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有企业开展党的基层支部建设的逻辑进路与基本经验

    [摘要]在国有企业开展党的基层支部建设是克服公权力“异化”危机,保持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为民本质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有企业在党的基层支部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克服当前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实现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支部;逻辑进路;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D267.1;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9)06—0090—07

    [作者简介]瞿红,女,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必须“坚持建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不放松”[1]。党的支部作为党的基层战斗堡垒,是党的生命力表征。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基层支部建设,对于扭转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局势,实现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高质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国有企业开展党的基层支部建设的逻辑进路

    思想是行動的先导,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首先必须对国有企业何须开展党的基层支部建设的问题作出回答。

    (一)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的国有企业是为民服务的营利性组织

    企业是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而产生的经济组织,是凭借对市场需求的洞察和把握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通过采取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制度来谋求最大化利润的经济活动主体。根据生产资料的归属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其中,国有企业是指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的企业,既具有一般企业的自主性、竞争性、逐利性等基本特征,同时又被赋予了诸多特殊的要求和功能。

    1.人民性是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产生于克服因市场的高度自由化而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只是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矛盾的一种手段,存在于私人企业不愿意进入或经营不好的基础性行业,是为私有制经济服务的补充性元素。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是伴随民族解放运动向经济领域的推进,在没收帝国主义资本和封建官僚资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本位”理念的贯穿和渗透,使其不仅仅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更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扮演着多重重要角色。

    首先,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器。经济的稳定关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以数量和质量的绝对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把控着国民经济的命脉。维持国有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将巩固和壮大公有制经济,保证人民政权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不动摇。其次,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创新的领头羊。改革是前进的动力,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改革创新是为实现国强民富而必须始终不渝坚持的战略安排。国有企业所具有的国家属性,决定了其必然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先行者,通过发挥优势并取得实效,也必将引导其他经济活动主体向战略大方向转变。再次,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家增强国际话语权的主力军。一国之发展不可能脱离世界而独善其身,因而提升国际话语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国际话语权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性事务中发表看法的权利,以及话语潜在的现实影响力,其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从根本上决定于经济基础,只有切实提升经济实力才能得以有效捍卫。而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依靠其所具备的优势资源和条件,在技术创新、管理革新、优质优良、品牌打造等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是国民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较量的顶梁柱。最后,国有企业覆盖了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领域,通过健全各项基础设施,将为其他经济主体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优质环境和条件,保障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然,国有企业在履行以上职能的同时,其内在的企业性质也决定了它不可避免地具有盈利性特征,但这种盈利性并非是“与民争利”,相反,这在本质上也是国有企业为民性的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下,国有企业的收入将按一定比例以税收方式上缴国家,充实国家财政,夯实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而其他剩余将用于扩大再生产,以创造更多的价值,更好地履行各项职能。可见,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企业是纯粹为人民服务的生产性组织,其一切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均来自于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和自信心的目标要求。

    2.公权力的“双刃剑”特质致使国有企业潜存背离为民初心的危机。公权力是指特定的组织或个人所具有的对公共事务进行支配和影响的力量,是基于顺应绝大多数人利益而形成的全民性共识在政治层面的反映,在调节利益关系,维持社会秩序,提升机制运行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性、为民性是公权力内在的核心要求,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利益结构复杂,公权力不可能实现由全体公民直接行使,而只能由特定的组织直至个人代为行使,从而使少数人“在直接形式上变成了权力主体”[2]。虽然从理论逻辑的角度进行考察,公权力的合法性源于人民的支持和认可,权力一旦失去民心其自身也将不复存在,从而将在“少数人”和绝大多数人民之间形成一种反向制约关系,但该项制约效能的发挥并非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在实践层面需要克服诸多细节性的、技术性的操作难题。同时,这个“少数人”在作为人民意志的代言人的同时,也是单独的社会个体,受教育程度、价值观念、阶层属性、目标追求等要素的影响往往有着特殊的个人利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一旦发生,且相应的权力约束机制不健全,就极易出现将“社会公权”转变为“个人私权”,将“为民服务”转变为“为己服务”的畸形现象。因而可以说,在社会生产力未实现高度发达,各项体制机制未达到完全成熟,社会中的个人未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之前,“无论是何种公共权力,从其产生之时起,就存在着否定这种权力公共性的异化力量”[3]。

