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中心点,破解家园“情绪圈”

    诸嫣婷 胡洁 金娟

    

    每天清晨幼儿园门口都会出现这样一幕,一个大班的孩子小C在门口哭闹:“我不要上幼儿园。”走廊上都是小C哭闹的声音,他还紧紧拉着妈妈的衣服,不想让妈妈离开。但是,孩子进入教室后,情绪就180度大转变,抹干眼泪就开始与同伴开心地玩耍,丝毫看不见哭闹的痕迹。妈妈却非常不放心,整个上午会再三联系老师:“他情绪还好吗?”“要不我接回家?”“他会不会哭坏身体?”尽管班内老师再三向妈妈分享孩子在幼儿园快乐学习、生活的照片和视频,但是妈妈说:“都是老师拍视频、口述,我们也只能间接了解他在幼儿园的状态。”……

    分析原因 ?小C为什么焦虑

    为什么小C会如此敏感、焦虑呢?是因为疫情在家太久,还是因为孩子对大班不适应?我们尝试回忆整个过程。最初小C表现出焦虑是因为鼻子里塞进了纸巾,妈妈反复带孩子去医院看,在那之后孩子就出现入园哭闹以及频繁上厕所等现象;然后孩子提出午睡睡不着,所以不想上学,我们同意了不午睡;他又提出了不想吃猪肝,我们也允许了;之后又提出不要吃海带……孩子在整个过程中,一直都有十分钟一次的尿频症状。经过观察,我们逐渐感受到,也许孩子出现焦虑的症结,并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他的妈妈。

    有一次,小C和爸爸中午去火车站做调查(班级开展“职业大调查”的相关活动,利用小C爸爸工作的便利,小C和爸爸走进火车站,了解相关人员的工作)。但是,孩子跨进班级的那一刹那,小C妈妈就发来信息:“老师,我觉得小C可能说不清楚今天的调查,如果他不想说就不要说了吧。”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由此可见,小C妈妈比较敏感焦虑,对儿子过度关注与解读,凡事会预估困难,随后帮助孩子清理困难。也许孩子的焦虑来自于家长的影响。

    约谈家长 ?抓住中心点

    我们约谈了小C父母。几位老师商量,谈话重心不再围绕孩子的情况,可以聊聊家庭教育的情况,看看是不是妈妈的焦虑情绪在影响孩子。

    约谈时间是周一,正好轮到小C参加护旗队,但是头天晚上妈妈在家园小群里说:“小C不想做升旗手了。因为太紧张了,有点害怕。”升旗结束后,老师与小C进行了交流:“升旗的时候害怕什么?你放假一直记着这个任务吗?”结果小C说:“不是,妈妈问我是不是要升旗啦,你这么紧张?”

    似乎这间接印证了我们的看法,面对升旗仪式,妈妈预设孩子也许会紧张,于是主动提起话题。这无意中暗示了孩子,间接将焦虑传染给了孩子。孩子再将焦虑传染给家庭,家庭传染给老师,老师又传染给孩子,孩子再传染给家长,由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情绪圈,而妈妈是这个情绪圈的中心。要解决小C的情绪焦虑,我们必须要打破这个情绪圈,而妈妈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有了这样的分析后,交流开始了。爸爸先到了班内,妈妈因为有事晚到了十分钟。我们在那十分钟里与爸爸进行了交流,爸爸与老师观点一致,觉得是妈妈太焦虑,导致他们整个家庭都高度紧张。所以我们与爸爸约定好,今天试着帮助妈妈意识到自己的焦虑,不然无法改变现状。

    妈妈来了,可是妈妈并没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我们分析一件件事例,引导妈妈回忆自己的担心、做法及在此之下孩子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到肯定妈妈的初心,不贬损,共同反思,积极鼓励。最后妈妈恍然大悟,决心从调整自己开始。爸爸也表示,之后工作再忙,也会多陪陪孩子。

    共同努力 ?从小事着手

    家长做助教,真实了解在园情况

    妈妈有改变的决心,但是焦虑情绪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消除的,为了帮助妈妈真正地放轻松,真正地相信幼儿园教育、相信孩子,我们邀请妈妈来班里当助教,除了发挥妈妈地理老师的教育资源优势,更为了让妈妈进入孩子的幼儿园生活中,真實地了解孩子在园的学习、游戏和生活情况,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

    减少交流频率,点到为止

    之前小C妈妈建立了“小C关注群”,将班内三位老师都拉入群内。每天都会在群内与老师沟通、交流自己的一些想法,而老师的详细描述常常引起妈妈新的焦虑和猜测。在这之后,我们老师共同商议,与小C妈妈的交流沟通中,为了避免引起妈妈的过度解读,我们沟通时不再采用一些描述性较强的语言,而是尽量采取客观性强、简洁的语言交流。但是在情感上,要做到能理解妈妈的想法,主动关心妈妈,给妈妈多一些鼓励。

    此外,我们也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观点发给小C妈妈看,让妈妈了解到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学习特点与年龄特点,了解一些专业的教育建议、科学育儿理念,使家园教育理念保持一致。

    慢慢地,小C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地要上厕所、来园要哭、遇到问题退缩等,而是会主动要求做事情,自己也能管理好情绪;小C妈妈与老师的交流也不再那么频繁,她会将一些重要的事情告知老师,如今天晚接十分钟、明天需要打预防针晚点来园等等,我们也明显感觉到妈妈的焦虑缓解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