几乎只有孙少安一人,这家人似乎永远摆脱不了“借债”的命运。但是,孙少安并没有被苦难压倒,他十八岁就当上双水村生产队的队长,一心想为队员摆脱贫困。同时,他思想开放,眼光长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领生产队分田单干,后来又抓住时机,承办砖窑厂,彻底改变了自己和全家的命运。另一位主人公孙少平则是在双水村外的世界中与苦难斗争,他为了追求广阔的精神世界,成为了一名矿工,在那里他真正接受了现实的洗礼。在第一次发工资时孙少平拿到的工钱最多,并且在之后的日子里,孙少平不再是那个让人瞧不起的穷小子,他成了宿舍里的“人物”。孙少平领悟到:“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要想求得解放,唯一的出路就在于舍身投入劳动。”[2]

    路遥在小说中无数次提到劳动对苦难的作用,可以说通过劳动去战胜一切困难是《平凡的世界》中最鲜明的观点。

    (二)劳动是伟大感与渺小感的结合。劳动这一行为本身是神圣的,但劳动的主体——人,是极渺小的。人在某些客观条件下是无能为力的,特别是在一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面对灾祸人们只能选择接受。但恰恰就是这种渺小感,使劳动者又极易获得成就感。

    失去双腿再也无法开车的李向前一度丧失活下去的信心,但是当他走出阴霾后,重新为自己找到一份工作(修鞋),他重获了新生。他认为:“作为一个男人,不劳动而靠老婆养活,便失去了活人的尊严。只有劳动才能使人有尊严地活着啊!”[2]由此可见,对劳动的高度肯定蕴含着一种强大的解放力量, 使中国下层社会的主体性包括这个主体的尊严得到了确定[3]。

    此外,孙少平在给兰香的信中说:“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苦难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2]身份的渺小与劳动的神圣达成一种平衡,最终使人内心平静,这也许就是“靠自己生活,灵魂都是安宁的”这句话的含义。

    (三)劳动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孙少平初到黄原去揽工时,因为没有经验且身子骨不精壮,屡次被工头拒绝,后来他通过表舅的介绍,来到一个筑窑的工地上当小工,逐渐熟悉了工地上的活儿,于是他再次到黄原时很快就找到了工作。但他勤勤恳恳地干活,最后却两手空空,因为他将所有的工钱都帮助了小翠,一个被工头欺负的乡下姑娘。孙少平揽工的最初目的就是赚钱为家中减轻负担,从这个角度来讲,孙少平这次劳动是一无所获的,但是在他劳动的过程中,他的精神是富足的,他内心平静,也不会为此而懊悔。这正印证了“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精神就会从琐碎生活中得到升华”[2]这句话。

    “个人一生的命运不断改写,也是‘月有阴晴圆缺的事理。”[5]人不可能总在劳动中有所收获,正如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路遥举例所说:“一个农民春种夏耕,到头一场灾害,颗粒无收,他不会为此而将劳动永远束之高阁,他第二年依然会心平气静去春种夏耕而不管秋天的收成如何。”路遥坚信“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4]

    (四)劳动给人以使命感。《平凡的世界》中每一个人物都是劳动者的形象,他们从事着不同的劳动,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舍我其谁、自我奉献的精神。

    孙少安是双水村的“名人”,这不仅在于他农活干得好,更重要的是他敢为人先,第一个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个开砖窑做生意,第一个向政府贷款……正如“城市底层贫民的生活,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的矛盾心理”[6]这句话所说,因畏惧改变的心理阻碍了当时很多人前进的步伐,而孙少安能够突破这种思想的束缚,肩负起带领双水村共同致富的责任,特别是在他被评为“冒尖户”后,为了给更多人提供工作,他顶住压力扩大砖窑厂,最终将自己的砖窑厂发展成双水村第一个乡镇企业。小说最后特别写到孙少安自掏腰包重建双水村小学,接替村委会主任的职务,这是对他能力和责任意识的肯定。

    孙少安的责任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作为孙家的顶梁柱,他虽然年少时读书成绩优异,但是为了家里的生计,只能牺牲学业,与父亲共同挑起家庭的重担,对他来说,对家庭的责任和付出是在劳动中衍生出来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责任感与劳动相互作用,使他成为一个富有使命感的劳动者。

    (五)劳动是人生命的必要。路遥在后记中写道:“人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因而在他看来,劳动作为生存的唯一条件,是人一生都无法停止的活动。

    孙少平在矿场工作不久就诞生了一辈子为中国矿业奋斗的想法,尽管后来他在矿上被矸石砸中了脸,毁了容,但他还是选择回到大牙湾煤矿,继续从事他热爱但又危险的煤矿事业。毁容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某种危机,只能靠强度的体力劳动来获得解脱。劳动,永远是他医治精神创伤的良药”[2]。可以看出,劳动对孫少平来说不止是谋生的工具,更是他的精神寄托,他在矿上靠劳动得到的荣誉让他更加确信“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人的劳动和创造才是最值得骄傲的”[2]。“在对立与矛盾中挣扎生存,是那时社会中每一个人的缩影”[7],而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4],所以孙少平选择了回到煤矿,一生劳动。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但在笔者看来,路遥本人算是个理想主义者,这就使小说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他着墨于人性之美,肯定劳动的价值,他在小说中体现的劳动观都是正面、积极的,他构建了一个平凡的“理想国”,让其中每一个付出劳动的人都有所得。这也是这部小说能够为当时、现在乃至将来众多平凡的劳动者所追捧的原因所在,他为人们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引起读者的共鸣,让无数平凡人投入到不平凡的事业中,在平凡的世界中活出不平凡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3]黄子平,张楠.当代文学中的“劳动”与“尊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J].大众文艺,2019,(03):4.

    [4]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

    [5]马秋月.永结无情游——浅析老舍《月牙儿》的文学特色[J].汉字文化,2019,(06):39.

    [6]夏天.黑夜里沉没的月牙儿——赏析老舍的《月牙儿》[J].汉字文化,2019,(03):64.

    [7]刘弋舸.悲哀与幸福,死亡与活着——我读余华《活着》[J].大众文艺,201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