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及教学路径探析

    丁萌

    摘 要:教科书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发掘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探讨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教科书;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7-024-002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中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自杀事件、人身伤害事件、伤人事件屡屡发生。道德与法治课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德育课堂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场所。

    一、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依据

    1.符合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思想最早是由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明确提出。华特士认为:“生命教育是一套系统,其目标与生命本身是相同的:在思想、身体和心智的各个层次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相对平衡、成熟、高效、幸福与和谐的人。[1]”之后生命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国内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2]。每个学者对生命教育的阐释不同,但总体方向是一致的。生命教育包含着唤醒个体生命的生命认知、提高其生命意识、探求生命发展价值、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可以学会生存技能以及更好地生活。

    2.符合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科特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因其学科特性,本身就包含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因此应该作为生命教育的主阵地[3]。中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中学德育的重要阵地,也承担着中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到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品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个体生命的知、情、意、行相统合。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重要阶段,这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会遇到一些困惑和难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道德与法治学科就要学习正确地处理与自我、他人、集体、自然、社会、国家的关系,促进中学生健康积极地生活。

    3.符合新课标与新教材编写的要求

    2011年教育部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课标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中都包含了生命教育内容。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认识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4]。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重视生命教育内容的教学。教师要引导中学生珍惜生命、守护生命,认识到生命只有一次,找寻生命的价值。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后,教材也在进行改革。新的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突出了生命教育的主题,增加了生命教育的内容。由此说明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对中学生生命意识和生命观培养的重视。因而通过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生命教育,受到了其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的重要影响。

    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生命教育内容分析

    生命教育包含三重属性: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主要包括身体的生理结构,反映的是生命的自然存在;社会生命是指个体与人、自然、社会形成的交互关系;精神生命反映的是生命的意识和价值追求[5]。所以在对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科书进行分析时,将从这三方面所含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分析。

    1.自然生命内容分析

    自然生命更关注的是生命的生理方面,生命教育离不开对个体肉体生命的重视。《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三课中,提出中学生可以从各个方面认识自己。其中包括自己的生理特征方面,主要涉及的是人体生理结构教育,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八、九课中介绍了生命的可贵,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死亡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由死谈生。学生要养护自己的身体,教师应引导学生关心自己身体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学生正处在成长的重要时期,不能不珍视自己的肉体生命。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的第一、第二课,主要介绍了中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以及男女的生理差异,这些生理教育、性教育的内容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视个体自然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只有先守护好自己的身体,才能促进心智、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

    2.社会生命内容分析

    个体生命的存在意味着关系的存在,在爱护自然生命的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社会生命。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包括了正确处理个体与朋友、老师、家长长辈间的人际交往。学生在学会正确处理与人的关系后进而推及到自然、社会、国家。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需要学习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生要在集体中成长,在集体中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促进人格品质的健全。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包含着个体和社会、国家的关系,法律调节人际关系,为生命保驾护航。中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不强,需要法律进行保护。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上发生急剧的变化,由此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也应该受到关注,学生要学会处理人生遇到的各种困难,提升社會生命。

    3.精神生命内容分析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一课和第二课的内容中,提出中学生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充盈精神世界、敢于追求梦想、探求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第四单元第九课“珍惜生命”专题下,介绍了爱护生命不单单要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爱护身体,还要养护中学生的精神。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要勇于挑战,坚定信念。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一课中介绍了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自己的人生应如何度过,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生命教育不是单一的教育,教师既要让学生爱护自己的身体、悦纳自身变化,最终还要使学生找寻到生命的价值,形成积极健康的生命观。

    三、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中生命教育的教学路径

    1.灵活使用多种教学资源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供选择的教学资源众多。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教学时,要针对生命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图书类、音频类、影像类、网址类(教育资源网站)、实物实景类等多种资源进行教学。教师要使学生能够理解所教的生命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教学中教师在涉及到自然生命的主题时,可以借助相应的教具,比如标本、人体模型、器官模型等。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身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加爱护自己的身体。教师也可以播放音频让学生发表看法并进行讨论,从中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适当引导。此外教师也可以依托相關的课外资源进行生命教育的教学,如生命教育相关的网址(教育部生命教育学习网、生命教育全球资讯网)。教师以教材的解读为基本依托,利用听说课、阅读课、影视课、探究课等多种课堂形式,灵活借助不同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人格和价值观的健康形成。

    2.创设生命教育情境

    生命教育不是一种纯理论,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中学生处在各方面都不稳定的时期,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所以在进行生命教育时,要创造情境,使学生参与到生命教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的发展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养动植物,写这些动植物的成长日记。教师在涉及到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内容时,可以利用角色扮演以及主题演讲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中,从而感悟生命。此外还可以连接校内校外资源,比如带领学生去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标本室等进行实地的参观感受。为了让学生顺利地进入生命教育情境,这些举措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合支持。通过将教科书中的知识与实地场景相联系,创设生命教育的情境,以体验课的形式,将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3.专题式教育与渗透式教育相结合

    生命教育专门课程、渗透课、专题课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手段,但在中学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还较少,主要是通过渗透课和专题课进行教育。《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开设了“生命的思考”的生命教育专题,教师可以根据内容开展生理教育、死亡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教育,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个体生命。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并不是每单元都会直接出现显性的生命教育内容,有些内容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去发掘和利用。因此为了学生对生命教育理解的连贯性,教师也应在相关内容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例如讲到青春期男女的变化时,就可以渗透生理教育、性教育相关的内容,由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进行生命教育时,可以将专题教育与渗透式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接受的生命教育知识更为系统完整。

    参考文献:

    [1][美]华特士.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认识挑战[M]林莺,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74

    [2]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21):25-29

    [3]郭然,刘岚.生命教育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2):18-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9

    [5]冯建军,朱永新,袁卫星.论新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1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