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校合作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

    王雪 向葵花

    摘? ?要

    社会多元文化快速发展时期,家庭和学校作为不同的教育责任主体,在教育理念、诉求、方法等方面可能存有差异和分歧,由此产生双方合作中的文化冲突与碰撞。敢于面对冲突、正确对待分歧将促进家校合作的有效进行。家校合作中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家校育人观念、育人环境、育人方式三个方面,究其根源深受社会多元文化、家校角色文化、家校阶层文化的影响。面对复杂难解的家校文化冲突,营造社会文化和谐大环境、谋求家校双方共识与理解以及构建家校文化融合体系或许是消解家校合作中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家校合作? 文化冲突? 多元文化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中国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机遇和挑战,人们体验着多元文化带来的丰富人生,同时也感受到了不同性质的文化发生的碰撞与冲突。这种文化的冲突充斥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和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责任主体,在教育理念、诉求、方法等方面可能存有差异和分歧,由此两者间的文化冲突在所难免。所以,正确认识家校合作中文化冲突产生的根源,探究文化冲突消解的有效措施,营造家校共育的新格局,成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一项紧迫课题。

    一、家校合作中文化冲突的内涵与表现

    1.家校合作中文化冲突的内涵

    文化冲突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在相遇之后因差异而产生矛盾并引起相互摩擦、冲撞或对抗的状态[1]。家校合作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主要是指学校和家庭作为两个独立的社会子系统在文化交往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摩擦和对抗。学校和家庭作为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两大主体,二者的互动关系既有和谐、一致的一面,也有存在冲突、对立的一面。敢于面对冲突、正确对待分歧将会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了解,达到双方之间力量的均衡,从长远看也有助于凝聚并增强家校之间的教育合力。

    2.家校合作中文化冲突的表现

    (1)家校育人观念的冲突

    价值观念的冲突会造成家校主体间思想观念、处事准则、行为方式的相斥,进而带来家校文化上的碰撞与冲突。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受社会和政府的委托,按照政府所认可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来教育学生,对学生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这意味着,教师与社会、政府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契约关系[2]。在这种契约关系中,教师是国家主流文化观念的代表者,其价值取向较为单一,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和所采取的行动反映了社会和政府的一般要求,表现出相对的一致性和普遍性。家长群体受自身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职业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更容易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在对待教育问题上也各有立场和想法。当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文化交流沟通时,容易出现与家长所持的思想观念和处事准则相斥的情况。

    (2)家校育人环境的冲突

    长期以来,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育人机构,主要承担着培养、教化的功能。家庭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除了具有养育和教育等本原功能外,在经济生活的基础上也衍生出了休闲、娱乐、情感等生活功能。育人环境作为重要的育人载体与途径,家庭与学校功能的差异容易使二者在育人环境营造上出现冲突。学校育人环境的建设倾向于通过提供活动设施、改造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式打造隐形育人空间,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和成长氛围。这与部分家庭育人环境更倾向于打造温馨舒适、便于放松享乐的生活环境以實现其娱乐、情感、休闲等多方面生活功能相冲突,育人的效果会受到影响。

    (3)家校育人方式的冲突

    家校交往中产生的文化冲突还表现在家校之间育人方式的冲突上。因家长自身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人格特质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家庭在教养方式上存在较大区别,体现出各不相同的教养风格,如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等。从整体来看,家庭的教养方式极具差异性和零散性,对学生的发展较为欠缺系统规划和专业性指导。学校育人更具系统性和统整性,注重搭建多样化平台,使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多种育人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发展[3]。家庭育人理念及方式的单维化和片面性容易与学校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及行为产生冲突。

    二、家校合作中文化冲突的成因

    1.社会多元文化的并存与互鉴

    不同文化的冲突和对抗大多是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引发的,文化融合过程即是引发文化冲突的直接土壤[4]。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家校合作中的文化冲突是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在教育中的体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结构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样态,加之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化交流的方式越来越便捷,文化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不同文化的借鉴与创新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这样的大环境,为家校双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为家校文化之间的相互批判、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提供了可能性,使得家校文化在相互协商、对话与互鉴过程中得以共生。

    2.家校角色文化的差异与对立

    个体在交往活动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家校交往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教师扮演的不同角色规定了二者在交往过程中不同的行为倾向。在家校合作中,教师作为法定知识的权威,占有雄厚的文化资本,拥有知识、权力上的优越感。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主要为学生提供教育及成长所需的物质支持和监督保护。目前,受到社会转型及多元文化交融借鉴的影响,家长角色不仅仅局限于监护者、养育者、权威者,而更多的转变为学生的教育者、引导者、学习者、促进者,家长角色文化内涵的丰富致使家校合作中家长越位现象屡屡发生,由此必然会引发家校合作中文化的冲突。

    3.家校阶层文化的隔阂与错位

    阶层的形成受家庭经济地位、职业性质、受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影响,教师和家长作为两个独立的文化群体,在家校合作中有着各自不同的阶层文化,这种阶层文化致使双方的语言形态、知识体系、文化观念等有一定的差异,使得双方因阶层的固化在协商与对话的过程中较容易产生文化的隔阂与错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语言编码的差异导致家校对话不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社会不同阶层分别运用两种不同的语言编码系统,一种是精密型语言编码系统,其特点是用词较丰富、专业,句子结构也比较复杂;另一种是粗糙型语言编码系统,其特点是用词贫乏,缺乏逻辑性、严谨性,句子结构简单,情境依赖性强等。家校合作需要运用语言这一媒介展开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而教师群体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主流文化代表者,在家校交往中更多使用的是精密型语言,而家长群体因职业性质、经济地位等的不同,所运用的语言编码呈多样化形态,且以粗糙型言语编码系统为主。两种语言编码系统的对话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摩擦与碰撞,进而产生家校文化对话的障碍与冲突。

