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突发公共事件中新闻媒体的角色定位

    黄亘枨

    摘要:突发公共事件高发的当下,面对日益复杂的传播环境,新闻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分类,分析了其特点与报道的重要性,指出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在该类事件的报道中承担着权威信息实时发布者、风险沟通中介、舆论引导者、协调指挥者与不当行为监督者的角色。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报道,需要从新闻内容、新闻伦理以及报道机制等方面做出改进。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媒体角色;定位

    (一)定义与分类

    突发公共事件的英文是“emergent public events”。突发是指突然地出乎意料,缺乏思想准备的。而公共一词则指向事件的社会属性,表明事件的主体是超过一定数量的人群而非少数个体。

    结合国家法律政策与国内学者观点,笔者定义突发公共事件是一种紧急的对社会迅速产生巨大冲击力和震撼力,短时间内成为社会大众与舆论关注讨论的焦点,并处于时间压力和高度不确定性下需要及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全局的发展。

    国务院在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自然灾害主要由环境问题造成,后三者则主要由人为因素和社会矛盾引发。但这四种事件相互分割并不完全绝对,因为很多时候这四种事件之间会相互促进,同时掺杂人为因素和自然不可抗力因素。

    (二)特点

    1.突发性:突发公共事件之所以时间压力大、不确定因素高正是因为它发生的时间、地点、形式、程度、影响范围都不可预测。

    2.破坏性:事件公共社会属性就决定了只有当事件与大众切身利益挂钩、损害了大众利益时才会在极短时间内被呈现在公众视线中。其后果往往是造成不同程度的财产受损、人员伤亡、环境破坏生态与社会秩序稳定失衡等。

    3.潜伏性:特别是社会性突发公共事件。事件虽然突发,但事后深究往往能发现造成事件发生的隐患早已埋下,隐藏着一些必然性。

    4.关联性: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并不是孤立的只对单个领域的利益造成影响,也不是只对当下单个时间段造成影响,而是在相互关联、复杂相扣的一个较长时间段内,多个领域引起连锁反应。同时,关联性还体现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上。事件不是单纯原因导致而是复杂相关联的多种因素缠绕引爆的。

    (一)权威信息实时发布者

    作为新闻媒体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第一位的就是要保证信息及时公开并更新动态信息,满足公民知情权。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时,人们会比平时更迫切地想要第一时间获知信息,更容易失去理性。若新闻媒体没有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取而代之的其他信源则会被疯狂追随。这些信源出于牟利心态或不专业主义散布不实信息,容易造成由权威信息缺位导致的谣言流言四散,社会人心不稳气氛紧张。所以,新闻媒体必须第一时间主动出击,让广大民众及时了解事件的具体经过、真相。在遵守越快越好的时效性大前提下,新闻媒体发布信息还应该考虑其传播效果,有时候片面的真实也许对人心安定的破坏更大,这种时候不妨稍微“让子弹飞一会”,合适的信息比快的信息更重要。

    (二)风险沟通中介,沟通桥梁

    作为风险沟通中介,新闻媒体架构起社会各方交流信息的桥梁,起到沟通四方的作用。一方面,它基于职业优势可以将第一手资料传达给社会各界;另一方面它是沟通人民群众和政府官方机构的中介,起到双向传播的作用,这两者也是新闻媒体作为沟通中介服务主体。

    作为政府,它需要新闻媒体作为沟通中介及时向公众或受灾人员传达官方态度、应对措施等,同时也从媒体处接收公众对事件的看法与心理状态,舆情走向,民意解读;作为公众,需要从新闻媒体处获知事件的专业解读、个体难以全面掌握的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而作为风险沟通中介新闻媒体的专业性要求在信息双向流动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传达各方观点,而要对收到的信息进行思辨性的解读,将经过解码的信息以合适的形式传达出去。

    (三)舆论引导者

    从突发公共事件爆发伊始到结束,贯穿整个过程,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引导者的角色至关重要。作为舆论大环境中的“把关人”,新闻媒体将大量纷繁的信息进行筛选,将真实有据、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呈现在公众视野中,并通过议程设置,在纷繁的信息中挑选出其中重要的、对化解事件有利的进行公开报道,使这些信息停留在大众视野中,变成公众议题,建构出拟态环境,影响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认知。通过对事件的报道首发时间与框架、报道数量、报道时间差的掌控,来影响受众对该突发公共事件的关注度。对事件中某个因素的报道数量越多,报道时间差越小,受众越倾向于关注该因素,否则反之。这就会使公众在不同的突发事件中的关注侧重不一样。新闻媒体便能以议程设置的方式影响公众对事件的瞄准点与关注持久度,有力地推动舆论走向对事态有利的态势。同时,新闻媒体把握首发时机,建构合适的首发框架,及时发布报道,让发布的信息成为“优势意见”,避免公众聚焦点被谣言、流言以及不利局势的言论所带偏。

