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小学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交流中心

    蒋萍

    一、背景目的

    2018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幼儿园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解决教师资质能力不合格问题。随后,各地幼儿园开始严格执行文件规定,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对幼儿习惯、性格、能力方面的培养,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实施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注重讓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获得学习与发展,科学做好幼儿入学准备。

    但是,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轻德育、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家长不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家园教育观念不一致,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存在差异,严重阻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教育的“根”在家庭,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持久的、深远的、不可替代的。幼儿园在家长工作方面存在重视度不够、活动内容较随意等现象,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往往是教师当主角,家长做听众,家园交流互动的机会较少,不能起到良好的家园合作效果。

    鉴于此,我园创建了“家庭教育交流中心”,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价值和作用。创建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建立家园开放互动新机制,提高办学效益;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新理念,走出教养误区;构建家园合作新质态,形成工作动力。

    二、创新举措

    (一)优化整合交流内容

    1.聚焦《指南》

    幼儿的成长不可速成,如果违背了幼儿的发展规律,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阐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阶段,其关键词为兴趣、习惯、自立。成人为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做得最好的准备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阅读习惯和自立能力等。我们用鲜活的案例和通俗的语言将《指南》内容传递给家长,让家长认识到“小学化”教育的危害,明确去“小学化”的目的及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明白生活和游戏就是孩子的学习,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和孩子一起劳动、游戏、阅读、运动,让孩子不断体验、实践和操作,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指南》中心思想用到实处,让家长和教师真正感受到家园共育的成效,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不知不觉地走向小学,并在小学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进入新的高度。

    2.直面误区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我们发现,现在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一些误区。第一种是放任自流型,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大多会养成任性骄纵的性格,家长往往以为这是孩子的天性,是个性的张扬。第二种是过度保护型,家长害怕孩子磕着碰着,不允许孩子参与或体验任何他们自以为不安全的活动,以爱的名义过度控制孩子,阻碍了孩子的自由发展。第三种是本性压抑型,家长自认为是为了孩子好,用孩子不能理解或接受的方式逼迫他们学习超越其年龄阶段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内容,甚至盲目地与周边孩子攀比,早早地对孩子进行知识灌输和技能强化训练,逼着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正是这种“小学化”的行为,直接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快乐,严重危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对此,我们选择了各种专项话题,如“溺爱不是爱”“怎样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你不知道的幼儿发展关键期”“游戏,幼儿自己在生长”“如何看待兴趣班”等,组织家长进行交流和学习。如此,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懂得对孩子要立足现在、着眼长远,要会爱,要智慧地爱。

    3.关注热点

    我们通过学期初的问卷调查,汇总出家长关注的话题。此外,在平时的家园沟通中,我们也会有意识地收集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将其整理出来作为中心交流内容。例如:“孩子不肯吃饭怎么办?”“孩子爱发脾气怎么办?”“孩子太懒怎么办?”“孩子爱看电视、爱玩手机怎么办?”“孩子不爱说话怎么办?”……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讨论,结合相关视频和游戏,家长自然悟出:孩子的问题都出在家长身上,要想改变孩子,家长首先要改变自己,逐步建立“和孩子同学习、共成长”的信心。

    (二)坚持遵循交流原则

    1.注重家长参与,突出主体地位

    家长是交流活动的主人,家长在平台上交流育儿心得、讲述自家孩子的成长故事、好书共读,主动获得养育孩子的基本理念,发现和掌握符合自家孩子成长的特殊规律和方法。慢慢地,许多家长都养成了给孩子记成长日记的习惯,他们欣喜于孩子的成长和变化。于是,我们将家长在交流中的育儿经验汇编成集——《家长眼中的孩子》,并收录有《宝贝,你慢慢来》《孩子讲故事,我记录》《奔跑吧,宝贝》《陪你慢慢长大》《爱上黑馒头》等优秀作品。

    2.注重相互尊重,突出平等对话

    在家庭教育交流中心,我们尊重每一位家长,不以家长的社会地位来区别对待。我园许多幼儿的家长都是普通的劳动者,他们虽然学历不高,但有着淳朴、善良、包容、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这些品质都在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给孩子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主动向家长学习,是我们对家长的基本态度。日常工作中,我们会主动和家长交流,积极邀请他们分享孩子的成长经历,同时让家长明白:最好的教育是身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家庭和睦,教养观念一致。

    3.注重循序渐进,突出学做合一

    家长教育交流中心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遵循有层次、有系统、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序地推动家长交流学习,突出学做合一,力求让家长将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日常家庭生活中。例如,家庭教育交流中心针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教育,向家长详细介绍了不同年龄段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重点。这样,家长在了解孩子发展特点的同时,也能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我们还开展了“21天好习惯养成”打卡活动,分阶段、分重点予以实施。

    (三)创新拓展交流方式

    交流中心经常采用的活动方式有以下几种:专题讲座,把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观传递给家长;家长课堂,关注教育的细节、问题和解决策略;各类小组家长活动,侧重于个案分析、一对一辅导;各类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网络平台,家长相互答疑解惑,交流育儿体会。我们根据交流的目的和内容,围绕“三个紧贴”创新拓展交流方式。

    1.紧贴课程主题

    小、中、大班的主题活动开展到哪里,交流活动内容就跟随到哪里。例如,在中班主题活动“我长大了”中,我们采用专题讲座、节庆活动开放、幼儿作品解读、亲子调查、手工制作、实践活动和体验交流等方式,开展了“增强孩子本领”“发展孩子独立自理能力”“家长可以怎么做”等交流活动。

    2.紧贴特色活动

    幼儿园的“四节”特色教育活动,都会开展相应的家庭交流活动。例如,在体育运动节,我们围绕幼儿为什么要运动、有哪些运动方式、如何激发幼儿运动兴趣等开展交流活动,同时组织家长参与家长助教、亲子运动会等。

    3.紧贴家长需要

    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我们会开展小规模的交流活动,如“祖辈讲堂…‘亲情连线”“亲子生日会”等。

    (四)统筹构建交流平台

    1.组建家委会

    我园组建了班级、年级、园级家委会,形成“三级家委会”体系。班级家委会成员负责联系家长,定期向家长征求意见和建议,汇总至年级家委会,再由园级家委会梳理后与幼儿园协商处理。“三级家委会”职责分工明确,保证了家长之间的自由交流,确保了全覆盖和有实效。

    2.成立讲师团

    我们选择园内10位优秀教师,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团理念先进,善于沟通,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能及时将幼儿园活动开展的目的及意义传递给家长。同时,我们还邀请30多位热心家长组建了家长育儿宣传团,以家长带动家长。家长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育儿经验和方法,更能引起其他家长的共鸣,使交流中心活动的效益更高。

    三、所获成效

    (一)隐性成效

    家长实现了“三个明显改变”:一是育儿行为观念明显改变,从过去只关心孩子的知识学习,转变为关注孩子的兴趣、能力和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陪伴孩子,认可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权利,鼓励孩子发现和表达;二是评价幼儿的标准明显改变,家长尊重孩子的差异,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逐渐有了“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心态,能接纳孩子的不同;三是家园沟通方式明显改变,家长更关心幼儿园开展的活动,主动向老师探讨教育中的困惑。教师也从以指导者的角色对家长提出要求,转变为尊重家长,平等地商讨共进,重视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主動与家长沟通,向家长学习,从而实现家园其育,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二)显性成效

    幼儿园取得了“四个一”成果:形成一套故事集,包括《交流中心教材》《父母眼中的孩子》《老师眼中的孩子》;开展一次活动图片展览;录制一张亲子活动光盘;制订一份家园约定,即《家园其育8条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