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汪榕培《临川四梦》英译研究

    温湘频 吴立溪

    【摘 要】汪榕培教授在翻译《临川四梦》的过程中,坚持典籍翻译的“传神达意”,即传达原作字词的“真”和“实”。他在“临川四梦”英译中实践了传神达意理论,努力求达到原作意思之“真”,务传播原作神韵之“实”。他的翻译有效地宣传了中国戏剧文学,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西方了解中国戏剧文学、文化典籍提供了思路和渠道。

    【关键词】译者行为批评;汪榕培;临川四梦;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3-0191-03

    《临川四夢》,又称《玉茗堂四梦》,是明代伟大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是中国文学最杰出的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早在17世纪初年,其中的《牡丹亭》已经东传日本,但最早译成西方文字则是1929年徐道灵在《中国爱情故事中》摘译的《牡丹亭》,译入语为德语,而最早的英译本是1939年4月阿克顿(H.Acton)载于《天下月刊》第8卷选译的《牡丹亭·春香闹学》。遗憾的是,直到2014年由汪榕培教授领衔翻译的《汤显祖戏剧全集》(英文版)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为迄今唯一一部汤显祖戏剧全集权威译本。

    汪榕培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典籍翻译专家,先后翻译了《老子》《易经》《庄子》《诗经》《昆曲精华》《苏剧精华》等典籍和戏剧,其中有8种入选《大中华文库》。他“博观古今,传播文化,被誉为中西文化的摆渡者。”[1]结合几十年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传神达意”的翻译主张,为中国典籍外译提供了思路,唯一一部《临川四梦》全译本直接体现了其对古典文学和戏剧翻译的译者行为。本文拟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分析汪榕培的《临川四梦》译本。

    一、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概述

    翻译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周领顺教授提出的“译者行为批评”是在关注译者社会性角色的背景下,对翻译批评学科的进一步深化,被他自己认为是翻译批评的“第三季”[2]。译者行为批评研究强调的以译者行为为研究中心,对翻译内的译者译本的语言性和翻译外译者行为的社会性进行考察,进而统筹翻译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是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社会转向”后的翻译社会学研究。

    周领顺指出:译者行为批评是以人为本的人本理论,是属于翻译批评的评价理论,是外部与内部相结合、人本与文本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并旨在追求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三大翻译批评目标的多维方法论。[3]在这个方法和理论中,周领顺构建了一种译者行为和译文质量评价的“求真-务实”连续统的评价模式,认为“原文求真、译文求用”,从而这是一个“批评性、描写性的模式,是分析的工具。[4]”在这个评价模式中,一方面突出的是译者对原文的“求真度”,也即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或者说是“忠实”;另一方面突出的是译者对译本的“务实度”,也即是传统意义上的“达”,但是最终结果是要归结于译者行为的“合理度”,即译者对译文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达到了译本该有的效果。汤显祖擅长引经据典,《临川四梦》中的典故、谚语等不计其数,这就赋予了剧作原文本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他又是一位浪漫主义作家,作品中对各种意象的深入描写,再加上对语言出神入化的使用,使得文本体现出内外的互文特征。要翻译好这部作品,对译者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借助译者行为批评的“求真-务实”连续统的评价模式,对首部全译本《临川四梦》进行探讨,可以深化汪榕培翻译思想的研究,也对《临川四梦》的翻译和“走出去”有积极意义。

    二、汪榕培“达意”的求真行为

    400多年前,受封建礼教和腐败官场的夹击,汤显祖辞官归乡,寄情戏曲天地,创作了四部戏剧名著《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因汤显祖系江西临川人,而“四剧”中均有梦境,其被合称为《临川四梦》。“四梦”中前两个讲述的是儿女风情,后两个讲述是社会风情。四部戏中又以《牡丹亭》最为传播广泛,很早就被译介到日本及欧美各国,并搬上舞台,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汤显祖本人也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遗憾的是,《临川四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并不广,而且一直以来只有《牡丹亭》有伯奇(Cyril Birch)1980年的全译本、中国学者张光前1994年的全译本和汪榕培先生2000年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韵体全译本几个,其余“三梦”的全译本直到2014年才出现。

