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刘书峰 赵灿

    

    

    【摘要】在2020年12月30日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迎来80周年纪念日的时间段里,多家广电媒体的手机客户端及微信公众号以此为主题制作了形态各异的新媒体产品。本文对中央级广播电视媒体、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和其他机构制作的相关新媒体产品进行梳理,发现相关新媒体产品普遍采用音视频结合的方式,结合自身历史和特点,拓展与纪念主题相关的内容,丰富叙事视角,成为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回顾历史、传承精神的创新实验。

    【关键词】人民广播事业 ?广播史 ?新媒体 ?专题报道

    【中图分类号】G222 ? ?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12月30日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80周年纪念日,这是我國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共同的节日。全国各级广播电视媒体及相关机构通过举办座谈会、朗诵会,编印书刊,开展征文活动,组织融媒体专题报道,对广播电视从业者进行历史教育,激励广播电视从业者守正创新,继续前行。在纪念日前后,各相关单位利用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新媒体专题报道,成为这次纪念人民广播事业创建80周年各类宣传报道中亮眼的新形式。

    一、浓墨重彩、守正创新:新媒体专题作品综述

    在纪念人民广播80周年报道中,各级媒体发挥融合创新的优势,以传统媒体优势为依托,与新媒体平台深度融合,结合各自实际,运用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方式,在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中制作并推出了许多新媒体作品。

    (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精心策划

    2019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总台“守正创新,把新媒体新平台建设好运用好”①。在纪念人民广播80周年报道中,总台旗下诸多新媒体平台推出一系列形态多样的融媒体策划和作品。

    总台基于5G+4K/8K+AI等新技术推出的高品质声音聚合分发平台——云听策划了大型融媒体活动 “声动80·云听未来”和特别节目《千里共良宵》,回顾人民广播80年的发展历程,展望广播融合发展的未来。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总台综合性视听新媒体旗舰平台——央视频推出多个专题:在《新影像》栏目推出“声音里的80年策划",采用影像资料与声音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开端和发展;在《微记录》栏目中,以年轻人熟悉的话语方式,从年轻人的视角回顾广播事业的发展历程,同时展现当前广播事业融合发展的新面貌。

    在总台微信公众号平台中,中国之声频率发布声音作品《声声守望》,并加以图文说明,讲述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多个历史性时刻,向人民广播80周年致敬;文艺之声频率则在央视文艺客户端推出大型专题《80年·电波故事》,通过邀请亲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戏曲、曲艺相声、文学节目发展的几代节目编辑,讲述中国人民广播电台数十年文艺节目发展中的故事,以戏曲、曲艺、文学三大文艺专题献礼人民广播80周年。总台央广网推出新媒体作品“中国人民广播80周年有声图鉴”,以横屏长图声音漫画的形式讲述人民广播80年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历史时刻。

    总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微信公众号CMG观察以自媒体博主探访中国之声的方式,展现电台节目的录制现场、工作流程、后勤保障以及广播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以中长视频的形式将新时代广播背后的故事展现在公众面前。

    (二)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多角度开拓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在延安,后在人民解放区历经多次转移。陕西、河北等地与延安广播创办及转移直接相关的广播电视机构,结合这段历史制作了一系列纪念性专题。在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地陕西延安,延安人民广播电台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从历史走向未来》多媒体作品,结合文字音频和视频向人民广播80周年致敬;延安新闻纪念馆的微信公众号在专题中发布诸多史料照片,并在线下举办相关纪念性活动。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微信公众号则以史料照片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讲述了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转战太行山在解放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故事,并且对这一阶段中的广播人和事进行了介绍,还结合涉县“红色文化之乡”的来源对主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开掘。

    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媒体也不约而同地以新媒体产品形式纪念人民广播80周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旗下的中国有声阅读微信公众号推出人物专题策划“有声辉煌”,以声音作品和图文结合的形式,通过讲述广播人故事,展现中国广播事业发展中的人物群像。山西广播电视台FM904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了系列广播史专题作品《划破夜空的灯塔》幕后创作过程。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电台工厂微信公众号以声音作品《初心璀璨 金音嘹亮》向人民广播80年致敬。