    国有企业是代替人民对归属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行使使用权的组织,是在经济领域的“公权力”主体之一。由于各个企业的业务范围、生产条件、人员构成等存在差异,国家在对国有企业进行管控的同时,必须给予其適度的自主权,使企业能够基于对市场竞争环境的考量和对自身发展条件和潜力的精准把握,制定最能够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战略,而这种自主性通常主要掌握在精通企业经营管理的少数经理人手中。这是对现代企业发展规律运用的结果,是科学且合理的安排。但值得注意的是,国有企业产品的生产并非是全程由其独立实现的,社会分工的专业化趋向使其必须同外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进行原料、零件、技术等领域的合作,而国有企业在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将对市场经济下其他经济主体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进而形成激烈的竞争格局,在公平竞争的背后寻求“后门”的生意人逻辑就培育出了滋生贿赂的土壤,经营管理方面的自主化加上改革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就使得国有企业成为权力寻租的高发地。

    权力寻租现象的出现,不仅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进而影响国有企业作为“稳定器”“领头羊”“主力军”“保障者”等角色功能的实现,也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国有资产的减值甚至流失,这严重损害了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削弱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彰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必须克服的难题。

    (二)党的支部建设是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效益保证

    基层组织是党的力量源泉,在国有企业建立党的支部,既是捍卫党的领导地位的表现,也是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权力异化”问题的重要途径。

    1.共产党是先进纯洁的战斗队,是国有企业“增效稳方”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共产党人的战略把控和调试能力是身处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国有企业无往而不胜的重要保障。根据唯物辩证法,任何一事物都有其内在固有的矛盾,以此构成同他物区分的标准,并形成独特的发展趋向,企业的经营也不例外。经营绩效是衡量一个企业价值与实力的主要指标,国有企业“盈利性”目标的实现是其履行“公益性”职能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企业在已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这一目标只有在准确把握企业内在固有矛盾的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正在于共产党人“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4],即善于洞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创造条件,规避风险,推动事物朝着预期的方向前进;正在于共产党人能够深刻认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具有规律性,善于从暂时性的方面对一切事物进行考量,坚决的同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作斗争,并根据“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5]作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判断。毋庸置疑,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共产党人也将是善于动态把握企业本质及其规律的先进分子。

    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国有企业抵御腐朽势力渗透的防护墙。理想是人们基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而形成的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与憧憬,信念是人们对于理想能够实现的内心坚定性,共产主义作为广大无产阶级共同的远大理想,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追求。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共产主义是为实现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事业,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正是基于这一点,共产党人从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那一刻起,便成为“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7],并“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8],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历经曲折后仍能重焕生机,归根结底,也正是由于共产党人所具备的同“个人主义”相对立的大公无私、人民至上、牺牲小我,成就大业的崇高品质。

    2.党支部是发展、管理、教育党员的基地,在国有企业开展支部建设是凝心聚力创丰收的根本之策。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内生活的基础。历史反复证明,个体再先进,也非得摆脱分散状态并紧密联结起来才能最大限度迸发其能量。1860年2月,马克思在回忆共产主义者同盟建设情况时就指出:“同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机构:一定数目的成员组成一个‘支部,同一城市的各支部组成一个‘区部,数目多少不等的区部组成一个‘总区部;整个组织由‘中央委员会领导”[9],表明这一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具有多层级机构,而“支部”是党的最基层机构,是同最底层民众直接联系的党的组织。在此基础上,列宁通过总结俄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支部“是我们赖以建立起革命的社会民主主义工人运动的不可动摇的坚强核心的基础”[10]的重大命题,并在各军队、工厂、组织、协会、团体中广泛成立党的支部,使其“针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针对各类劳动群众的情况,进行鼓动、宣传和组织工作,通过这种多方面的工作不断地教育自己,教育党,教育阶级,教育群众”[11],使不同区域、领域支部间通过交流互助,切实增强党的向心力和战斗力,进一步表证了支部对于以鼓动、宣传、组织、教育等为内容的党内生活的基础性作用。

