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中小学教师角色的解构与重构

    卢嘉炜

    ◆摘? 要: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许多中小学教师因为线上教学而手忙脚乱,但正因如此,给教师们也带来了许多挑战与机遇。传统的中小学教师主要担当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导者和学生的管理者等角色。但“停课不停学”期间,许多中小学教师出现了线上课堂教学、课后学生管理以及网络空间育人等困境。因此,后疫情时代中小学教师角色需要一定的重构,以更好的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教学。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中小学;教师角色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为了防疫和上课两不误,教育部发布了“停课不停学”的应急举措,大力推行线上教学。如今,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了疫情防控常态化,学校教育也从网络的“空中课堂”搬回了学校教室的“实地课堂”。这么一场大规模的线上教学,不仅要总结好网络授课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应当思考后疫情时代中小学教师角色需要作出哪些改变?

    一、传统中小学教师角色

    韩愈《师说》中的“师者,之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已成对教师角色最经典的描述,正因受到此影响,传统中小学教师角色被许多人定义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导者以及学生的管理者。存在即合理,传统中小学教师角色确实推动了我国中小学教育一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一)知识的传授者

    传授知识是每一位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了教师在写教案的时候,往往会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什么内容,而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怎样才能把老师教的内容真正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上述所说的现象,虽然近年来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由于应试教育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教师和学生依然习惯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二)课堂的主导者

    传统中小学课堂一直践行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教师为主导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具有导向作用,学生为主体是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是学习的主人。但是从现实的教学情况来看,中小学教师很容易会偏向整堂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或者严格按照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难以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所谓课堂的主导者应该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把握好课堂节奏和内容,尽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或者让学生带着目标任务自学。因此,中小学教师课前应当利用好导学案让学生先预习本节课内容,课中多设置一些需要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构建知识体系,课后也要及时做好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三)学生的管理者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儿童从他律到自律是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是不可置疑的,其中包括课堂纪律、课后作业、校园的日常交往等各方面的管理。但从古至今,教师都是代表着一种很严肃、很权威的形象,学生必须要服从教师的教导,间接上导致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另一方面,有的老师甚至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管理,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管理,有时候“用力过猛”,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不管,而是以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方式进行适当的管理,并有意去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二、“停课不停学”期间中小学教师角色的困境

    在疫情的“停课不停学”期间,中小学的线上教学总体上顺利进行,但无论是对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困境。接下来将主要阐述中小学教师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其中包括线上课堂教学、课后学生管理以及网络空间育人的困境。

    (一)线上课堂教学的困境

    中小学教师实施线上教学之初的,首先遇到的困境就是老师把线下教学直接“复制”到线上教学,但由于教师们对线上教学的技术操作不太熟练,许多本可以在传统教室开展的教学活动不能直接照搬到线上教学,这就导致了大多数老师刚开始上网课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即使是整堂课只用讲授法,部分老师依然出现手忙脚乱,比如说,有的老师讲完整堂课都不知道自己没有开麦克风,并且不知道在哪里可以看到学生的及时反馈等等。除此以外,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大大的减少,老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也趋于形式化。最后导致了上网课成为教师集体赶潮流或应付上级领导的噱头,违背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初衷。

    (二)课后学生管理的困境

    本次疫情的线上教学也暴露了教师在时空分离的状态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许多教师要求家长每天向老师打卡,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上传作业,有的甚至要求家长坐在学生旁边一起听网课,以防学生听课走神。这种现象恰恰说明了平时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过于“到位”,形成了一种学生对老师的高度依赖。一旦学生离开了老师的监督和管理,就会出现不写作业、上课走神等情况。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学生都会缺乏自觉性和自律性,使教师的教学管理陷入盲区。

    (三)网络空间育人的困境

    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性教学原则,他认为世上不存在没有教育性的教学。近年来,中小学教育改革多次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各学科教学当中都需要适当渗透育人的内容,不能仅仅传授学科知识。由于线上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以及课堂上缺乏互动,教师难以通过网络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育人,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交给思政课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思政教育。其实,线上教学在内容上可以把抗疫的一些素材渗透到学科知识当中,例如,中学的生物课可以介绍病毒传播的原理,疫情期间需要戴口罩、勤洗手的原因等等;在形式上,可以通过播放图片和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写下觀后感;在行动上,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在家做一些简单的行动研究等等。

    三、后疫情时代中小学教师角色重构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全国各地中小学陆续复课,学校教育逐渐恢复到实地课堂。但进入到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会持续下去,中小学教师也应当对自身角色以及对学生教育教学进行一定的思考,总结“停课不停学”期间线上教学的经验和不足。