    还有一些地市级广播电视机构也结合本地情况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多个新媒体专题。浙江诸暨融媒体中心运用图文作品回顾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同时讲述诸暨人民广播电台的开办历程。陕西宝鸡人民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则从宝鸡人民广播电台事业发展和宝鸡听众的视角出发,回顾宝鸡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三)其他机构各显特色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广联)是由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及相关行业的社会组织和会员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为纪念人民广播80周年,中广联在北京召开座谈会,编纂《声音的回响——中国人民广播80年纪念文集》,进行学术主题征文活动,隆重纪念人民广播80周年。此外,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在微信公众号中发布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组委会所制作的《纪念人民广播80年特辑》,回望人民广播事业从延安走向世界的奋斗足迹。

    作为中国广播电视人才的“摇篮”,中国传媒大学的多个机构也制作了多个相关融媒体产品。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以动画的思维和手段,采用“幕剧”的形式,化身主人公“兔子”,讲述早期广播人员如何突破重重困难,最终建成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故事。现代动画与历史视频融合,独具特色。

    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新媒体特点突出

    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新技术和新平台的使用让广播内容生产出现了更多可能性。在本次纪念人民广播80周年报道的众多新媒体专题中,作品的内容、形式以及内容生产的主体都展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视听融合,丰富专题样态

    广播媒介有速度快、传播广等优点,以声音作为其主要的传播介质。随着应用于媒体的技术不断进步,广播打破单一音频传播形式的局限,此次纪念人民广播80周年报道的新媒体作品呈现出更多的样态。移动端内容具有迅捷、简单、直观等特点,凭借易于理解的优势迅速夺取受众注意力。②在诸多人民广播80周年专题报道新媒体作品中,大部分作品仍然以声音这一广播最基本的手段为主,同时增加了多种视频作品、文字作品、H5、漫画等表现形式。总台云听推出的《声动80·云听未来》节目以直播的形式与广播人进行座谈,还开辟了H5专区以及视频展示区,通过多媒体方式立体化展现广播事业发展成果。《新影像》栏目“声音里的80年策划”制作了以影像资料为主的视频作品;《中国人民广播80周年有声图鉴》则将声音漫画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受众带来更加可见、可感的视听体验。

    (二)結合实践,拓展作品广度

    各专题报道以纪念人民广播80周年这一主题为基础,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新媒体的技术和平台优势,在挖掘历史、线下互动等方面都做了新的拓展和尝试。

    一是以纪念人民广播80周年为契机,梳理和介绍本地广播电视史。二是线上线下联动开展活动。如延安新闻纪念馆,不仅在其微信公众号中通过史料照片致敬人民广播,同时也在线下举办相关纪念性活动。多家机构以纪念人民广播80周年这一主题为切入口开展征文活动,包括中广联组织的学术主题征文与评奖。

    (三)多方视角,创新内容叙事

    自从1980年12月确定1940年12月30日为中国人民广播纪念日以来,广播电视系统每逢五年或十年都会组织纪念活动。比较大的活动是1990年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50周年纪念大会,江泽民、邓小平等领导同志题词祝贺,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到会讲话。这些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主要都是由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单位组织的。在这次纪念人民广播80周年的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看到全国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媒体机构及相关单位的纪念专题。这是真正进入融媒体时代出现的新现象,有关专题主体的多样性也使得这些新媒体作品的叙事视角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三、启示与思考

    人民广播事业是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实现了长足的发展。纪念人民广播80周年的新媒体作品所反映出的是当代广播人继承和发扬中国广播事业对党忠诚、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的优良传统的信心和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随着媒体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此次纪念活动中的新媒体专题作品从内容、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开拓,展现出了弘扬传统、守正创新的精神,极大丰富了纪念人民广播80周年这一主题的内涵。

    这些新媒体作品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在策划上,作为纪念日的专题,各单位本应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但许多地方媒体的新媒体作品仅以照片资料为主,内容略显单一。其次,有些微信公众号的专题中文字表述不够准确,容易引起歧义。

    注释

    慎海雄:《奋力打造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旗帜》,2020年第11期。

    王晓红、张辰:《融合传播的视频功能重构 ——基于央视疫情融合报道研究》,《当代传播》,2020年第4期。

    【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70年新闻传播史1949~2019”(19ZDA320)阶段性成果、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的研究成果】

    (作者刘书峰系中国传媒大学学术期刊中心编审、《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副主编,赵灿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聂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