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分析

    姚胜中

    

    摘要: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兴起推动了多媒体行业的发展,而伴随着社会新型信息传播手段的创新,新媒体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新媒体为背景,分析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媒体环境的特点以及传统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了新媒体环境对思政工作的影响;再次分析了在新媒体环境中如何创新思政工作;最后总结了当代社会思政工作的发展方向。意在通过论述,进一步构建完善的思政工作模式,从而提升社会的稳定性和发展质量。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影响研究

    新媒体行业的出现象征着我国信息时代的繁荣势态,同时也是社会企事业单位提升自身发展质量的重点渠道,我国当前的新媒体种类繁多,已经将社会连通成紧密的信息网络,因此紧紧抓住新媒体的发展优势,进行工作创新势在必行;而传统思政工作受到形式和媒介的限制,类型较为单一,因此充分开发新媒体在思政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探究创新性的思政工作模式,不仅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也是当前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开展思政创新的首要任务。

    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新媒体的兴起主要表现为信息的流通渠道逐步丰富,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能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将信息的价值最大化,且具备可追溯性。

    另外,新媒体时代还具备较强的技术性。大量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了新媒体兴起的重要依据,智能化、数字化设备以及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进一步拓展了媒体行业的领域,小至家庭生活、教学领域,大至社会科研、政府工作等都与新媒体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通过信息技术、科技设备、智能化转型而实现的,因此新媒体的来临带动了大规模的技术体系升级,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同时,受到国民平均素质的影响,在新媒体盛行的环境中,大量的虚假信息、网络平台也加强了信息流通的风险,同时这些风险也会直接影响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新媒体时代具备较强的不可预见性,这来源于个人素养与大环境目标的不平衡。

    总的来看,当前的新媒体时代具备极强的发展优势,同时也是部分传统行业的挑战。

    傳统思政工作的不足

    从国家角度来讲,思政工作是引领人民进行思想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也是打造新时期社会稳定发展基础的动力,我国的思政教育工作已经具备较长的发展历史,就发展体系来看,党中央以及各级政府部门是思政工作的落实者,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重点机构是思政工作宣传和延伸的主体,而相关媒体、技术又是思政工作得以开展的工具,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思政工作是覆盖全民族发展的重点精神文明工程。

    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思政工作也经历了多个转折,从内容、形式、媒介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创新,而未经创新的思政工作不仅会削弱理论教育的成效,也会带来较强的消极影响。例如针对高校来讲,传统的思政工作以理论学习为主,而针对百人大课堂落实理论教学显然是不现实的;针对企业来讲,单抓党员干部教育,落实三会一课教育模式,极强的领导说教色彩不仅难以贯彻落实精神建设和文化引导,还会起到弱化思政工作权威性和严谨性的反作用,因此纵观当前的思政工作现状开看,互动性差、模式创新力度低已经成为当前思政工作的主要特点。

    而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寻求思政工作的突破口,不仅是地方政府的责任,也是全国人民在坚持党中央领导下进行工作创新的首要任务,但是创新的模式和出发点还需要进行谨慎的研究,分析新媒体带给思政工作的影响,是制定优化创新措施的依据。

    新媒体环境对思政工作的影响

    从上文论述可知,新媒体环境具备优势,同时也存在缺陷,因此在分析影响力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正面影响

    首先,从新媒体的基本形式上看,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的应用,将传统集会式理论学习的形式打破,能够实现跨时空的教育,同时视频形式的思政教育工作也能够实现跨时间的交流,这大大提升了思政工作的影响力度和延展性,从而奠定了良好的思政教育基础。

    其次,新媒体环境中人人都可以作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以及生产者,关于思政工作的报道、文件、信息等能够通过多人转达传送从而实现大范围的传播,这较传统思政信息的传播效率大大提升,另外,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人们也可以积极的建言献策,手机终端的使用缩短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具备参与感的思政工作不仅能够吸引民众积极主动的参与,也能够强化主人翁的地位,政府也能够积极的了解民众的思想动态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从而使思政工作有的放矢。

    再次,随着新媒体行业的兴起,信息的传播不再局限于文字形式,大量的网剧、广播剧、视频、漫画等传播媒介也成为思政工作创新的渠道,另外这些传播方式能够弱化传统文字教育的形式感和滞后性,人们的观看兴趣更加浓烈,便能够实现思政工作的价值最大化。

    同时,新媒体强化了民众对信息的掌控权,同时也提升了民众的社会地位,征服以及相关机构可以实时的获取大众的需求,通过互联网了解大众文化的形式,这对于创新思政工作形式有着极大的影响,思政工作逐步向大众文化方向转型,降低专业术语的使用率,更符合大环境的民众知识水平和素质程度,使其更易于接受、传播和普及。

