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樊孝军++谭柳青

    摘要:面对新常态、新挑战,潜江市畜牧业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速结构调整”为工作主线进行转型升级。总结了新常态下潜江市畜牧业的特点、遇到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常态;转型升级;措施;发展方向;潜江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3-0053-03

    近年来,为了更好的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潜江市畜牧业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速结构调整”为工作主线,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牧业,推动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加快生猪、家禽产业升级,推进了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对新常态下潜江市畜牧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问题所在,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1 新常态下潜江市畜牧业发展的特点

    潜江是全国首批生猪调出大县(市),生猪饲养量和出栏量均居全省前列,被评为全省畜牧强县(市),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创建活动中名列前茅。预计2015年全市生猪出栏115万头,家禽出笼1 850万只,肉牛出栏3.7万头,肉羊出栏3万只,肉类总产量12.78万t,禽蛋产量4.2万t。潜江市畜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1.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养殖结构以市场导向调整。新常态下,畜产品的供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结构性短缺和阶段性有余并存的新状态。即牛肉羊肉总产量偏低,现阶段猪肉和家禽相对过剩。潜江市存在着畜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生猪产品产值在整个畜牧产业中占56%,比例过高,禽蛋、牛羊肉只占30%,产品产值明显偏低。为适应市场,加速结构调整,潜江市加快了从以生猪为主的耗粮型畜牧业向以牛羊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转变步伐。利用汉江、东荆河沿堤丰富的草场资源,在竹根滩、高石碑、渔洋等肉牛传统养殖重镇建设以农户中小规模为主体的肉牛养殖专业村组。建成周矶农场和竹根滩王拐村等特色专业养牛小区。目前,全市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30户,肉牛存栏量4.1万头;肉羊年出栏100只规模养殖户41户,羊存栏量2.3万只,配套种草37.7 hm2。“十二五”期间,肉牛、肉羊出栏量年均增幅在7%以上,草食畜牧业在整个畜牧产业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

    (2)养殖方式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变。为适应新常态,在生产发展上,将重心从追求量的增长转移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上,因地制宜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比重。抓住省级现代生猪养殖示范区建设契机,利用项目资金拉动民间投资近亿元对11个年出栏3 000头以上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进行了升级改造,使全市万头猪场增加到18个,年出栏5 000~10 000头的规模猪场331个;年出栏500头以上标准化肉牛养殖场2个,300~500头标准化肉牛养殖场3个,100~300头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场4个;年出栏3 000只肉羊规模养殖场3个,1 000~3 000只的肉羊规模养殖场3个,500~1 000只的肉羊规模养殖场5个;分布在园林办事处、杨市办事处和竹根滩镇等地的康宏生态肉鸡标准化养殖基地加大投资加快标准化鸡舍的建设,标准化鸡舍总面积达8 000 m2,年养殖量达400万只。目前,潜江市共有各类规模化养殖场1 032个,标准化养殖场58个,其中部级标准化示范场6个、省级15个、市级37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3%,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80%,养殖规模和建设标准都有了很大突破。

    (3)养殖模式以科技导向升级。根据“十二五”期间农业部推荐的畜禽标准化养殖模式,结合潜江市实际,重点推广了生猪“150”、蛋鸡“153”、母牛“165”、肉禽“156”、肉羊“1235”等养殖模式。同时配套开展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养殖技术、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粪污综合治理等相关技术培训,使全市畜禽养殖模式由传统型向科技型转变。目前,全市共有“150”标准化猪舍621栋、“153”标准化蛋鸡舍150栋、“165”标准化牛舍59栋、“156”标准化肉禽舍265栋、“1235”标准化羊舍21栋。传统生猪养殖地区老新镇、张金镇的中小规模养殖户也将畜禽栏舍升级改造为钢结构或者砖混结构的全封闭式温控栏舍,新兴养殖地区竹根滩镇、杨市办事处、渔洋镇、周矶办事处等地新建畜禽栏舍也全部采用农业部推广的模式。

    1.2 良种化水平持续提高

    (1)以推广生猪良种补贴惠农政策,规范生猪人工授精站点的建设为抓手,指导养殖户淘汰高龄、低产母猪,提高能繁母猪的性能,促进生猪品质提升。目前潜江市生猪品改系统已基本建成,能繁母猪良配率达到了95%以上。

    (2)推广牛的冻配技术,将牛品种改良工作与肉牛规模养殖场建设和“165”养牛模式推广相结合,在潜江市大力推广杂交肉牛的培育。潜江在肉牛养殖量较大的地区均设置了牛品改站点,目前全市共有6个牛品改站点,推广西门塔尔、夏洛莱、摩拉水牛三个新品种以及人工授精技术,每年都超额完成全省冻配改良牛计划数,2015年冻配改良牛3 046头。