    企业支部能以丰富的组织生活培育具有优良品格的共产党人,借以形成强大的组织力、感召力和领导力。首先,发展党员是支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无产阶级的主力军,将国有企业职工中的先进优秀分子吸收入党,不仅将壮大党的队伍,也将切实提升骨干职工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其次,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和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是落实党的领导的重要一环,是企业党支部的重要职责所在。通过开展常态化的教育工作,将使党员时刻谨记为民初心和使命,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将促使党员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工作和办事能力,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将使职工群众深刻理解党的目标和行为,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积极向党组织看齐,打造团结奋进的企业氛围。另外,企业支部还能够通过不断完善党内纪律,填补制度漏洞,以严肃的党内法规,实现对党员的高效全面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涵养党员的纯洁性。

    二、新中国70年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的基本经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有企业党的基层支部建设实践从“正”“反”两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克服当前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实现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一)坚持“两个不动摇”和“一个融合”

    1.坚持党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地位不动摇。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需要,国营企业逐步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一长制”下的企业党组织不仅负责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还直接领导企业的生产活动。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国营企业群策群力,攻坚克难,“提质增量”成效显著。新时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要求每一个企业都能“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12],党中央便积极推进国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生产和行政方面的工作改由厂长(经理)全面负责,党组织则主要负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对厂长(经理)工作的配合与监督、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盈利能力逐渐成为判定国有企业经营好坏的主要指标,以此造成的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片面化理解,进一步催生了“唯生产力”的思想观念,党组织的作用被忽视,也滋生了支部设置不及时,支部工作形式化,党员身份意识淡薄等不良现象。实践表明,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的政治原则,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既不能搞党“一言堂”,也要坚决抵制党建“无用论”思想。具体而言,就是要大力推进“党政一肩挑”,选拔业务能手、岗位精英到党建关键岗位,发挥党建、业务双带头作用;发展党内外民主,实行党员代表大会常任制,开展党员代表巡视与监督活动,同时,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吸引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创办公司党校,对所属企业支部党委班子成员,党总支、支部书记、党员进行定期轮训培训,积极围绕“要不要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要不要坚持党的领导、怎样搞好国有企业”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开展讨论,使其在思想碰撞中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关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企业发展决策的正确理念。

    2.坚持以提高生产效能为中心不动摇。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深化改革促进企业生产效益和效率的提升,对外将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使在国际规则制定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对内将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营企业党支部通过算细账、挖潜力、订先进指标、组织生产竞赛和参观学习、召开质量分析会议、引导技术革命等方式为实现车间的生产计划而斗争,有效克服了底子薄、条件差的劣势,最大限度挖掘了生产潜力,创造了发展奇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决策后,国有企业党支部自觉树立起助力企业改革与生产的目标导向,不仅根据职工的业务特征和利益需求转变党员管理模式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還引入物质激励机制,实行两级政工基金制,鼓励党员多干活、多得报酬,并采取实践历练、新老互助、优胜劣汰、价值培育、畅通晋升与流通渠道等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培育合适的人才。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强调要着力发挥党的领导作为国有企业发展建设的独特优势,重视企业党组织的建设,但在少数企业也产生了“为党建而党建”,“重党建、轻生产”等极端思想。对此,务必在全党树立起以党建促生产的思想意识,始终以服务生产为导向,围绕生产活动进行管理与服务工作,将企业的发展效益作为党建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务必将业务技能培训作为党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根据党员的工作性质和技能水平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的开展业务性培训,帮助党员攻克技术瓶颈,提升业务水平,切实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3.坚持将党的基层支部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融合。“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13]是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适应支委不脱产的情况,国营企业党支部实行党支委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规定每个支委除负责党的组织、宣传等工作外,还必须负责联系一个生产小组,对其承担包思想、包生产、包组织建设的三包责任。同时,积极组织支委参加有关生产管理知识与经济核算制的报告讲座和专题调研,使其充分熟悉和了解企业的生产状态和规律。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党支部也根据企业的业务拓展情况和结构布局灵活创新支部管理模式,通过区域管理、地域管理、联席会议管理和外延式管理,实现了党员管理的全覆盖。当前,支委班子普遍精通业务而党务经验缺失,导致仍然存在党建、业务“两张皮”的现象,党建与业务相脱离使企业的党建工作浮于表面,党组织在企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难以发挥。对此,应加强对支委班子的党务工作内容与方法的培训,同时实行分工责任制,协同目标管理;应根据企业的布局实现支部的规范化设置,并突出问题导向,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的重、难点问题以及基层党员、职工、群众对党组织和企业的期待要求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应大力推进企业文化与支部工作的融合,秉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全面渗入的原则,对企业目标、宗旨、理念、价值观、纲领、形象、品牌、方针等进行高度凝练概括,汇编成册并制成文化宣传片,在线上线下各类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并围绕企业文化的内容组织开展党内活动乃至全员活动,通过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引领群众切实体会企业文化的精髓和要义,将号召力转化为行动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二)坚持党自身建设和团结服务群众“两手抓”