    汪榕培教授博古通今,谙熟中国文化,并以传播中华古典文化为使命,尤其是汤显祖戏剧的传播与研究,具有很强的责任感。他多次参加国内外汤显祖学术研讨会,了解海内外汤显祖研究的发展动态。2000年,在他任大连外国语学院院长期间,还在该校组织召开了纪念汤显祖诞生45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促成成立了“汤显祖研究会”,积极推动汤显祖相关研究和海外传播。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中国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和英国的莎士比亚都是 1616 年去世,再过九年就是这两位世界级戏剧家逝世 400 周年纪念,我的最大心愿就是到时能把汤显祖作品的英译本完整地推出去。[5]”

    为了将《临川四梦》更好地推出去,汪榕培务求译本之“真”,也即向原文的意义求真。而原文的意义不是简单的字面意义,它既包含形式上的,也包含内容上。汪榕培在指出他的四字翻译思想时明确指出,“达意”就是要表达原作的意义,原作的意义既有“表层意义”,更有“深层意义”。在谈到《牡丹亭》的翻译时更是明确表示,要力图“在不影响英语读者理解的前提下……体现原著文字的优美。[6]”体现在他的《临川四梦》译本中具体表现为:

    (一)探寻原作的创作时代背景以求情境之“真”

    典籍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原作创作时代久远,作者之“意”究竟如何?如果不了解作者之意,译者又能如何传达原作之意呢?为此,译者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接近原文、接近原文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语境。为了充分理解“四梦”中情境,汪榕培一方面广泛收集国内外各种有关汤显祖的研究资料,并经常与汤学界和戏剧界的学者如赵山林、袁世海等交谈;另一方面走访考察汤显祖的出生地抚州、工作过的遂昌县等。为了进一步理解原作,他还特意两次考察了《邯郸记》的故事发生地邯郸市的黄粱梦村和岳阳市的岳阳楼,以获得对原作更好的感性认识。比如,在《邯郸记》中有一出剧讲述的是左仆射宇文融在阅完卷呈递给皇帝御览后,遇到高力士时想试探皇帝选择了谁当状元。高力士回答说“都经御览栽,看上了山东卢秀才。”汪榕培的译文为:“His Majesty has read the papers all along / And decided on a scholar Lu from the east of Mt. Taihang.”可以看到译者整句采取的是直译策略,但是在翻译“山东”时,换成了“the east of Mt. Taihang”而不是我们所熟悉的“Shandong Province”,这就是译者所求真之行为,也是他“达意”之效果,因为《邯郸记》故事发生地为河北的邯郸,而不是山东省,所以译者将其译为“太行山东边”。

    (二)考证英语词汇以求语言之“真”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任何语言的表达先从词汇开始,这也是传统翻译文本讨论和考察的重点。词汇的选用是否得当也是体现译者行为中语言功底的最直接表现,典籍中的词汇表达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区别,与现代英语就更是千差万别,要求“真”必须仔细查证考究。在一些词汇选择上,汪榕培都仔细选择,“达意”也是为了表达语言词汇中的思想。汪榕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英语词汇学专家,编撰了大量的英语词汇学教材和专著,这对于他在翻译中灵活运用地道的英语词汇起了积极作用,他自己也说“刚开始学英语时就重视词汇,词汇量较大,对英语单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也特别敏感。这对于从事中国典籍的英译特别有帮助,尤其在韵体翻译的时候。[7]”如在《南柯记》里有一首七言下场诗:“春梦无心只似云,一灵今用戒香薰。不须看尽鱼龙戏,浮世纷纷蚁子群。”汪榕培译文是:A fond spring dream is vain like floating clouds, While Buddhist wisdoms cleanse ones yearning heart. In real life all the audience plays apart, In the busy world of madding crowds.这里译者将汉语七言古诗的aaba韵译为英语的abba韵,而且将“一灵”及后两句的“鱼龙戏”“蚁子群”全部换成符合英语习惯的词汇,很好地传达了作者的原意,起到了很好的语言效果。

