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兰琳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等职业院校生源素质的整体下降,辅导员在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研究以湖南省六所高职院校120名专职辅导员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梳理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社会结构特征、岗位设置及配备比例情况及工作基本情况,并针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现状;对策思考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并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空前的高速发展期。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的科学发展,是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问题。

    1 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1.1社会结构特征

    为了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际状况, 笔者先与2014年2月至4月对长沙六所高等职业院校的120名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此项调查工作得到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学工部门的协助和配合,问卷共发放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的文件全部有效,有效回收率为100%。

    被调查的120名辅导员中超过60%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或是应届硕士毕业生应聘到学校辅导员岗位的,从性别来看,男性41人,女性79人;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64人、未婚56人;从年龄结构来看,年龄在30岁以内的居多,其中20到25岁之间24人,26到30岁之间62人,31到35岁之间19人,36岁及以上15人;从学历结构来看,具有硕士学位的有38人,本科学历71人,专科学历8人,专科以下1人;从职称结构来看,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43人,初级以下74人,从工资情况来看,各校辅导员年平均收入最高为8万元, 最低为2.4万元,平均收入为3.7万元。

    1.2 岗位设置及配备比例情况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即辅导员的配备比例应不高于 1∶200。但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数量还达不到这一标准。而且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不久,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整体上还处于“年轻态”。被调查的120名辅导员,岗位设置的类型全部都是专职班主任模式,每位辅导员负责三至八个班级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辅导员配备比例最高为1∶184,最低的为1∶517(包括四个毕业班), 平均比例约为1∶273。

    1.3 工作基本状态

    六所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一致认为, 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还存在有些部门对辅导员工作表示怀疑的现象,甚至对辅导员岗位的设立持有否定态度,认为辅导员工作重要性体现得不明显。[1]面对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甚至出现生源人数少于计划录取人数的现象,部分高等学校面临生存挑战,高职学生生源素质更加难以保证。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我管理能力差,加大辅导员工作难度,致使许多辅导员工作繁杂,而对于工作方法的思考不够,工作的艺术性和创造性不强,个人成就感严重缺乏,导致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工作效果不佳。

    2 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人员素质不全面

    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是干好辅导员工作的关键。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辅导员素质的全面性提出更高要求。[2]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辅导咨询任务,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理解水平,掌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需要掌握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从现有的辅导员来看, 由于应届毕业生居多,除了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以外,其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比较缺乏, 难以取得工作成效。

    2.2专业化程度不够高

    从辅导员自身的学习经历和工作阅历来看,非专业现象明显。高等职业院校的多数辅导员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大多是从一所高校毕业后又到另一所高校就业,而且教育学专业毕业的较少,参加工作之初也只是接受了简单的岗前培训,而没有系统的专业学习。这对于辅导员较好履行岗位职责,有效进行学生管理,帮助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指导学生就业创业等,都带来了很多的困难。[3]从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情况来看,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很多辅导员在工作几年后就转到专任教师岗位或者行政岗位,辅导员是个过渡性职业,辅导员工作缺乏延续性,工作经验积累不足,也直接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2.3 培养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尽管各级教育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并从政策上对辅导员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保障,但对辅导员的培养力度和广度都还不够,辅导员队伍培养体系不规范、不健全。一是培训的管理机构不健全,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辅导员往往是学工部门和班级所在院系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和相对独立地组织培训,导致培训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二是培训的内容片面、形式单调、方法单一。高等职业院校在辅导员培训方面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培训内容多以介绍岗位职责和常规工作经验总结为主,培训方式大多是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而且基本上采用“满堂灌”,难以达到培训效果。三是对辅导员培养经费保障不足。虽然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有多种扶持政策,但基本上是用于专业建设,对于辅导员队伍的投入甚少。高等职业院校大多处于建设发展期,自身对于非中心工作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投入不足,经费支持不够,难以让多数辅导员参加培训,培训的受众面不广。

    3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对策略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趋势明显,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情况,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面对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3.1准确定位辅导员职业角色。[4]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统筹规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准确定位辅导员角色,规范辅导员工作,明确辅导员职责,致力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使辅导员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家里手,使辅导员帮助和引导学生全面成长,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把教育办成人民真正满意的民心工程。

    3.2加强辅导员的人格修养。辅导员的人格修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辅导员人格魅力的提升,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需要。一要辅导员加强自身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把学习当成精神追求,改进学习方法,注重对自身心理素质和职业品质的培养,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二要辅导员保持正确的自我认识,包括对自己在能力、师德、行为等辅导员人格魅力要素方面进行客观的自我判断和评估。三是培育辅导员人格魅力提升的外部环境。社会、学校应该提高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程度,培育和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3.3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针对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专业化特征比明显,各级教育部门和院校要着力完善其体制机制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质,确保辅导员队伍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一是建立辅导员准入制度。高等职业院校要规范和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选聘机制,应该把致力于投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吸收进来,严格把好入口关;二是建立健全辅导员培训机制。高等职业院校要适应高职教育的新发展新要求,特别要针对现在学生心理问题多、精神压力大等特点,建立健全辅导员培训机制,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三是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完善辅导员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手段,必须建立符合辅导员工作实际特征的考评机制,必须从物质、环境、培训、晋升、评聘等方面激励辅导员,以产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主观驱动力,努力打造成素质优良、专业技能过硬、发展全面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郭梅,李应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401-402.

    [2]殷金桃.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难点及应对策略[J].文教资料,2009(3):200-201.

    [3]呼永进,陈俊.浅谈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103-105.

    [4]赵建勇.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