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全流程管理提升高校本科生海外交流实效的思考

    王轶凡

    摘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多种渠道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对于学生、学校及国家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随著我国高校与海外院校合作的深入推进,本科生参与海外交流活动已成为助推上述进程的有效渠道之一。本文对高校本科生海外交流的全流程管理机制进行梳理,在一定程度上为规范、扎实、有效开展高校本科生海外交流活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本科生;海外交流;全流程管理;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1-0112-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扩大教育开放、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列为教育改革发展任务之一[1]。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纳入改革任务,要求高校切实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2]。在国家、政府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的大力驱动下,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合作网络建设以及学生国际化培养工作正在向更为多元化的方向迈进,其中组织本科生赴海外学习交流这一方式已被众多高校广泛采用。此类交流活动能够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术水平,对推进高校国际化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实施开展得当、形成一套科学的运行体系,则更能在加强学校治理及内涵建设层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对高校本科生海外交流的“选、派、管、回、用”全流程进行梳理分析,旨在探索完善本科生海外交流管理机制的方法,为规范、扎实、有效开展高校本科生海外交流活动提供参考。

    1选拔

    目前,海外院校与国内各大高校开展的本科生海外交流项目的名额均有一定限制,通常项目实施单位(即国内各大高校中负责具体实施交流项目的单位,下同)会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报名学生进行选拔。在选拔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以下三方面因素,通过科学的方法推选出最合适的学生参与相应项目,为提升交流成效打好基础:

    1.1设立科学评价体系,组织建设专家团队

    设立一套有效的学生选拔评价体系对于开展选拔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考评指标并合理赋予权重,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调整,继而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并广泛运用于各类交流项目的选拔工作中。与此同时,为了确保选拔工作的公平性、有效性、专业性、合理性,项目实施单位可建立一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团队,在考评体系的指导下、针对不同项目的个性化要求对候选学生进行多维度、多样化的考察。专家团队的人员构成可包含但不限于着重考察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语言类教师,评估学生科研能力的学科专业教师以及对学生精神、心理素质进行把关的思政教职人员等。

    1.2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合理制定选拔要求

    一般情况下,海外院校的交流项目面向全球合作高校的学生开放,仅提供通用型的入学要求供合作院校参考。然而各校的教学内容及考核标准存在差异,学生已取得的学习成果并不能简单地与通用型的入学要求直接对标。因此在正式选拔之前,项目实施单位应对海外院校进行充分研究与分析,寻求两校在学生评价体系中的平衡点,在不违背海外院校入学要求的情况下,可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合理调整选拔要求。例如绩点考核,国内外各校的绩点计算方式不尽相同,目前并没有全球统一的换算方式,基于此,项目实施单位可考虑通过学时与学分的对应关系进行换算,但也应综合考虑海外院校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及学生质量,如两校的绩点计算存在差异,可在本校的选拔要求中合理合规地进行调整,确保最终选出的学生能够适应并胜任海外院校的学习任务,进而促进交流质量的提升,让学生真正能从中获益。

    1.3明确区分项目层次,面向不同群体选拔

    随着与海外院校合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学生交流项目的类型也日趋丰富,项目实施单位可依据不同的标准对交流项目进行分类分层,面向相应的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的选拔,以此提升交流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例如,本科低年段学生参与交流的目的更多地集中于开阔眼界、提升外语水平、结交国际友人、初步感知海外学习氛围,此类学生大多愿意参加文化类交流活动,因此在实施寒暑期主题交流活动、语言班等项目时,可考虑更多地面向低年段学生开放选拔。本科高年段学生经历了两年的专业学习后,多数已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学习或择业方向,此类学生参与海外交流的目标及诉求更为明确,希望通过交流活动提升自己已有的科研水平,为进一步深造探索机会,因此在开展科研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项目时,应主动面向高年段学生进行选拔。

    2派遣

    自项目实施单位正式向海外院校提名(提交参与项目的学生名单)开始,学生便进入交流派遣阶段,部分海外院校可能会对获得提名的学生做二次选拔,最终入选的学生在完成相关手续后便可赴海外院校进行学习交流。这一阶段通常被视为交流活动最为重要的环节,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交流任务、取得预期的成果,项目实施单位、学生、校内相关部门之间应积极联动、及时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2.1明确交流意向,避免造成损失

    项目实施单位在向海外院校提名之时,应确保所提名学生对是否参加该交流项目有最终明确的意向,避免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学生不能派出,进而对学生或海外院校造成损失。一般不能正常派出往往由客观或主观两类原因造成。就客观原因而言,未能顺利通过海外院校二次选拔、无法正常办理出国(境)所需证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因素均属于此范畴,因此项目实施单位在前期选拔特别是派遣阶段均应主动向学生说明上述潜在风险点,并由学生综合考量后明确个人的参与意向。而主观原因多表现为学生个人安排不当致使如若参加交流则可能影响其后续学业进展,或部分学生抱有“占位”心理,希望先获得一个“保底”的交流机会,如有更优的项目出现,则会放弃前序项目。项目实施单位如不对上述情况做好应对措施或对学生给予制度层面的约束,则可能对校际交流工作成效产生不小影响。因此项目实施单位应主动出击、谋划在前,例如可适当放宽派遣阶段的准备工作时间,在此期间给予学生提出放弃交流的申请机会并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合理研判,尽可能降低学生或海外院校的损失;而对于确认参加的学生应赋予制度层面的约束及保护,建议在此阶段请学生签署交流承诺书,并请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将学生的交流计划告知于学生所属院系,确保学生的生活监护人及学业监管单位均充分掌握其交流动态。