    三、汪榕培“传神”的务实行为

    周领顺指出在“求真-务实”连续统上,译者的务实是多方面的,但总体上是“交际效果之实”。也就是说译者译文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交际效果的,如果没有交际效果,其译本就值得商榷。汪榕培在谈翻译要“传神”时认为,传神就是传到原作的神情,包括“形式”“语调”“意象”“修辞”等,而且明确指出其四字翻译思想“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偏正结构,即传神地达意。[8]”这种传神地达意就是翻译中的一种务实行为,也体现在他的《临川四梦》翻译中。

    (一)解释文化负载词以务等效之“实”

    文化负载词,顾名思义是指具有某种文化特征而特有的词汇,用于描述该文化独有的事物。在中华文明发展的五千多年的历程中,积累了很多独有的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如果不加以考辨和务实行动,很容易造成译文的错位,从而影响译本的效果。比如,《牡丹亭》第十出戏有一段唱词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汪译:My Beauty is concealed in the hall. But itll make fish delve and birds fall. And outshine blooms, the moon and all. )这里是杜丽娘说自己青春美貌无人欣赏“恰三春好处无人见”,就像这深宅大院的春天一样;而且自己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却虚度年华。其中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典型的文化负载词,汪榕培分别译作“make fish delve and birds fall”“outshine blooms, the moon and all”,而且以“hall, fall, all”押韵,实现了译文等效。汤显祖是文学家、戏剧家,其作品中经常用到一些中国特有词汇。汪榕培为了让译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词汇,对这样的词汇采取了解释说明或者寻求英语等效词汇进行翻译的“务实”做法,很好地实现了译文与原文的交际效果之实。

    (二)传达原作意象以务神情之“实”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早在《周易·系辞》就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原本是用来记录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后来发展到历史、哲学范畴。

    诗学借用并加以引申,采用意象这种写作手法,可以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使诗的主题多义和不确定,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读来更是回味无穷。这种意象的表达因文化和语言的不同,给人想象的空间也会不同,翻译是需要特别注意。例如,在《紫钗记》第十六出有一段唱词讲新婚之后分离,新娘的一种不舍,先表示“新婚未几,明日分离,如何是好。”然后直接说出,“你看我为甚宫样衣裳浅画眉?只为晓莺啼断绿杨枝。”汪榕培译文:Why do you think I wear fashionable dress and makeup? /Because I want to vent my feelings like orioles warbling on the willows. 原文中的“晓莺啼断绿杨枝”表达就是那种因前一句表达意象的引申,为了让英语读者明白这种意象关系,汪榕培在直接译出原文外还增加了“I want to vent my feelings”来传达原作的意象,从而达到神情兼备的效果。汪榕培认为翻译的“传神”既包括传递外在的形式,也包括传递内在的意蕴,这里所说的内在意蕴其实就是原文所要表达的意象。他说“我翻译的时候,在不影响英语读者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持作者原有的意象,或者在原有意象后面加一诠释性的词语,否则就宁愿牺牲原有的意象,而用英语的相应表达方式来取代。[9]”

    四、结语

    英国翻译理论家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曾经指出“戏剧翻译研究是最复杂又最受翻译研究冷落的一个领域。[10]”文章通过借助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对汪榕培先生英译的《汤显祖戏剧全集》展开研究,分析了其“传神达意”的翻译策略,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翻译行为,达到了译内和译外效果。在积极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汪榕培的翻译思路将对今后典籍翻译,尤其是戲剧翻译提供更多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朱安博.译可译,非常译——汪榕培教授访谈录[J].山东外语教学,2013(3) : 4-5.

    [2]周领顺. 翻译批评第三季——兼及我的译者行为批评思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1):22-28.

    [3]周领顺.译者行为研究十周年:回顾与前瞻——兼评“全国首届‘译者行为研究高层论坛”[J/OL].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802.H.20190516.1201.002.html.

    [4]周领顺.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87.

    [5]刘爱军,大连晚报记者专访中国古籍英译大师汪榕培[N],《大连晚报》,2007年4月16日.

    [6]汪榕培.《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 [J] 外国语,1999(6):48-52.

    [7]汪榕培.我和中国典籍翻译 [J]当代外语研究,2012:1-4.

    [8]汪榕培. 比较和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19.

    [9]汪榕培. 英译《邯郸记》研究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108-116.

    [10]Bassnett, Susan. Still Trapped in the Labyrinth: Further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and Theatre [A] Bassnett and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