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及备考策略

    李保平

    [摘要]高中历史新教材自2019年秋季起,陆续在全国各地投入使用。全面研究分析近五年来的高考试题,把握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对于教学一线老师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新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4-0083-02

    2013年,教育部成立以北师大林崇德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2018年初,《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出台,把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纵观近五年来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虽然还是使用旧教材,但高考却處处体现着新课标理念,体现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且,自2019年秋季起,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海南六省市率先使用了思想政治、语文和历史三科的统编版教材。因此,分析研究近五年高考试题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和高考备考。本文以2019年高考全国I卷文综第42题为例,对高考如何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做简要的分析。

    一、新课标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

    新课标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学生通过高中课程的学习,应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个性、全面、持续的发展。

    二、2019年高考全国I卷文综第42题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2019年高考全国I卷文综第42题如下: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该题试图让考生通过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进而独立提出观点。其重点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非常契合。

    “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国家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形成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历史素养和国家历史认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基本理念的表述),这就是本题立意所在。

    (一)对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考查

    在解答这一题目时可以充分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来分析论证,即结合“时代背景+家国情怀”,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理论来指导作答。

    (二)对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考查

    题目中的材料出自钱穆先生1940年写的《国史大纲》。而这个“《国史大纲》(1940年)”恰恰就是本题的题眼,反映了对学生时空观念的考查。透过时代特征,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段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学术思想的材料。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就应该紧紧围绕在国家危亡时刻史书所承载的历史意义。

    (三)对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考查

    题目开门见山地指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其要求为:“评析材料中的……持论有据……”这一要求考查了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一是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即所提取的观点不能脱离材料;二是所持有的论点必须有准确而且有充分的史实依据来证明,不能泛泛而谈,不能空谈。

    (四)对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考查

    题目中“评析观点,得出结论”考查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提炼出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即作者观点是什么),然后以史实为证据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分析(即为什么会有这一观点,你的证据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即对这一观点有什么看法)。

    (五)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考查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追求,是最高和终极目标。第42题中的材料体现了浓郁的家国情怀。

    《国史大纲》这本书有两个写作背景:

    一是中华文明在遭受西方文明强烈的冲击之后,中国社会普遍生出一种怀疑、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情绪,在这种思想氛围下,历史学也受到了影响。《国史大纲》就是对这种情绪做出的回应。

    二是《国史大纲》成书于1940年,这一时期,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形势恶劣,全国上下持悲观论调者比较多。这时候中国需要有一种共同的精神来回答中国为什么不能投降。钱穆先生在这一时期写出纲要版中国通史,并敬告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它不仅是一种历史研究态度,更是一种责任与情怀。

    答案示例:钱穆先生认为凡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对中国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国史大纲》写作的大背景是新文化运动后,部分学者持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在这种思想氛围下,历史学的研究也受到了影响。《国史大纲》具体成书时间是1940年,这一时期正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全国上下持悲观论调者比较多。这时候中国需要有一种精神来提高全民的抗战士气,这种精神基础就是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由此可知,钱穆先生敬告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它不仅是一种历史研究态度,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此题对于高考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它从考查、体现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方面来说,是一道佳题,对于我们的日常教学和高考备考很有意义。

    三、针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高三复习备考对策

    (一)在专题复习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1.强化时空观念。无论是以通史还是专题史的形式进行复习,都必须强调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所处的历史阶段特征,然后再阐明主旨。涉及地名、疆域等问题时必须利用地图,用穿越时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描述和归纳。

    2.对于盖棺定论的基本史实,特别是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重要的政治制度和历史现象,要熟记既有表述,不得随意发挥。当然对于有争论尚未定性的内容,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3.熟记和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革命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等,在分析问题时要强化运用其中的某一理论,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良性循环。

    (二)在强化训练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1.坚持史料导学,通过史料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并设置合理有效的问题,锻炼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能力。

    2.加强材料阅读理解与信息提取的训练。材料要分句分段进行概括归纳,根据细节(时间、人物、地名等)锁定时空,回顾时代背景,结合材料主旨揣摩命题者的命题立意和考查意图。

    3.练习讲评过程中要注意对材料细节进行解读。一是有必要介绍相关的历史学家、历史著作、历史理论等;二是对与教科书不一致的观点,要教会学生“尊重教材权威,但不迷信权威”。

    总之,学科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高考命题的核心,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必须透彻理解五大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具体体现和实施途径,并把它们融入日常教学和高考备考中,这样,我们的教学和高考备考工作才会更加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徐蓝.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2017版《普通高中歷史课程标准》解读[J].人民教育,2018(8):44-52.

    [3]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25-34.

    [4]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3):3-9.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