    (3)因地制宜,适时引进波尔多山羊、黑山羊、岭南黄种鸡、灵山土鸡、金定麻鸭等优良品种,改良羊及禽类品种单一的局面,发展“特、优、精”的家庭农场式畜牧业。

    1.3 环境友好型畜牧业成效显著

    (1)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方式多样。在小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通过干湿分离、干粪堆积发酵、尿液三级沉淀等方式经生物氧化塘净化后排放;在中大型养殖场建设工业化污水处理厂对养殖场污水进行深度治理达标排放,或者建设“盖泻湖”、“红泥”等模式的沼气工程,实行沼液车运输和管道运输的方式将沼液直接与农田对接,大力发展“畜-沼-莲”、“畜-沼-菜”、“畜-沼-林(果)”等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全市共有2个大型养殖场建设了污水处理厂,5个养殖场采用了“畜-沼-莲(菜、林、果)”模式。在禽类养殖密集地区或者大型蛋禽养殖场配套建设有机肥厂,将禽粪加工成优质的果蔬专用肥料。与此同时,新建的标准化养殖场实行栏舍建设与粪污处理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产,配备相应的粪污处理设施。目前90%以上规模场均配套了粪污处理设施。

    (2)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严格。鉴于潜江市地下水位低及养殖密集区缺少对病死畜禽进行处理的土地,积极探索建立了适宜潜江市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位于熊口镇郭湾村处理能力6 t/d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将于2015年11月底投产。分布在全市大中型养殖场的33个病死畜禽收集点已经建成31个,从2015年12月开始,潜江市将结束传统的病死畜禽焚烧深埋处理方式。

    1.4 政策灵活,经营模式多元化

    (1)活政策,促发展。一是在巩固原有的金融信贷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畜牧业信贷新模式,如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的“欣农贷”、潜江市巨龙生猪养殖专业合作联社的“担保贷”。二是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参与担保,与市政府金融办沟通协调,为符合条件的生猪养殖户不限额度提供贷款,为处在结构转型和调整时期的潜江生猪养殖业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启动育肥猪价格指数保险工作,从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项目中安排80万元配套资金,以增强生猪养殖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用活畜禽养殖用地政策,保障畜牧业生产用地。

    (2)引资金,建龙头。通过招商引资,使得正大集团投资1.2亿元的18万t饲料厂最终落户潜江,届时高科技、标准化生产的饲料将成为潜江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畜产品品牌的强力支撑。湖北尝香思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尝香思牛肉酱被评为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潜江市功明长鑫商贸有限公司,年产3 000 t纯天然放养鸡鸭休闲食品投产,可年增产值1亿元。食品产业园内的正雄实业、马帮食品等畜禽产品深加工企业已投入生产。全市畜产品加工产值超过70亿元。

    (3)新模式,保效益。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培育畜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散户和小型规模养殖户结成合作社,以风险共担、利益共赢方式抵抗市场风险。目前,潜江市共成立各类养殖专业合作社88家,小型养殖户转变观念,从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经营。

    1.5 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1)技术支持体系完整健全。一是畜牧兽医系统服务体系完善,市乡两级畜牧兽医体系完整。二是人才网络健全,形成了人员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的畜牧兽医技术人才体系。全市共有正高职高级兽医师1人,高级畜牧(兽医)师6人,畜牧(兽医)师95人,派驻镇(街道)畜牧兽医防检人员42人,村级动物防疫员88人,为潜江市畜牧兽医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三是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到位,以潜江市畜牧技术推广站为依托,着眼于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需要,立足于养殖场(户)的科技需求,采取了承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技术指导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举办各类养殖技术培训班、开办潜江市畜牧信息报等一系列措施,有效的提升了潜江市畜牧技术水平。

    (2)疫病防控体系科学可靠。一是市级动物疫病诊断能力显著提升。按照省局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创建标准,在县级兽医实验室的标准上升级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引进分子生物学检测相关仪器设备36台套。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疫病诊断能力,除常规的血清学检测和细菌性检测外,增加了PCR检测技术。二是基层防疫机构形象明显改观。按照标准对乡镇站所进行了规划和改造,使达标基层站所达到17个,提高了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能力。新设置了周矶办事处、周矶管理区、杨市办事处三个动物卫生监督分所,推进了畜产品安全监管屏障前移。三是积极探索防疫物资管理新模式。针对防疫工作中一度存在“防疫密度高、质量差”的现象,通过切实加强对防疫物资合理有效管控,规范制度流程,显著提升了防疫物资管理水平,使全市动物疫病防控得到了有力保证。

    (3)社会服务体系有序发展。成立了养猪、肉鸡、蛋鸭等各类养殖协会,组织养殖户定期召开座谈会,互通信息,协调解决产、加、销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建立了畜牧信息平台,定期向合作社成员发布信息,帮助养殖户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