    (一)精选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学习

    疫情的“停课不停学”期间,网络上涌现了大批的网课和学习资源,包括名师课堂、各学校一线教师、教育机构等一系列的录课、直播课;微信公众号上面也有大量的学习材料。如此众多的资源,是不是都适合学生学习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时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学情,从海量的知识中选取其精华,通过教师的加工使其成为学生容易接受、理解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加以内化,建立起自身的知识体系。因此,中小学教师需要提高搜索教学资源的能力,做好学生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此做法有利于教学资源与时俱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课堂上“满堂灌”“填鸭子”现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所学的内容。

    (二)提高信息素养,开创多元化教学模式

    近年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要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即使没有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在中小学教育当中,大量运用信息技术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因为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深刻的改变了教育教学方式,但许多中小学教师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尤其是对信息技术不熟练的教师。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关乎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改革发展的进程,如果教师的信息技术不过硬,将难以推动教育的发展。此次疫情的线上教学正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契机,并利用好信息技术开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线下教学”将会是未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但这种双线融合,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线上教学+线下教学”,教师奖根据教学需要,线上线下随时切换,就是应用新的网络教学技术丰富教学。翻转课堂就是一种双线融合的典型教学模式,但目前的翻转课堂过于形式化,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真正领悟到翻转课堂的核心要义。

    (三)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

    几千年前,孔子就已经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我国的教育者也一直在践行着这个教育理念。但一回到现实的中小学教育当中,大多数老师都发现很难做到对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因为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量太多,教师难以有大量的精力对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但通过本次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发现,教师可以利用线上教学的资源,为每一位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用不同层次的学习资源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后疫情时代,中小学教师角色更多要从讲课为主,转向领导学生学习国家和省市的名师课程,师生之间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困惑,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教研也应当重点研究如何提高个性化指导学生的教学效果,提高辅导质量。

    (四)平等交流,亦师亦友

    平等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重要体现,师生之间亦是如此。在传统的课堂当中,或许老师在大部分学生心中都是一种权威、严肃的形象,感觉师生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疫情的“停课不停学”期间,教师与学生几乎只能通过网络载体进行沟通交流以及上课,师生关系不仅没有因此而疏远,反而变得更加亲密,更加像朋友之间交往。后疫情时代,中小学教师可以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的时间,通过网络平台开班会或者与个别学生进行线上交流,这种做法不但能够使师生之间多一些交流和了解,而且使一些平时不太好意思跟老师与同学讲话的学生,在线上会更加大胆、勇敢的发言。一位好老师,一定是学生心目中认可的好老师,这是师生关系和谐的见证,也是学生成长的力量源泉。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老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中小学教师角色应该适当的淡化传授知识的主要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

    (五)增强职业认同,提升教育情怀

    教育是一项带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事业,每位中小学教师都应当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充满激情和活力。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因为教师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可能要比传统的教育教学要多,部分教师出现了厌倦和疲劳的状态。在如此高压的环境下,尤其是带毕业年级的老师,出现上述情况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教师们并不能因此而放弃或者消极工作,应该适当加强自身的职业认同。教师是学生的示范者,无论在何等艰难的环境下,都应当积极向上,直面现实。后疫情时代,教师除了要增强对教师职业认同,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教育情怀,对教育事业和学生充满爱,使教育情怀成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内驱力。有时候教师通过询问、关心、安慰、鼓励等语言行为和点头、微笑、目光交汇等非语言的动作,学生也会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及间接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成绩。

    疫情是教育信息化成果的试金石,两亿多学生“停课不停学”的实践,不仅打破了学校教育传统的组织形态,更是对中小学教师角色的解构与重构。事实证明,传统的中小学教师角色已不再适应后疫情时代的学校教育教学,中小学教师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育教学方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积极的创新。教师是任何一场教育改革的关键者,只有当教师作出适应时代的改变,才能让任何一项教育改革措施“落地”,学生也才能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彭锡钊.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主导与主体的统一[J].陕西: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1):15.

    [2]肖菊梅,周婷.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角色定位[J].吉林: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09):10.

    [3]谭茗月.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角色的定位与重构[J].贵州:铜仁学院学报,2018(10):54.

    [4]徐艳来.后疫情时代中學语文教师角色再确认[J].湖北: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9):34.

    [5]杨建伟.教师角色重构:基于《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一书的再思考[J].北京:生活教育,2020(01):44.

    [6]熊剑.在线学习环境下的协同知识建构:师生关系解构及教师角色研究[J].北京: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5):14.