    2.2制定学业规划,为提质奠定基础

    在满足相关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国内众多高校对于学生在海外交流活动中所修课程及所获学分均能予以不同程度的认定,因此在正式开展交流学习之前,应当明确告知并要求学生对海外学习阶段的学业进行细致规划。学生所在院系的教学部门应及时掌握所辖学生参与海外交流的情况,根据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对学生的学业规划给予专业的指导与建议。对于短期课程项目或学期交换项目,可根据学校有关的学分转换管理办法对两校的课程进行比对,进而制定学分转换或替代方案;对于在外学习时间较长的联合培养项目,应当与海外院校共同协商、综合研判,如有必要可重新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3管理

    学生正式派出开展交流后,项目实施单位与学生所在院系在过程管理方面应主动跟进、积极响应,发挥重要作用。经过派遣期的规划与安排,通常学生在此阶段已可根据前期计划及海外院校的教学安排正常开展学习,如涉及学业问题,可由学生与海外院校进行沟通协商,而项目实施单位与学生所在院系则应集中关注以下两方面的情况:

    3.1建立管理体系,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

    目前已有不少国内高校将参加海外交流纳入了本科生培养体系并设置为一个必修的环节,这也就意味着学生本科在读期间必然会有一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赴海外学习生活,此类学生虽然已经购买境外保险,但海外院校并不能对其的安全完全负责,也鲜少有海外院校在签订校际合作协议时能够将此项内容纳入其中。交流生作为独立个体在海外求学时遇突发情况,如没有一套可靠的管理体系为其保驾护航,则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建议国内有此类学业要求的高校进一步明确并出台学生海外交流安全管理办法,协同校内外、国内外相关组织、单位、部门及参与交流活动的学生,根据各自职能共同构建安全管理体系及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在意外事件发生时能够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在可控范围内将损失降到最低、最大程度确保参与交流活动学生的人身安全。

    3.2树立安全意识,妥善规划安全教育工作

    在海外学习生活时如遇突发情况,学生将会是直面此类情况的第一人,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也应是各高校相关职能部门需要纳入规划的重点工作。在交流学习期间,学生所在院系可采取日报备或周报备的形式,要求学生阶段性地反馈个人在外的学习生活情况,有助于学校把握学生交流动态,亦可预判潜在风险、提前采取措施。此外,目前有不少国内高校开设有新生慕课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基本覆盖学生入学后将面对的各类事项,因此建议将海外交流安全相关内容纳入慕课课程,在介绍海外交流学习环节的同时初步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并在学生正式派出前再次安排更具针对性的行前安全教育,助力学生进一步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

    4回校

    通常,学生完成交流任务后即可返回原校继续完成后续学业,但结束交流并不等同于这项工作已完全结束,项目实施单位应当主动跟进学生在交流结束后的相关情况,助力学生为交流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4.1遵照交流任务,关注返校情况

    一般情况下,海外院校对于学生的交流学习时间有明确的限制并会在录取通知中具体体现,交流地相关部门也会据此时段进行证照签发,通常其有效期仅限于学生在相关地域开展学习的时间,一旦学习结束,学生便不再拥有海外院校交流生的身份,海外院校也不再对学生负有管理责任,因此项目实施单位应协同海外院校、学生所在院系、学生家长共同关注项目结束后学生的返回情况,严格禁止学生逾期逗留,避免出现管理“真空期”以及在此期间可能引发的各类不可预测事件,也避免学生因逾期不返而对后续学生产生影响。

    4.2及时办理手续,认定学习成果

    交流项目结束后,海外院校会对学生在此期间的学业进行评估并提供成绩单,项目实施单位可主动联络外方及时获取成绩单并发放给学生,并在学生办理学分认定工作时给予指導。对于学分认定工作,国内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对于转换标准、办理时间、认定方式等均有明确要求,以便公平、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海外学习期间的成果。

    5使用

    学生在学校的支持下以官方形式参与海外交流学习,不仅应当保质保量完成交流任务、努力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展现所在学校学子风采,也应主动总结交流所得、分享交流经验,将海外交流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更高层次的实际效应。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层次推进该项工作:

    (1)可要求学生在交流结束后撰写交流心得,既能检验学生的交流成果,也能帮助项目实施单位从中发掘交流项目可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并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进行提质改良。

    (2)可举办海外交流风采大赛等公开性质的活动,交流学生在展示其交流所得的同时,也能有效帮助未参与过此类交流的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内容,为其在后续开展交流学习活动时提供实际的帮助和参考。

    (3)对于参与了深度科研交流活动的学生,可考虑在返校后以不同形式鼓励或辅助其继续完成在海外交流时攻读研究的课题,如配备导师、给予物理空间、适当提供科研经费、帮助接洽相关产业机构等支持,最大程度释放海外交流学习的成效。

    6结语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并牢牢把握其中的机遇与挑战。本科生参与海外交流活动作为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地进行研究与探索,主动作为,进一步完善全流程管理,为提升本科生海外交流活动实效持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

    [2]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Z].国务院,2015.

    (责编:陈静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