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健康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融合路径探索

    周健 祝丽玲 鲁彦

    摘 ? ?要: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融合统一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从佳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健康学”课程教学实践入手,从明确目标、把握课魂,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做好授课准备,精准施策、循序渐进,唱好三首歌以提升课程效果,科学评价、反思改进,立足新时代探索发展路径三方面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融合路径进行了系统阐述,希望能够给广大师生在课程思政实践方面以启迪,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做出有益的贡献。

    关键词:“环境健康学”;课程思政;教学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6-0023-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针对存在的“孤岛效应”和“信息壁垒”,作为一名普通的公共卫生学院高校教师,把立德树人教学方针与健康中国战略有机融合,把立德树人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之中,促进两者协调统一、相得益彰、合作共赢,构筑立德树人大格局,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形势需要、必行之举[2]。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提炼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成形做法。下面,仅以“环境健康学”课程教学为例,重点就课程思政的教学整合路径进行探索。

    一、明确目标、把握课魂,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做好授课准备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就是要找到教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在实践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汇其中,起到立德树人、春风化雨的作用[3]。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的精神,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绝对领导,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强化中国梦理想认同为目标,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策划课程思政内容,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投入到“十四五”规划建设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伟大建设中去[4]。

    (二)把握课魂,准确定位

    “环境健康学”是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设置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环境健康学”对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进行全面、完整的阐述,内容主要涉及大气与健康、饮用水与健康、土壤与健康等方面,此外,对目前人们关注的住宅环境与健康、家用化学品与健康、食品与健康等内容进行了重点介绍[5]。作为一名教师,要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三个设问把握课魂,从课程教学任务中挖掘出相应的课程思政元素,以有机融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育人实践,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健康中国战略规划,深刻理解和把握专业知识,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及道德素质教育,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做新时代政治过硬的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

    (三)挖掘元素,融会贯通

    以公共卫生学院的“环境健康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践为例,宏观可从国家卫生决策、全民健康水平、公益奉献、诚信科研等方面进行探索,注重融入“明德砺学,崇尚实践”的校训,发扬“边陲扎根、沃土壮根、实践固根”的“三根”育人精神,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微观可从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和特点进行相应拓展与有度延伸,通过知识点和案例教学把课程思政内容与“环境健康学”专业课程有机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网络资源,制作多维度、立体化、大容量微课件,形成鲜明而有特色的专业思政课程,使学生自然接受价值植入,引发情感共鸣,形成思想、政治和行为自觉。

    二、精准施策、循序渐进,唱好三首歌以提升课程效果

    (一)以战说法,弘扬先锋歌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离不开强大的国家实力支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汹涌爆发,世界各国疫情形势仍然严峻艰巨。面对这一时代大考,在“环境健康学”课程讲述中,以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全胜为例引出思政元素,共产党员发挥先锋示范作用冲锋在前,让党旗飘扬在疫情最危险的最前沿;公共卫生疫情防控部门不怕牺牲、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施救,展现了白衣天使的最美背影;全国人民同心协力、众志成城,诠释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此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做新时代有理想、有担当的有为青年。

    (二)“名人效应”,高唱爱国歌

    在授课过程中,精准把握知识点,注意挖掘相关思政元素,引入与课程相契合的“名人”,剖析“名人”的时代担当及专业、敬业精神,发散“名人效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在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授课中,以“人民英雄”陈薇和她的团队为例。从“非典”到H7N9禽流感,从西非埃博拉大流行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陈薇团队迎难而上,本着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始终把疫苗研究作为主攻方向,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献。“为武汉白头的斗士”陈薇及其团队感动了武汉、感动了全国、感动了师生,激发了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三)主题教育,齐颂职业歌

    为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重点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教育。新生入学之初,佳木斯大学举行了预防医学大一新生白大衣授予仪式,全体师生共同回顾了佳木斯大学师生的抗疫历程,领导和教师代表为学生代表穿上象征着使命、责任与担当的白大衣,教育学生出色完成学业,牢记医者初心,争做新时代青年的榜样,立志成为一名“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佳木斯大学公卫人,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佳木斯大学振兴而努力奋斗!

    三、科学评价、反思改进,立足新时代探索发展路径

    (一)健全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与教学实践的融合效果如何,需要多元化评价体系来体现。多元化评价体系要包含评管理、评教师、评学生三个层面,即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组织下,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管理评价的指导性、权威性,教师评价的客观性、规范性以及学生评价的针对性、灵活性进行有机结合,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和分值比重,注重思想品德素质以及综合素质的评价内容比例设置,促进学校管理的政策完善,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教育、反思和提升,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二)健全完善多样化评价模式

    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的大容量、共享性极大地促进了评价模式改革创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理念+行為、国际+国内,不一而足,丰富多样。如开展班内学习小组交流讨论,考查学生的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综合表达等能力;开展翻转课堂或情境模拟教学,考查学生的知识归纳、逻辑思维、实际应用等能力;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考查学生的理论—实践—理论的总结验证能力;开通网上论坛与调查问卷,利用大数据考查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动态;查阅学生学习笔记和组织阶段测试,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对知识掌握情况等。

    (三)健全完善多边化评价格局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都不是平行关系,简单地设定评价指标和分值势必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准确性。因此,学校要在宏观上予以指导,评价项目既不能过粗也不能过细,既把握大的方向和原则,又给予教师和学生适度的空间;教师可以加强师生的沟通,课堂上多设问题强化师生互动,课下谈心、主动答疑解惑,网上利用微信群进行交流研讨,最大程度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针对性调整教学与思政内容;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用亲身体验向学校建言、向教师献策。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应互通信息、互动交流,坚持问题导向,及时调整评价指标及内容、分值,真正形成学校主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多边化评价格局。

    参考文献:

    [1]叶婷.基于“学习强国”APP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43-45.

    [2]王明慧.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20.

    [3]潘青,张健.“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化的关键问题和实现路径探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97-102.

    [4]李旭芝.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20.

    [5]刘琦,刘书来,郑增建.OBE理念下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路径探索——以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3):318-323.

    编辑∕丁俊玲

    作者简介:周健(1980—),女,辽宁昌图人,佳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预防医学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9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健康中国战略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SJGY20190656);2020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专项“‘环境健康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融合与思考”(SZZX2020-12);2020年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学重点课题“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疫情防控应对与课程思政研究”(2020JY1-30);2020年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思政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2020JY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