    2 潜江市新常态下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产业化程度低

    潜江市畜牧企业规模小、集团化程度低,畜产品销售仍以鲜活产品为主,以分割、分级、保鲜为特征的畜产品深加工拓展不够。近几年,虽然通过招商引资,一批成熟的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已在潜江落地生根。但由于缺少大型的畜禽屠宰企业,潜江市生产的畜禽产品无法直接供应给这些食品加工企业,使得产业链出现断层,不仅养殖户无法从中受益,更限制了食品加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2 环境压力大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目前,土地已成为制约潜江市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用地短缺、用地手续过于繁琐,导致畜牧企业很难扩大规模,限制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养殖污染治理的投入大、要求高,受经济条件影响部分养殖户没有资金或者不愿意将资金投在污染治理上,仅靠部门推广治污模式,投入项目资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养殖污染问题。

    2.3 监管手段弱

    由于村级防疫员待遇低,近几年基层防疫队伍有退无进,大部分防疫员年龄都在50岁以上,年龄老化,未来5年内将会出现严重的“用人荒”,而村级防疫员在基层动物防疫监管中占重要地位,这种情况对潜江市的防疫监管十分不利。另外,潜江市畜牧兽医执法经费一部分来源于检疫费的收取。2015年1月1日起,国家全面取消了动物检疫收费,相关经费保障措施尚未出台,畜牧兽医执法经费得不到保障,动物检疫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将直接影响潜江市畜产品质量安全。

    2.4 融资渠道少

    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潜江市畜牧业发展总量持续扩张,畜牧业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外资和社会资本向畜牧业的流入较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是养殖企业、养殖户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受到金融机构信贷方式落后、“慎贷”心理、部分畜牧业养殖户不能提供有效足值抵押物等因素影响,制约了畜牧业发展和养殖户扩规升级。

    3 新常态下潜江市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3.1 进一步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建设

    以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为主导,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高标准建设湖北南泥湾后湖优质仔猪繁育小区、园林办事处工农村肉鸡养殖小区、园林办事处月波村水禽养殖小区、龙湾镇红石村蛋鸡养殖小区、老新镇全心村优质三元猪养殖小区、竹根滩镇王拐村肉牛养殖小区以及湖北贡士熊口良种母猪繁养小区和捷龙家庭农场杨市肉牛养殖小区。到2020年全市发展各类畜牧养殖小区70个,其中:生猪养殖小区30个,家禽养殖小区15个,水禽养殖小区10个,牛羊养殖小区15个。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突破3 000个,其中万头猪场25个、千头牛场10个、10万只禽场5个。

    3.2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畜牧产业带

    按照“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养殖基地)+畜禽养殖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畜牧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模式,加强四大产业带建设。即以老新、张金、后湖、总口为重点的优质生猪产业带;以园林、高石碑、渔洋、龙湾等为重点的家禽产业带;以园林、周矶、杨市、总口为重点的优质水禽产业带;以竹根滩、王场、高石碑、渔洋为重点的优质牛羊产业带。

    3.3 发展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化格局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龙头,要以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已落户杨市食品工业园的正雄实业、马帮食品等畜禽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周矶农场食品工业园的潜江市功明长鑫有限公司的发展。争取100万头生猪或2 000万只家禽屠宰项目落户潜江。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共同抗御市场风险。

    3.4 加大养殖污染治理力度

    一是将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管理同小城镇发展结合起来考虑,进行环境规划,实现合理布局;二是促进粪污与农田对接,建立有利于种养平衡一体化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生产体系;三是继续推广污水深度治理、生产有机肥、三改两分再利用等粪污治理模式;四是增加政府在畜禽粪污治理方面的投入,探索建立环保商业运作市场—畜禽粪便处理社会化服务组织。

    3.5 加强监管力度

    一是加强保障体系建设,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充分发挥已建成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技术支撑作用,扩大抗体监测的覆盖面,科学指导防疫工作,增强防疫的针对性。二是不断完善无害化处理体系。围绕市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继续建设无害化处理收集点,建立健全相应的无害化处理规章制度,确保整个体系正常运转。三是继续推进“放心肉工程”。规范老城区的定点屠宰场,添置配送车,增加大型连锁超市配送点,严打私屠滥宰,开展肉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四是强化畜产品日常监管。继续加大对畜牧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强化养殖和屠宰环节监管。强化畜禽调运监管,做好引种监管工作,把好调运关,严防外疫传入。

    3.6 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

    采取多方融资的办法,解决畜牧业发展资金的瓶颈问题。一要将国家政策用好、用足,争取各种项目资金和财政补贴。二要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借助外力,将更多资金引入潜江畜牧业。三要利用民间组织和协会,协调各方资金用于畜牧业生产,从而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3.7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一是政府部门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和养殖大户代表深入到各乡镇进行专题讲座、科技培训和经验介绍,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二是依托市培训机构,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让农民学会更多的畜牧养殖技术。三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等媒体的宣传作用,灌输知识,开阔视野,增强信心,鼓励发展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