    1.以提高党员身份意识促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身份是责任的象征,通过培育党员的身份意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营企业党支部采取制定党员个人规划,对党员讲形势、交任务、摊关键、提要求,成立以党员为骨干的核心小组等方式,使党员在思想、作风和工作等方面始终走在队伍的前列,成为克服一切困难面前的排头兵,并以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坚韧品质,以身作则地带领职工群众参与企业的生产建设,营造出了团结奋进的企业氛围。进入新时期,国有企业党支部通过划定党员责任区、严把入党关,组建党员“巡监小组”,组织开展“党员画像”“争做五星党员”活动、设立党员形象台等,打造出了“思想觉悟高于群众、文化技能高于群众,岗位贡献高于群众”[14]的“三高”型党员队伍,展示了党组织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当前,由于对如何有效发挥榜样先锋的模范带头作用缺乏认识和方法,导致党员群体的内在潜能未能有效激发。对此,应大力推行党员“三先”制度,做到重大决策党员先知道、重大方案党员先讨论、重大工程党员先行动;应强化“关键少数”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将各支委班子的先进事迹汇编成册、为优秀党支部书记拍摄人物宣传片、组织微宣讲等方式,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和带头责任;应通过在企业中设立党员示范岗、红旗责任区、党员创新创优岗、党员突击队等,培育党员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的作用;应设立党员意见建议箱、网上留言板等,集思广益,收集促进改革发展的好想法、好做法,带动党员认真履行积极主动承担引领企业改革发展的使命,在思想过硬、技术一流、业绩领先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将传统方法和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利用卫星地面接收站和闭路电视等宣传工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国有企业提高党的组织力、领导力、影响力的有效方式。当前,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党建网络平台,但存在特色不够明显、缺乏创新等问题。为此,应加强党务工作者新媒体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学习与培训,同时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的网络技术人才,立足于意识形态建设要求和新媒体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规划网络阵地建设内容与形式。应全面掌握支部党员在新媒体使用方面的情况和偏向,党员群体的文化水平、阅读习惯与兴趣偏好,对发布的内容进行二次乃至多次拆分,以新颖的标题、通俗而生动的语言、精炼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提升内容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增强网络学习阵地的吸引力。应秉持“栏目化运维”“故事化创作”“大众化参与”[16]的理念,设立不同主题的互动栏目,引导党员吐露心声,把线上阵地打造成为“党员之家”,让党员愿意来、愿意看、愿意说。应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功能优势,将网络阵地从各类“群聊”转移到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设置支部动态、学习资讯、互动专区等窗口,将支部基本情况、基本制度、组织活动等的情况、党务与业务两方面的知识进行即时更新,为党员发表实名或匿名意见提供平台,并安排支委班子定期答疑,提升网络支部的学习与服务功能。应构建网络直播平台,凡重要会议的学习、重大政策的宣讲等普及性教育活动,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同步在线直播,扩大受众面和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辐射范围,节省宣传的时间成本。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3]吴建华,罗卜.公共权力的异化和制约[J].哲学研究,2003(9):30-35.

    [4][5][6][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414、422、413、41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5.

    [10]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

    [11]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9.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13]姜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开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0-12(01).

    [14]陈世杰.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探索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76.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16]国梁.新媒體成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J].人民论坛.2017(6):134-135.

    责任编辑:杨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