    (二)负面影响

    自媒体的兴起为民众的发言权打开了自由的天地,但是我国国民技术较大,人们的文化水平、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等具备较大的差异性,对于自身的言行控制不够科学合理,便导致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甚至而已操纵网络走势、煽动不良言论的事件时有发生,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思政工作的权威性下降;同时部分营销号、组织机构为了经济效益恶意放大负面信息,从而导致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矛盾化,通过恶意剪辑、拼凑的虚假视频也成为煽动不满情绪的工具,而伴随着新媒体传播快、影响大的特点,这些不良信息和言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三)其他影响

    新媒体的来临无异于是一场信息化的社会改革,但是受到传统经营生产方式的影响,部分机构对新媒体的了解不够充分,鉴于其负面影响,杜绝新媒体转型,这种因噎废食的方式限制了思政工作的开展;同时鉴于新媒体的技术性,部分机构在引进技术、学习技术的过程中能力不足,导致难以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也有部分机构在进行新媒体工作转型的过程中未能准确辨别负面影响的因素,导致转型失败。

    新媒体环境中思政工作创新路径

    (一)打造新型的思政工作观念

    要想利用新媒体达成思政工作创新,首先便要构建新型的工作观念,传统的政治学习模式固然具备优势,但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人们对待政治学习的态度会有所变化,因此为了提升思政工作的相率,无论是从教育方还是接受方角度均应该进行观念改革。将传播新媒体优势与思政理论结合起來,将构建传播渠道与思政行动结合起来,将完善思政工作模式与打造创新性媒体管理机制结合起来,将新媒体转型作为思政工作的分支,才能够真正强化科学的新媒体思政工作理念和制度,从而为工作的转型奠定基础。

    (二)突出思政工作的大众化和全民化

    单纯从党政思想和宏大理念角度落实思政工作未免具有形式化风险,因此借助新媒体,深入分析当前国民素质、生活细节,从中解析出思政工作落实的重点,打造大众化和全民化的工作模式,不仅能够促使思政教育见效快,也能够构建国民参与思政工作的决心。

    例如政府积极的开展网上平台申诉举报渠道,引导民众将生活中不良道德行为、违规违法行为等进行上报,并落实全程透明化调查,凸显思政工作的力度和有效性;利用新媒体传播快、范围广的特点,打造思政教育平台,例如针对近年来屡禁不止的“霸座”现象进行文化解析和素质教育,从人们的身边做起,强化新媒体的传播价值,也能够凸显思政工作的权威性,不仅可以有效杜绝相似问题的出现,也能够逐步实现国民平均素质提升的目标。

    (三)打造信息化思政工作平台

    随着国民网络生活的不断丰富,思政工作也要做到信息化转型,充分开发互联网平台,各个地方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可以打造专属的网络社交账号,借助微博平台、微信平台以及社会论坛等渠道,将信息化思政工作实现具象化转型,即形成思政工作网络体系,创造工作节点,利用网络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将创新和研发联系起来,将民众和政府联系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利用新媒体凸显思政工作价值的目的。

    在信息化平台上,相关部门要做到三项原则。首先,中心化原则,这与传统的思政理论一言堂形式不同,中心化原则主要指的是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构要将自身作为统筹思政工作的主体,要利用借鉴、吸收、引进等方式来完善思政体系,而不是单纯地以主观观念进行工作创新,将优秀的、科学的、合理的资源统筹起来,以自我为中心进行发散式传播教育;其次,公正化原则,思政教育的落实要结合社会所需、民众所想,因此还要达到互动模块,接受建言献策,明确民众思想,才能够辅助新媒体思政工作的科学化转型;再次,要坚持创新化原则,从思政工程的形式、内容、意识、监督、技术角度均要坚持创新,才能够使用社会发展趋势,也可以不断提升新媒体融合质量,从而切实打造智能化、信息化的思政工作模式。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已经成为思政工作创新的主要动力,无论是从技术、形式、意识还是管理角度来讲,都具备创新的空间。本文着重从新媒体的特征以及对思政工作的影响角度入手,综合观念、形式、平台三个方面分析了落实创新性思政工作的措施,在为相关机构提供工作创新依据的同时,也希望相关管理人员能够不断完善思政工作的创新体系,打造新型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结合思政工作的需求以及新媒体的特点进行融合,促使思政工作高效率、高质量,构建稳定科学的思政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玲,吴昌宏.新媒体对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影响分析[J].中国报业,2019(20):76-77

    [2]李威娜.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3]吴婷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两微一端”载体建设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9

    [4]陈昊,付岗,蒋有谋.“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冶金企业文化,2019(02):29-31

    [5]刘震.新时代我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