    (2)文化优越感的存在导致家校协商阻隔

    文化优越感,也称文化中心论,一般指个体以为自身的文化背景、所持的文化观念长于别人、强于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家长和教师因各自阶层文化的不同,固守着各自的文化优越感。他们在家校合作中容易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认为自己文化的行为标准是所有文化的标准,这就使得双方在面对教育问题时会出现固执己见、互不退让的情况,进而导致协商失败。

    三、家校合作中文化冲突的消解策略

    1.营造社会文化和谐大环境

    (1)开展以包容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对话

    文化对话是一种跨文化的人类活动,是不同文化实体(在民族、地区或区域层面上)的交往;它能消除彼此文化的局限性,使不同的文化实体间达到一种彼此认识、相互理解、支持合作、创新发展的境界[5]。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环境,要坚持以包容为主基调贯穿于文化对话的始终,在尊重多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和加强国家文化认同,逐步培养文化理解和自觉。同时,在正确认识文化对话本质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文化范式,着力打造多样文化对话平台,逐步实现多元文化主体间通畅的对话与协商,在相互交融、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共生发展,为家校合作中的文化冲突的化解提供有力保障。

    (2)营造以和谐为主导的社会文化氛围

    社会应努力营造尊重多元文化发展的和谐环境,着力营造和谐文化氛围。一方面,面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交融和碰撞,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来引领社会多元文化和谐发展,努力营造在多元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的和谐局面。另一方面,努力将和谐理念、和谐精神丰富发展并纳入到公民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当中,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风尚,使和谐文化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体现在全体公民的生活实践和日常生活当中,真正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力量,进而为消解家校主体间的文化冲突提供有效助力[6]。

    2.谋求家校双方共识与理解

    (1)明确家校职责,廓清合作边界

    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不断革新,学校不再是学生教育的唯一代名词[7]。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终身学校,逐渐摆脱了以往附属于学校教育的局面而成为独立存在的教育力量。由于家校之间担负着不同的教育职责,对学生教育成长的侧重点不同,所起到的作用自然也不尽相同。因此,家校之间不可相互替代,应当在明确自身职责的基础上以互补的关系密切配合、相互合作。一方面,学校应主动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共谋教育大计,以便更好地发挥自身教育者的角色职能。另一方面,家长也应当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明晰自身角色定位,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及管理当中。

    (2)理解家校差异,学会换位思考

    家长与教师角色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家校文化冲突,但也为双方全方面合作育人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当认识到彼此背后角色文化的差异性,在承认角色文化共性的同时也应允许角色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学校作为家校合作的重要责任主体,可以通过积极开展教师家访、家长进课堂、家校角色文化体验等系列活动,帮助家长和教师走进对方的角色文化,观察和理解彼此角色文化中所饱含的情感体验以及内心感受,进而增进双方文化共识,实现角色文化的换位思考,以减少家校合作中因角色文化差异和对立所带来的争端与冲突。

    3.构建家校文化融合体系

    (1)确立家校文化冲突的化解目标

    家校文化冲突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确立共同目标,实现协同育人追求。家校合作应摆脱以往“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单一功能和线性关系,将家校合作文化的目标定位于家长、学校、学生三者共同受益、相互付出,即家长、学生和学校成为一体,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体系的核心,但同时促进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共同发展[8]。另外,还要分析现阶段家校合作文化中的主要矛盾,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地灵活制定其化解目标,将主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子目标并通过具体可行的活动逐步渗透家校协同育人的文化理念。

    (2)拓展家校文化交流对话的深度

    家校交往中家长和教师要体现自己所属的文化特质,就必须多交流、多对话,以便为对方提供有关自己所需的文化信息,进而提高家校沟通质量,确保家校文化对话的有效性。教师和家长通过高质量、高频次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可以达到对异质文化的移情性理解和认同,进而更加尊重彼此不同的阶层文化,以平等的态度加强相互认识,以开放的心态进行深层次的文化交往。在双方文化交往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自身文化,理解对方文化,以便在保持自身统一性和开放性的同时实现二者文化的相互丰富发展。

    (3)建立多元高效的家校沟通渠道

    文化优越感的存在使得家长和教师对彼此的理念、观点缺乏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学校作为家校合作的重要主体可以通过打造家校沟通的多样化渠道,增进双方文化共识从而摆脱自身文化的优越感。比如: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委员会、以社区为媒介的沟通、开办网上家长学校、建立班级公众号、定期家访活动、学校开放日活动等。通过建立多样化的沟通渠道,一方面,使家校双方能正确认识自身的教育理念并及时调整,实现家校育人观念上的统一;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家长自身素质,从而通过家庭带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静,明庆华.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文化冲突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6(06):66-69.

    [2] 吴康宁.教师:一种悖论性的社会角色——兼答郭兴举同志的“商榷”[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04):1-8.

    [3] 夏清.家校共育课程:从“各育”到“共育”[J].江苏教育,2019(47):66-69.

    [4] 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大学报,2004(01):35-40.

    [5] 杨茂林.关于文化对话的几点思考[J].理論探索,2012(05):21-23.

    [6] 杜宇新.建设和谐文化? 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J].理论前沿,2006(22):5-9.

    [7] 于丹丹,赵海楠.家校合作中主体与权责的边界问题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0(06):50-52.

    [8] 胡白云,瞿聪,徐彬.家校合作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J].教育探索,2017(06):25-30.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