    (四)协调指挥者

    新闻媒体发挥自身职业优势,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承担起协调指挥者的角色,利用强大的信息资源和传播资源,达到传播信息、动员社会各界、整合社会资源的效果。就像改版《解放日报》强调的那样,要自觉做“各种运动的积极的提倡者组织者”,而不是“有闻必录的消极的记载者” 在事件进程中,通过發挥职业优势,及时发布各项信息让当事人、公众、社会组织、政府第一时间知晓,调动社会公众的力量,协调各方资源,与政府力量齐心协力应对。

    (一)提高新闻媒体业务水准

    从目前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来看,仍然存在有些业务专业水平不高,造成干扰公众视线、舆论引导失误的情况。一方面,媒体报道内容失实,对媒体功能认知有偏差,调查不深入导致信息量不足。媒体人员专业能力欠缺,缺乏对问题本质的准确认知,对事件理解有偏差,使得写出来的报道不但不能起到正向引导的作用,有时候甚至产生误导民众的不良后果。同时,还存在新闻媒体对媒体功能的认知有偏差,总是将报道和宣传完全画上等号,就像学者王中所说:“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才是新闻。”再之,对事件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导致信息呈现片面,无法引导受众客观看待全局,不利于受众保持理性。

    另一方面,部分媒体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欠缺,主观上决定媒体报道水准不高。每当有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时,有些媒体人员将对该事件的报道看作是建功立业的好时机,渴望爆点出现,而爆点往往都是坏消息。媒介渴望发生大新闻的心理和对突发事件的大规模报道,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形成“恐慌文化”和非理性的直觉式反应。

    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完善新闻媒体报道机制,通过提高记者编辑的准入制度、建立媒体从业人员发言考核体系、定期组织媒体从业素养培训活动来规范媒体人员的行为,提高媒体人员专业水平,培养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坚守社会责任、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使当前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业务水准更高,推进突发公共事件更快更好地化解。

    (二)重视新闻伦理,注重人文关怀

    在具有破坏性的突发公共事件爆发之后,社会公众与当事人的心理状态较为脆弱,新闻媒体要注意在报道中倾注人文关怀,从人性角度审视事故与灾难,尊重受难者隐私,弘扬灾难中的人间真情,输送温情,体现对生命的珍视与人的尊严的尊重,有利于社会人心安定。

    目前我国在此类事件报道中所展现的人文关怀较之以往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一些硬伤需要改正。如为了采访镜头的效果肆意拍摄灾难中失去亲人的当事人的悲痛情感流露、反复对话伤者及其家属造成二次伤害、抱着看客心态进行报道工作等。作为新闻工作者,需要时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不能因过度追求新闻价值而舍弃人文关怀,而应该更多地在这个时候表达博爱的情怀,注重受灾人民心理和精神层次的需要。

    同时,在媒体对政府危机应对举措进行报道时,要有受众本位思想,站在人民立场上为其解释政府举措的动机与内涵,表现对受众的关怀。大众传媒不以“引导者”自居,而是作为平等的“解释者”,拉近受众与媒体的距离。

    (三)跟进后续报道,完整报道结构

    国内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本身关注呈现来去匆匆的特点,在受众热度过去的时候就自动结束对该事件的关注,而仅仅关注当下事态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跟进后续报道,让整个突发事件的前世今生更完整,展示新闻媒体严谨科学的作风。

    在突发公共事件暴发的第一时间及时报道当下的新闻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仅仅停留在对当下的报道则是片面与局部的。在事件稍微有缓和态势时应该在关注当下的同时去探寻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發生过后,要接着进行后续报道,否则造成该事件戛然而止的局面,让人产生疑惑与误解。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当下灾情严重程度、人员救援活动上,而是在态势缓和之后,对灾区重建情况,灾民重新进入正常生活轨道进行跟踪报道。从起因到经过、结果,完整报道结构有利于保障公众知情权、提高新闻媒体专业水平与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