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对策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实际教学中,高校大学生通过语言课程等方式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部分高校调查结果,分析当下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况及出现的问题,阐明高校语言课程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文中对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出简单的对策探讨。

    【关键词】高校;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对策

    【作者简介】殷金楠(1988.04-),女,汉族,吉林人,长春工业大学,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交流、英语翻译。

    世界各国文化发展至今不仅仅是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和经济发展,在文化交流领域更是异彩纷呈。自1971年D.hymes发表论文《论交际能力》(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针对乔姆斯基语言能力概念进行思维延伸之后,“交际能力观”一词便广泛流传开来,而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的《无声的语言》出版之后,世界各国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与讨论从未停歇。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成长环境、不同语言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点开展交流和溝通,该交际方式有利于人们丰富见识,了解其他文化下人类文明的由来,并更透彻地去容纳世界各地的文化背景及历史风情。

    跨文化交际不仅仅通过语言来进行,在交际过程中,沟通发生的场景、涉及的相关物品及伴随语言开展的丰富肢体动作都会影响到交际的内容和质量,所以具备一门普遍通用的语言技能是跨文化交际的必备要素。我国在1980年将“跨文化交际”理念引进国内,自此开始,跨文化交际在我国高校的语言课堂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并逐渐成为提升高校大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但因为目前“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沟通语言仍以英语为主,我国作为英语非母语国家,在语言的学习和沟通上具有一定的劣势,从而导致高校大学生在该门课程的学习及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便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出发,针对高校层面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英语教育或其他语言教育来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问题提出研究和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现状及问题

    1.高校大学生语言沟通技能限制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普遍以英语作为基本语言,而英语学习中,对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全面掌握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但相关的抽样调查报告及可供查询的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大学生对于英语听力达到能够听懂较复杂的词组并即时领会程度的占比不到10%,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抽样调查中选择仅能保持日常用语领会;英语沟通层面,能够正确并流利运用英语表达自己所想所思,不会造成沟通障碍的学生仅有4%,半数学生停留在与英语母语国家的学生保持简单词汇交流的水平上;非母语阅读理解层面,56%的学生选择能借助例如词典、手机等语言翻译工具完成一篇非中文文章的阅读理解,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流畅翻译并正确领悟意思的学生不到5%;英语书写层面,掌握大量词汇并能够保持顺畅写作的学生占20%,最后能够将上述4项技能相结合将英语文章或者在英文方面的学术探讨及交流进行正确翻译的学生几乎没有。由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国内高校大学生对于英语水平和语言能力的掌握并不能够达到跨文化交际中最基本的语言要求,从而限制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展,交际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2.应试教育弊端导致交际能力缺失。我国开始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后,高校设置的英语专业如外贸等,都是以提高非母语交际能力为主,但由于学生经历初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之后,对于英语的学习思维很难一下子转变,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环境下就导致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中,依旧保持为了应付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而学习的想法。学生将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大学英语四级、六级的真题钻研以及重要考点背诵上,对于考点死记硬背,而忽略了语言本身具备的文化魅力。长此以往,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的是应对考试的能力,而非灵活运用英语去进行学识探讨及文化交流。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部分理工科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的影响,会将自己在本专业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运用到英语学习,日常生活中也不会主动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等。这部分学生虽然可以在实验室或者相关理科学术研讨报告中大放异彩,但在人际交往中多数只保持了基本的沟通能力,对于应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交流活动更是望而却步。

    3.高校环境对于跨文化交际的不重视。上文提到,可考察的部分高校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抽样调查显示,学生在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方面均不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需要,但各高校对于学生的学业完成度是要求学生在英语四、六等级测试中拿到合格分数才能允许毕业,这说明高校大学生对于英语的掌握能力并非没有,而是不能将其灵活运用到人际交往中。这种现象也与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要求相关,很多高校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质及学识阅历的关系,缺乏系统的跨文化交际学识,加上教师年度绩效考核基本以学生绩点占比为考评标准,这直接导致教师屈服于提高学生绩点的应试教育制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课本知识硬搬照抄,考前让学生抓好重点,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带来了不利影响。

    4.社会环境因素影响。除上述要点外,我国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的原因还有国家政治因素、社会经济水平发展限制及社会层面关注度不高等,跨文化交际能力针对对象和范围跨越了不同文化、不同教育甚至不同种族,自我国引进跨文化交际教育理念仅40年,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通过跨文化交际提升人民整体文化素养及国家文化形象的任务依旧任重而道远。

    二、高校大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对策探讨

    1.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与语言学习融合的进一步完善。一是将交际活动与语言学习结合起来,重视培养高校大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以及听说读写译五项基础语言技能的继续提升。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组织开展外国名著原版导读、原声电影鉴赏等各类非母语文化交流活动,将以应试为主的英语课程学习重心转移到了解外国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等内容,并在系列活动中逐步提升自我人际交往能力。二是跨文化课程要根据情况创新课程内容,联合校内国际大学生组织共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布置基本交流、分组任务、英语辩论及演讲等学习任务,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沟通自信心,提升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质量。

    2.高校结合实际进行综合性教学改革。高校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导致只注重学期绩点,人际交往能力缺失,所以高校有必要对如何制定弱化等级考试重要性的举措等问题思考,从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理念等多方面,以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及人际交往能力为目标进行不同程度改革,弱化应试教育作用,逐渐打破学生文理专业学科分界。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宣导跨文化交际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进程,向学生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于英语课程学习的目标感认识,培养其在英语课程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3.強调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提升教师素养及专业水平。一堂跨文化交际课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息息相关,语言教学类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不应该按照传统教学思路将课本内容搬进多媒体设备中照本宣科,要对英语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从而认真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第一是做到自我学识修养及专业技能的不断学习和提升,对国内外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专业知识保持透彻的了解以及自身对于该领域发展的好奇心和思考,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完成教师层面与学生的互动交际交流;第二是借鉴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运用秀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来完善丰富自己的教学课件设计,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跨文化交际领域优秀学术成果,拉近学生对于该学科的差别认识,提高认知水平;第三是在英语语言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缩减语法、词汇等生硬知识点的教学时间,侧重完善英文交流、场景模拟、剧本演绎等个人特色及交流合作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获得交际能力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第四是有条件的高校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学术研讨、专业交流、文化培训等活动,丰富个人见识和增长阅历,使自身专业领域得到纵向发展并反哺课堂教学活动,建设一支高素质强技能的语言教学教师队伍。

    4.和谐稳定社会带来的正向支持。我国引进“跨文化交际”理念本质上是为了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及个人素质,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好强有力的人才储备。以现代化工业化及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为背景,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是“跨文化交际”理念能够得到正向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坚持改革开放,引进海外先进文化并相互学习,有利于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高校影响力的提高,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

    三、结语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与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及个人能力水平息息相关,我们要在国家和教育部门针对跨文化交际学科制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支持下,充分认识并重视语言教学在跨文化交际学科中的重要作用,以此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各类网络信息平台及音视频等教学工具,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有效的语言学习成果,注重发展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海外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跨出人际交往第一步,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自信心,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庄智象等.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外语界, 2011(06):71-78.

    [2]林大津.跨文化交流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59.

    [3]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